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环境教育广泛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之中应采取渗透模式,即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在中学各学科中,涉及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有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其中地理学科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环境科学基本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工业三废”的治理,二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地理学与后者的关系极为密切,其本身已是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所以。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课程是环境教育渗透的核心科目之一。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和发展教育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化学教学本身的特点,使其在实施环境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教材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是对青少年学生进生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化学教学中,笔者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3.
沈彦 《广西教育》2007,(7B):25-25
在我国,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在全国纷纷开展起来,语文、政治、地理等多个学科也渗透环境意识教育。然而很多只是注重形式,注重环境卫生和美化环境,却难以深入环境意识教育。在中学的各主要学科中,化学可以说与环境保护的话题联系得最为密切。因此,化学教师对学生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化学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加强环保意识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环境教育是分散在不同的学科中进行的。国家教育部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大纲。1996年秋季,我国开始全面实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在课程安排的基本要求中强调:要使学生懂得关于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策,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2001年秋季启用的新课标,把环境科学列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环保教育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呢?一、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针对性强的环保知识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教…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高中化学课程的价值功能是"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就新世纪化学课程的价值功能"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研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谈谈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7.
化学课程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应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文章从运用化学史料价值、发挥化学学科特点、注重探究过程、强化STS教育等视角探讨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环境科学大辞典》(1991)指出:环境教育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教育理论、方法、手段与内容的总称。科学课是新课程体系中横跨学科最多(物理、化学、生物、天文、自然地理)、最受社会关注的一门综合课程,也是一门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学科。因为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更多地体现了环保教育的内容,二者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得科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一、多层次挖掘科学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点渗透点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一个科学课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科学课程与环境教…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的模式是把环境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通过渗透结合的方式,分散到有关学科的课程中去,这种模式具有内容全面、面向全体的优点,但也有不够深入、浅尝辄止,时间难以保证、环境教育目标难以达到的不足。要扎实深入系统地开展环境教育,必须开发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并找到实施课程的相应载体。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中学开展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它能扎实系统地推进中学的环境教育。一、研究性学习与环境教育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本科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本科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重学科专业课,轻教育基础课;必修课安排多,选修课安排少;课程设置过分专业化;学科课程多,活动课程少。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本科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情况,结合我国中等学校课程改革的现状,我们认为,我国本科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增大教育基础课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加强通识课程,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增大选修课比例,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高校环境法律素质教育是我国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共生进化理论和替代转换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我国高校环境法律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必须尽快完善环境法律知识教育、突出环境法律意识教育、重视环境法律行为教育等对策,以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行使环境权利,认真履行环境义务。  相似文献   

12.
将环境教育纳入化学实验中,是化学实验绿色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就化学实验中的污染问题、树立绿色化学思想、改革实验方案、规范实验操作、开展微型实验、充分运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教育实践等方面对环境教育纳入化学实验、开展化学实验绿色化研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顺应国际生命教育课程化趋势、应对国内生命教育课程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构建,需要以关注个体作为完整生命体的存在、追求生命的超越论本质、实现生命教育与生命自我实践的一体化的思想为指引,力求体现指向生命素养的课程目标,展现生命发展线索的课程内容,凸显生命自我实践的课程实施,促进学生生命素养发展的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4.
《环境生物工程》课程作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该课程是由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主要课程内容讲述的是应用微生物对环境污染进行的防治,逐步改善现在污染的环境状况。文章结合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具体要求,探讨专业认证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环境生物工程课程的目标分解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15.
南非学校环境教育政策与策略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非是一个环境问题较严重的国家。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后,南非开始关注环境教育,以此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策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就南非环境教育政策的发展、学校环境教育课程目标、基本策略和途径等方面对南非环境教育的政策与策略作一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哈佛大学2011—2012年度的本科生课程目录和学生手册入手,对其环境教育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哈佛大学通识和专业课程中环境教育课程所占比重较合理,且通识课程中学生选择机率较高,达到76.04%,但专业课程中各专业分配不平衡;环境教育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注重给学生以方向性的指导。建议我国高校开设一门关于环境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或者对通识课程的选课要求进行一些限制,并多开设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课程。  相似文献   

17.
高师化学教育专业主要面向中学,培养中学化学教师,该专业应该学习一定的化工基础知识。化工基础课是化学教育专业唯一的一门工程课程,是联系化学基础课程与工业生产实际的桥梁和纽带。文章介绍了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化工基础课程的必要性,介绍了化工基础课应开设的内容,与工科《化工原理》的差别,以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改革。学习这门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和技术经济观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美国通识教育呈现出以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为目标,以人文社科为课程设置的重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文化多元性为课程导向的特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注重"文化传承",通过对比分析,针对我国大学文化传承有几点改革建议:高等教育职能分布要均衡、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需纳入必修课、转变"重理轻文"的思想、转变大学校长治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Since 2001 in Finland, all six year olds have had the right to free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almost all pre-school-aged children take advantage of this opportunity.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sect the development of Finnish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a within the societal context and within the changes in trend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between 1972 and 2000. The study analysed five curricula texts through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positioning of children and educators.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onsisted of four phases: (1) the era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rials; (2) the era of heterogeneous pre-school education arrangements; (3) the era of changes in curriculum policies; and (4) the era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stablish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a related to the changes in Finnish society and in basic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容与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9年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指南>,我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环境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体系还很不成熟,环境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