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长期教学色彩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色调”观念普遍存在盲目或模糊的认识,阻碍了其对色彩艺术特别是写生色彩的科学理解和色彩修养的提升,因此,应当在教学中加强色调在写生色彩艺术中的作用,突出“色彩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张兴动 《广西教育》2014,(39):164-166
从色彩传播入手,通过分析色彩构建的作用和特点,色彩呈现对于主体异质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和谐色彩"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色彩传播在新加坡社会中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色彩新秩序,使色彩的“功能化”真正取代以往“表面与装饰化”,从而使色彩在现代设计中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梁,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地带,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宝贵的“南梁精神”。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作用,就要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意识。从目前来看,南梁红色文化的传播主要依托“在场”的传播和“媒介”的传播,无论是“在场”的传播还是“媒介”的传播都存在较大的传播困境。文章从政府和专业媒介、科技公司聚合传播、新媒介和传统媒介融合传播、重视对外传播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少年科学》2014,(11):34-34
这是一款能够还原自然真实色彩的神兵利器。只需将笔的末端轻触实物,其色彩传感器、五色墨囊和内存条协作工作,便能将实物的色彩如实地“调制”出来。如此给力的“取色笔”可不仅仅只有识别颜色的作用哦,你还能用它在纸张甚至电子设备上“作画”呢。  相似文献   

6.
郭洋 《天中学刊》2022,(5):131-138
“八百壮士”的历史记忆充满民族主义色彩,对于鼓舞中国抗日军民的斗志起到重要作用。官方的纪念与通电,各类媒介的报道与传播,使得“八百壮士”的历史记忆在抗战时期初步得以形塑,并演变为国家和民族记忆。和平年代,受两岸关系、抗战研究热潮等影响,“八百壮士”历史记忆在1949年之后继续被建构与传播,直至今日。在政治与现实的观照下,“八百壮士”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八百壮士”事迹的形塑与传播历程,显示出史实、记忆与政治的“历史三调”。  相似文献   

7.
“天”是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给中国文化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得对这一关键词的解释更具“弹性”。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会士正是利用中国之“天”的特点,提出“合儒”策略,认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天”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其目的当然是要传播基督教,但他们的适应之道却给当时中西文化的沟通打开了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8.
广告摄影色彩视觉美感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作为一种主要视觉语言,在广告摄影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色彩的视觉美感是广告摄影构架中的主要因素。人对色彩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而成的,并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其作用,左右着人们的情趣和情感。这些情感的产生与色彩长期对人类的观念和积淀有关——通感、幻觉、共鸣,即色彩所产生的“移情”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论艺术的精神》中第二部分“绘画”的第五节“色彩”的效果和第六节“形式和色彩的语言”中,康定斯基分析了色彩在绘画心理感觉中的作用;在《色彩科学》中何国兴先生提到过色彩感觉是一个主观量而非客观量。文章认为绘画色彩中的主观量是一个更复杂、包含了更多情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色彩的表情、色彩的象征作用及表达方式,论述了色彩信息的传达,说明色彩的象征作用既是历史积淀的特殊文化结晶,同时也是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其在社会行为中起到了标志和传播的双重作用。利用色彩的表情以及色彩的象征性传达不同的感情信息从而使画面变得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11.
色彩变奏曲     
<正>【作文题目】有人说:阅读并不局限于书本,有时也应该阅读山,阅读海,阅读花,阅读树,阅读清晨,阅读黄昏……请以“读窗外的那抹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600字。【题目解析】这道作文题有以下关键词:“读”“窗外”“那抹”“色彩”,核心词为“色彩”。色彩无言,但因有形、声、味,而显得多元,赤、橙、黄、绿、青、蓝、紫都可以入文。色彩应该是看到的,而现在要求“读懂”,显然不仅是看到色彩的形态、质地、味道等,更应该品出色彩的丰富内涵和韵味。  相似文献   

12.
本从信息传播的大符号观视角出发,在对以往电视学界有关“声”“画”地位关系论争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电视新闻传播符号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构成的观点,并简要阐述其次范畴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古代印度文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本文通过对古代印度宗教文化的发展概况及其对东南亚的传播,阐述了印度宗教文化对东南亚社会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楚辞”的特征和对屈原精神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也有自己的“封疆”和“壁垒”,作为相对独立发展的楚文化代表的“楚辞”,在情调、思致、表现色彩和审美取向上,带有南方楚民族的鲜明特征。本文探讨了何以“楚辞”的传播始于汉代,而其衰落也恰恰是在汉代的原因。运用“每一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原理,分析了屈原对楚文化传统既有批判、摒弃,又有继承、发展的进步立场,以及屈原诗作与时代先驱者所相通的精神气质,批评了某些学者否定屈原思想进步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有炼字的传统,讲究“一字见境界”,有时这一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诗人通过“色彩的超常组合”、“色彩的反常搭配”、“环境色的渗透”、“虚色的妙用”来表情达意,这在古典诗词或散曲中极为常见。和意象、诗眼、炼字一样,诗歌的色彩之美也是高考命题人青睐的热点,请看: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它是一个组词能力非常强的具有语法意义的名词词缀。名词后缀“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化内容,它不仅有满足结构要求的作用,还有构成语形、区别词义、转换词性和表达情感色彩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化及其传播对保持民族及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具有决定意义,它对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捍卫“文化安全”、强化民族身份认同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乡村的“类城市化”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具有了一定的“工具理性”色彩,而要对抗“工具理性”的不良影响,乡土文化也不可或缺;现代媒介技术笼罩着乡土文化的审美空间,营造出乡土文化传播的“媒介景观”。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地保护乡土文化,传播这一维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很多学生对“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提出了疑问。   乍看起来,这是对一个句子的理解,其实,涉及一个美学欣赏问题,即如何理解颜色对表现人物身份、性格、感情的作用。   众所周知,色彩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不同色彩所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是不同的。而在不同的社会,人们对于色彩的感情倾向又常常渗入理性因素和社会内容,它是一种历史积淀。   一般地说,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感情与性格。例如…  相似文献   

19.
古代印度文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本文通过对古代印度宗教文化的发展概况及其对东南亚的传播,阐述了印度宗教文化对东南亚社会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影视剧是图像化的文化产品,是语言、音乐、表演等多种要素的集合体。语言文化传播的视角下,中国国产影视剧用于汉语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以韩剧为核心的“韩流”跨文化传播成功原因除作品制作精良之外,满足受众需求和文化距离的消减作用突出。鉴于国产电视剧海外传播存在传播渠道有限、翻译质量等问题,为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国产影视剧用于汉语教学内容选取上应遵循适切性、集成性和代表性,降低“文化折扣”,促进语言和文化认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