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待,那么,“稿外功”再硬,也派不上用场了。其实,对生人、熟人,送稿、寄稿一个样的编辑大  相似文献   

2.
“盘点”去年刊稿的数量,令自己也惊讶:在省、市以上新闻单位刊稿138篇,其中中央级新闻单位21篇。分别被《人民铁道》评为百佳通讯员,被《中国企业报》、《经济早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被江苏《党的生活》杂志聘为特约评刊员。你要我对投稿“招数”实话实说,那就是要树立通讯员投稿的“负责观”。对事实负责。这是对通讯员最重  相似文献   

3.
郑贱德同志的《上稿率高的“诀窍”在哪里?》,虽是通讯员队伍中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他总结得全面、具体、实在,有新意,不失为一篇上乘的经验之谈。本刊计划将此文连载三次,以期对广大通讯员有所启示和帮助,同时希望给本刊开设的《通讯员经验谈》、《通讯员与成才》等栏目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4.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近年来党报特别是地市级党报的通讯员队伍正在萎缩,高素质通讯员的比例正在下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问题,也暴露出了一些报社在新时期通联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不足。从用稿情况来看,虽然通讯员上稿量接近整个用稿量的一半,但以“豆腐块”居多,稿件质量不高。笔者对《恩施日报》此前5个月的用稿量进行统计,通讯员稿占47.34%,而通讯员的重头稿仅占重头稿总量的13.85%。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专职通讯干事。八年来,我单位坚持每年为每个通讯员订阅一份《新闻知识》杂志。每一期刊物来后,我都仔细的阅读,我特别喜欢“通讯员之友”、“新闻业务讲座”、“新闻写作研究”、“视听天地”等栏目.对指导我们写稿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和启迪。我单位订阅贵刊从过去的三五份,增加到今天的35份,基层通讯员入手一册。有时举办的通讯员学习班,也把这本刊物作为教材,对通讯员进行培训教育。正是由于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我们的通讯员近几年来在《陕西日报》、《中国黄金报》、《陕西工人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刊稿40…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创作变成铅字;而“上稿难,见报难”又是通讯员,特别是初学写作的通讯员经常慨叹的苦经。怎样才能解决“上稿难、见报难”呢?拙作《愿风味小吃永驻南京》(见1986年12月6日《南京日报》一版<见闻谭>)的采写过程,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红烛 《新闻界》2003,(3):64
有家市报新闻研究室经办的《通讯》杂志,专辟了一“读者评报”专栏,开篇并作出了“竭诚欢迎广大读者和通讯员‘挑剔’”的致词。通讯员小李觉得这是向报社“献爱心”的好机会,便用心写了一篇《我对贵报副刊的几点看法》的评报稿,文中不免对时下副刊用稿提出了一些批评建议。心想编辑同志看了一定会有所启示。哪知《通讯》用出这稿后,小李投给副刊部的杂文散文稿则再也用不出了。他很是不解,赶到报社查询。过去副刊部的同志看到他来都十分热情,又是让座,又是问好,接到稿子有时当即就审阅编发,可这次竟一个个不予理睬,送的稿子也看都不看丢到…  相似文献   

8.
《新疆新闻界》编辑室为了把杂志办得更好,给每个读者发了一张《读者意见征询调查表》,虽然我也填了这张表,但感到仍有未尽之意,再谈点看法。我今年54岁,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克拉玛依油田写了几十年的新闻稿件。每当我订阅的《新疆新闻界》杂志一来,总要先阅读“通讯员之页”这个栏目的文章。我还重点阅读“新闻与写作”、“新闻知识专题讲座”、“采写体会”、“新闻和语言”、“好稿评介”等栏目的作品。每期都要从头至尾看一遍,有的文章还要读多遍。1991年第二期“通讯员之页”栏目中胡四海的《投稿杂  相似文献   

9.
一、针对广大通讯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希望贵刊在增加好稿评介或好稿点评方面的内容上加大力度,点评文字不宜太长,二三百字足矣,当然别忘了附上原文。 二、为提高广大通讯员素质,特别是业余通讯员的素质,建议贵刊增加一个类似于《写作》的“作品修改”专栏,每期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幅)用之不能,弃之可惜的新闻作品或图片进行评析,指出不足之处,提高通讯员写作水平。 三、贵刊既然定位于“新闻爱好者”,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爱好者”(即广大通讯员)身上,业务、理论性的文章不宜太多,减少“大块头”文章。为增加通讯员写稿的…  相似文献   

10.
岳万梁 《新闻三昧》2006,(12):48-48
前不久,重煤集团渝阳煤矿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为争抢《新闻三昧》杂志产生了“争吵”。原来,那是新一期《新闻三昧》到了后,宣传干事为骨干通讯员分发,因书少人多而发生了“争抢”。今年初,重煤集团渝阳煤矿党委宣传部,为骨干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新闻三昧》,作为礼物送给骨干通讯员,他们通过学用《新闻三昧》,新闻写作技巧大大提升,有15人在对内宣传的《松藻煤电》、《松藻管理》、《松藻政工》、《松藻信息》、松藻电视台等宣传媒体上实现了上稿,有6人在《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安全生产报》等报刊上实现了外发上稿,通讯员们…  相似文献   

