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生的学习方式,代表着学习的未来。日趋强大的手机功能和日益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为实现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学习者可以轻松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文章针对聋生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并给出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聋教育环境下应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学习因其方便、快捷、高效等特点受到师生的青睐,它的出现可以丰富学习者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者碎片化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在非正式学习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促进学习者英语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及有效性,推动着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习者手机移动学习是大势所趋,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社会学习者手机移动学习的认知现状和使用现状,同时分析社会学习者手机学习需求特点、影响因素、需求偏好,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智能手机功能的提升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实现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在研究手机移动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智能手机的功能特点。从技术角度对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详细探讨了适用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5.
远程教育中采用移动学习方式是顺势而为,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将一点一滴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优化,同时将手机作为直播机,亦可解决远程学习者无法亲临现场学习难题。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运用编制的测量工具获取在校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数据,然后综合采用曼一惠特尼U检验、克鲁斯卡尔一沃利斯检验、单一样本t检验等方法,认知大学生对使用智能手机支持学习过程的观点、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解决策略,以期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开展移动学习而且还可为远程教育采用移动学习方式提供可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辅助语言学习方式日趋流行。各种语言学习手机应用层出不穷,包括很多记单词类APP。这些APP可以使学习者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因此深受语言学习者欢迎。以广受大学生好评的"百词斩"记单词APP为例,通过历时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其有效性。结果发现,"百词斩"能够显著提高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量,但在产出性词汇量方面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手机的M-Learning系统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日趋强大的手机功能和日益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为学习者实现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文章研究了以大学英语课程为学习内容、手机为移动终端的学习系统,探讨了适用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学习监控的两个方法,给出了相应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移动学习的学习需求为重点,结合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通过对四川广播电视大学518名成人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和分析成人学习者基于手机终端的英语移动学习资源需求。调查发现,成人学习者对于可视化、短小精炼、侧重英语听说交际能力提升的英语移动学习资源需求较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针对成人学习者这一特定群体,设计满足他们需求的英语移动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9.
移动学习已成为教育应用的前沿领域和研究热点。文章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习者移动学习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发现:目前的移动学习存在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浅层水平,不能激发学习者的高级思维,不能开展高效、深刻的学习。为了提高移动学习的效果,首先要加深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认识,其次要不断完善移动设备,再次要设计恰当的学习材料、创建移动学习共同体,最后要开展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远程学习形式,让学习者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的做到了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对推动移动学习的因素、手机移动学习实现形式以及手机平台下的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等内容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超越课堂之外的"非正式"学习逐渐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信息的有效途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覆盖和数字电视的深度应用,通过手机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m-Learning)和通过电视节目传递的交互式电视学习(t-Learning)具备巨大应用潜力。该文通过对移动学习与电视学习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二者特点和优势,设计了基于交互电视和手机移动学习终端的双向设备的学习系统。并以语言学习为例,详尽阐述了该系统的硬件系统结构和软件界面设计,以帮助学习者建立一种学习材料丰富、学习情境真实、操作简便、个性化的移动语言学习系统,达到最优化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移动学习被称为下一代的学习方式,是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因其使用环境的多样性和便携性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探讨移动学习的发展,本文从移动设备、移动学习行为、学习资源和认知情况四方面对190位南京市市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移动学习已被广泛接受。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利用手机订阅、登录SNS社交网、安装学习软件等方式进行学习。通过文本和多媒体课件学习是移动学习者喜欢的方式。QQ、MSN、飞信、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是移动学习者交流的主要方式。专业资源少、使用不方便是导致用户不满意的主要因素。居民对于移动学习充满期望,认可移动学习的所有优势。对新学习模式不适应、认为移动学习只是辅助的学习手段、学习效率低是居民不愿意进行移动学习的原因。设备不合适是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主要因素。学习者的年龄、教育程度对移动学习的接受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移动学习是继数字化学习的又一新型学习模式。移动学习作为e—learning的延伸更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社会性、情境性、协作性,移动教育发展走向情境化、生活化。移动学习必将改变学习者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移动学习是一种依托无线网络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利用移动通信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方式。移动终端以其具有的小巧便携性、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的零散碎片性、学习者个体学习的灵活自主性及互动交流的及时有效性等特点,为广大移动学习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移动学习现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移动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高校普及和认可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学习者运用手机、PAD等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知,使得学习更加便捷、轻松、有趣。然而,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移动学习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其直接影响移动学习效果优劣。本研究从分析移动学习资源的特点、设计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入手,提出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模型,以期为移动学习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手机移动学习因其学习的自主性、时间的开放性、信息的交互性、评价的及时性,无疑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最佳方式之一。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智能手机这种移动平台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商业领域,将移动学习与具体课程联系研究多集中在英语、文化教育等公共课程,尚缺乏医学专业课程。本文在分析构建医学形态学手机移动自主学习平台的可行性、优点及功能特点的基础上,研讨构建医学形态学手机移动自主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17.
移动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进程中必做的功课和不可避免的趋势。针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本研究开展了基于手机3G网络平台的移动学习教学实验并开展了调查研究,旨在重点了解手机3G网络移动学习的效果和学习者的认可度等。研究结果表明,与控制组学生相比,实验组学生的英语考试通过率大幅度提升,绝大部分学习者对这种学习方式持欢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移动微型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Web2.0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兴起,如何充分利用手边的各种移动终端设备服务远程学习,成为远程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在对移动微型学习理论阐述的基础上,研究了学习者、学习内容、媒体终端和学习资源等构成移动微型学习系统的要素,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分析了使用现代移动通信设备和技术来辅助远程学习的可行性,并通过实例提出一种基于手机终端的远程微型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一项针对大学生移动学习情况调查显示:68.7%的手机是智能手机,虽然还有31.3%的学生手机不是智能手机,但是有93.9%的手机是可以上网的。移动学习概述近几年来,移动通讯设备和无线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移动学习迅速的兴起。目前对于移动学习的定义有很多种,研究者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比较广泛运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余胜泉教授给出的定义":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学习者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诸如移动学习、微型学习、混合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逐渐走近大家的视野,成为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而手机终端的移动学习具有便携性、个性化、实时性、交互性等特点,受到学习者的普遍认可。本文基于对智能手机终端的高职商务日语移动学习的现状、可行性以及推进的有效举措等展开研究,试图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