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多模态时代。在多模态时代,由于各种模态的交互刺激和使用,给文化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即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的应用。多元识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多模态识读,它强调通过多媒介途径创造性的识读和批判多模态资源的能力。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传统上单一的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加强他们的多元文化交流意识,从而提升他们在多模态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美国将媒介素养教育视为保护年轻人或受众不受媒介侵害的工具,强调进行一种批判性识读媒体信息的教育,使美国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能批判性地识读和辨别媒介信息,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来自媒体的信息;有能力自己制作和传播媒介信息等等。美国媒介素养中心设置了详尽的针对K—12年级的青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该课程的突出特点是课程的...  相似文献   

3.
批判课程理论的课程目标是培养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再生性知识;课程实施强调的是对话式教学。批判课程理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对新课改产生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自主批判能力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它主要包括批判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符号分析能力以及批判实践的能力.基于博克开展大学生自主批判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方便学习者在互动中审问、慎思、明辨、践行,而且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培养更主动和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22):165-166
社会在不断进步,媒介产品也在不断出现与更替,媒介素养教育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其中媒介批判能力的培养被称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作者对教育游戏作为培养小学生媒介批判能力的工具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探索,寻求适合小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树立课程传播意识。课程传播意识是课程意识的重要组成,其核心是课程的传播本质观。教师的课程传播意识内在地包含主体意识、内容意识、过程意识、媒介意识及效果意识等。教师课程传播意识的培养与生成要求教师秉持宽泛的课程意识,树立课程的传播本质观,提高自身的传播素养与技能以及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树立课程传播意识。课程传播意识是课程意识的重要组成,其核心是课程的传播本质观。教师的课程传播意识内在地包含主体意识、内容意识、过程意识、媒介意识及效果意识等。教师课程传播意识的培养与生成要求教师秉持宽泛的课程意识,树立课程的传播本质观,提高自身的传播素养与技能以及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教小学生做人的道理,从小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个人品质,在小学阶段接受到的教育会直接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所以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对小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素质教育改革以后,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育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高效开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幼儿教育课程意识普遍处于睡眠或迷失状态,表现为课程目标及课程价值在多元化中消解,课程内容在生活化中丧失教育性,课程实施在预设与生成的分离中陷入混乱无序,课程评价在多元中无根地漂移。教师课程意识有睡眠、迷失、觉醒三种状态,应提供条件:加强幼儿课程的理论研究与督导,严格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加强职后培训,以园本课程开发为依托,培养教师反思批判能力,促进幼儿教师课程意识从睡眠和迷失状态中走向觉醒。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社会,培养青少年具备媒体文本识读能力,成为批判自主性的媒体公民,是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主要载体,本文从课程发展的角度提出开设媒体素养教育校本课程融入学校教育、媒体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融入学校教育和通过社会组织活动(活动课程)融入学校教育,以解决当前媒体素养教育如何融入学校教育的路径问题,并从课程政策应用、教师专业化培训、教学方式灵活应用等方面提出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与实证调查,了解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存在不被重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师资不适应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必须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以加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为重等。  相似文献   

12.
韩竹 《成才之路》2020,(6):132-133
音乐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从多个维度优化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只有教师用"心"寻找,用"情"引导,用"趣"激发,用"笑"鼓励,学生才能在音乐学习中快乐成长,提高素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目前中小学课程中媒体素养成分的情况,初步探讨了媒体素养教育与中小学课程的融合问题,从课程角度探讨如何进行中小学生媒体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在课改实验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错误倾向。针对这些新问题,提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六项策略: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语文课程素养;树立新型学生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变革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对话互动;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课前精心预设,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最为重要、复杂和关键的能力。调查显示,英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的初始状态,他们的媒介讯息解读能力和使用媒介传播讯息、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差强人意,亟待提高。英语专业不仅要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还应尽早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持续、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6.
信息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职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的信息素质包括知识层面、意识层面和能力层面,其载体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信息检索课。信息素质教育应分阶段进行,具有逐级性,做到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多媒体多途径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与重点课程相结合,信息检索课与项目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退步转变。信息技术课作为初中的必修课,在新课程改革中运用何种教学模式,来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是摆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道课题。本文提出在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当立足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信息素质与职业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应在高职院校普及信息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信息敏感度和利用信息资源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介绍专业信息资源和组织案例教学,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学习实践相结合;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带动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9.
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制定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素养课程,以迎接挑战。国外中小学信息素养课程的设置呈现出发展性、工具性、层次性、灵活性以及整合性的特点。要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层次及整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以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信息技术的定位及其与课程的整合程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分为独立开课、工具性整合和课程改革三个层次。为此,应该从学习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媒体技术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从而推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