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杜威学校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896年创办的实验学校,原名为"大学初等学校"(University Primary School),1902年改为"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Chicago University Laboratory School)。教育家在学校改革中应体现引领的责任在学校改革中,教育家承担着引领学校教育改革的任务,其角色定位是一位教育改革的"引领者",为教育  相似文献   

2.
美国"跃进学校"计划是美国薄弱学校改进的系统整体计划。"跃进学校"计划立足学校整体变革,强调统一的共同发展愿景,在推行中奉行目标一致、责权共担和群策群力三个原则,实行参与式的管理制度与专业团队支持,聚焦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为所有的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体验,效果显著。借鉴美国"跃进学校"计划的成功经验,我国薄弱学校改进应深化综合改革与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专业推动;聚焦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学校软管理实力;聚焦专业教育-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造山区薄弱学校,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霞葛和太平等三所乡镇公办中学于2003年引入"委托管理"新机制进行"公校民办"管理改革,至2010年以失败告终。文章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比照美国的"特许学校"和上海的"委托管理"等成功经验,对诏安县三所中学"委托管理"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探讨,从而形成了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实行"委托管理"改革,改造薄弱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的普遍性认识包括政府出台配套政策,为改革顺利发展提供依据;科学的行动方案设计,为改革顺利实施提供蓝图;建立有效监管机制,为改革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选择"学校设计是一项严格的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的综合学校改革模式。该设计旨在通过严格的学术课程,标准化的评价模式,高效能、灵活的组织管理方式来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从"美国的选择"实践来看,我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应突破单方面因素变革的旧路,要走整体变革的道路,需要多方努力,合力突围。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杰出教育家赛泽的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在有关教育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其观点与杜威一致,对美国当代进步教育的学校改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其教育观、学校观、课程观及教学观的探析,并结合"要素学校联盟"的性质和十大原则,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当代进步教育运动路向的学校改革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国际     
《教育》2009,(25)
美国:设政府"援助基金"改革中小学教育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宣布,联邦政府为州立学校进行改革提供40多亿美元的"政府竞争性援助基金",用于对美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本人参加了一个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并有机会赴美考察美国的基础教育情况。考察期间,参观了美国的多所中小学,还在美国新泽西州泽西市一所中学当了几天"影子校长"。虽然事过一年,美国教育所给予的深刻启示仍印在我的脑海中。一、干部职业化,学校管理机构可大幅精减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正在实行绩效工资和岗位设置等人事工资制度的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某些地区和学校出现了不利于稳定的事件,有的甚至是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校教育经历了从"教学范式"到"学习范式"的变革,给世界教育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凭借活动形式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已成为美国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美国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美国学校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实施中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为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百年以来,我国最重要的课程改革有两次:一为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一为2001年新课程改革。1922年1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随后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这标志着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本次改革一方面采用美国刚运行10年的"六三三"学制,一方面研制与新学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直接参与本次课程改革,他于1919-1921年在华讲学期间,亲临课程改革会议现场并做主旨报告。胡适是"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五位委  相似文献   

10.
经过五年改革的努力,美国学校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是也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贫民区学校。"越来越多的庸才"正充斥着全国的学校,"威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一消息不仅袭扰了  相似文献   

11.
罗玉峰 《教育与职业》2012,(28):100-102
20世纪60年代末,郎格朗等人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思想传人美国,受到了普遍重视.1994年5月,克林顿总统颁布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School to Work Opportunities Act),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学校一工作体系,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至于21世纪以来,主导美国职业教育终身化改革的基本策略.探究美国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做法和经验,对构建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走向以人为本的学校--美国学校组织变革模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美国学校组织变革模型出发,探讨了学校组织变革的五个方面:领导者角色定位、学校相关人员的参与关系、学校人事发展新规划、建立非直线型课程体系以及组合学校各子系统.文章进而指出,我国学校组织改革应突出"以人为本"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美国职业教育掀起改革的狂潮.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与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正如美国学者贝利(Thomas Bailey)所言:过去十年对美国教育体系的反思,导致了一个改革策略的产生,这个策略就是通常所说的"School-to-Work(学校到工作过渡,简称STW)".  相似文献   

14.
特许学校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公立学校形式。它的运行给美国公立教育的改革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本文以"三角协调模式"为基础,围绕政府、市场、学校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运动深入剖析特许学校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特许"中的"管制"--特许学校改革中政府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许学校是美国公立学校体系改革的主要方案,经过近10年的探索,已获得不同政治派别和利益群体的认可.特许状本质上是学校与政府间的"合同",但这个"合同"却包含着"特许权设计"的诸多细节,体现了美国各级政府对特许学校的立法、政策、监管等诸多法律和行政行为.通过特许权授予,在解决对公立学校直接行政管理低效问题的同时,实现了行政与市场手段的匹配.  相似文献   

16.
杨骞 《天津教育》2012,(5):46-47
学校改革已成为学校领导和管理的一种常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学校改革"却成为了一个"问题",不仅不少改革的效果不佳,而且存在着"伪改革"的现象。在校长的领导视域中,学校该如何改革,真正使(  相似文献   

17.
正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2010年起,我们学校参与金山区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试点,我们将学校改革的目光聚焦到办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上。这是因为改革的进行离不开特定理念的指引,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发展的走向。一、办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实验二小创建于1985年。二十八年来,历任校长都从学校实际出发,顺应时代的要求,寻找学校发展的支点,推进学校的发展。2010年,我曾用近一年的时间组织发动全员开展"寻找二实小  相似文献   

18.
正家校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美国教育中,家校合作从1841年成立"女子公共学校联合会"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代公立学校的改革者和教育官员已经认识到家庭对于学校的重要影响,正如当年马萨诸塞州丹佛学区的教育局长诺森德所言:"学校需要家庭的帮助,与家长进行充分的、由衷的、及时的合作是我们的学校成功的必要条件,就像阳光和雨露对植物的生长是必不可少的一样。"研究美国家校合作的制度与实践,对于改进我国家校合作有着很大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与一个古老而又熟悉的命题有关,这就是:"学校里应该教什么?"美国教育界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对学校课程改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关注.本文就其这一时期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一粗浅的探讨.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教育界的课程改革潮起潮落,波浪起伏,总的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1)  相似文献   

20.
仲小红 《班主任》2001,(5):29-30
一、课题的提出 在英语中,与"家长参与教育"(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相关意思的词还有Parent Participation(家长参与决策)、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Educational Intervection(教育介入)等.[1]所谓"家长参与教育"是指为完善学校教育工作,为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与家庭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2]这是美国近30年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不变的主题,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更是美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