11.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12.
某报在评选优秀通讯员时,一些很少见稿的人却“榜上有名”,而那些勤奋写作、屡见报端的基层通讯员却“名落孙山”。据悉,只因“先进者”有一顶“××长”的桂冠.因而“当之无愧”。一个单位宣传报道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基层一线通讯员的写作积极性和企业良好的竞争机制。要调动手下人的写作热情,作为领导应“以功论赏”,作为报  相似文献   

13.
今人对手稿本《人间词话》的性质或有误解,整理词话时所普遍采用的“刊稿、未刊稿,删稿”三分法似是而非。“通行本”曾用以指称徐调孚校注本、王幼安校订本等,但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现今的研究,应予舍弃。在理论形态和版本样态上,为《人间词话》或王国维词学寻找“终极”的做法可能会劳而少功,《学报》本与《时报》本都不足以胜任这方面的学术诉求。  相似文献   

14.
《广州日报》1月13日《职工之家》专栏刊登了广州海运管理局吴超元的呼声:《不要冷落乒乓球运动》,并加了编者按:“吴超元同志是本报通讯员,他投此稿到本报后几天便因车祸不幸逝世。我们特刊登此稿,以示哀悼。”读完这则编者按,我深为《广州日报》对通讯员的深厚感情所感动。通讯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党报写稿,为党的宣传工作不辞劳苦地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理应得到重视。然而,有的地方对宣传报道工作有成绩的优秀通讯员却重视不够。江苏省盐城市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16.
读了今年《新闻战线》第二期阎玉才《岂能靠“磨”上稿》,使人产生两点感想:如果就事论事,阎文说的不无道理;如果面对现实,阎文未免有失偏颇。依愚观之,某些通讯员之所以靠“磨”上稿,多半是逼出来的。或问:谁逼的?则曰:上面逼的,编辑逼的。此话怎讲? 所谓上面逼,盖指有关领导而言。据我所知,近年来有些部门乃至乡镇街道、中小学校也订有“通讯报道指标”,规定通讯员(包括专业的和业余的)一年  相似文献   

17.
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他们常常叹息说:“写稿如登山,用稿象上天。编辑心好狠,红笔一勾(稿件)撂一边!”这句话,道出通讯员写稿难、上稿更难的苦衷,反映出一种“怨编辑”的心理状态。孰不知编辑也有难言之苦,他们天天面对一大堆来稿,颇为忧虑地说道:“好稿难见面,优稿更少见,天天登文山,能选几篇编?!”形象地语言,也道出了一种“编辑怨”的思想。“怨编辑”与“编辑怨”是久存新闻界而今又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如不认真对待,“怨编辑”者将会丧失信心,弃文戒笔;“编辑怨”者将会不认  相似文献   

18.
《新闻爱好者》是爱好新闻者的读物,而“通讯员园地”正好是业余通讯员畅所欲言的场所。虽然“通讯员园地”页面不多,篇幅有限,但栏中文章说得实实在在,道得真真切切。从中,我受益匪浅。我情不自禁地发出肺腑之言:千好万好不如“通讯员园地”栏目好,这栏那栏不如“通讯员园地”专栏。当然,“通讯员园地”并非十全十美。笔者还想给“通讯员园地”提一些建议:一、应增加页面,扩大该栏目的容量,为广大通讯员抒发情感创造更广阔的天地。其次,“通讯员园地”中的子栏,也不够全面,应该增添“通讯员论坛”、“小传”、“辨词”、“拆…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我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先后采发内参稿3篇。《陕西商洛地区40万灾民缺粮》(《国内动态清样》3月18日644期采用)得到李鹏总理的批示;《冬春连旱灾情严重,柞水10万人缺粮》(陕西日报《要情反映》5月22日25期采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转发,省委领导作了批示;《令人深思的“豆芽案”始末》被《内参选编》4月12日第14期以黑体标题刊用。这些内参稿件,对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讯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敢于写内参。我当通讯员多年,为各报刊社写了不少稿子,但过去从未写过内参稿或批评性报道。今年,新华社陕西分社对特约通讯员明确提出了写内参稿的要求。如何办呢?不写完不成任务,写的话又有  相似文献   

20.
把好数字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报刊还是广播电视,失真的现象时常发生,其中数字失真的问题较为突出。记得有一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某乡搞好养老保险工作的稿子,稿中提到这个乡每月发给60岁以上的老人200元养老金。因此县此乡都较贫困,我便问作者这些钱是否每月都能及时给老人兑现,经过核实没有。这一问作者慌了神,吞吞吐吐地说:“我是从县里听别人说的,并没亲自到这个乡去采访,要不保险金就改成100元吧,这样更保险些。”还有一次,我收到了这样一篇通讯员来稿,稿件写一位农村青年通过自学掌握医术,悉心为乡亲们防病治病的事迹也较为突出。但感到不足的是,稿中主人翁自学的情况交待太少。为了补充这方面的材料,使主题更深刻,我接通了这位“老”通讯员的电话。当我提出问题后,他那边开口就说:“这还不好办,你就给他写上自学过《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吧!”说完又补充道:“你看这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