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久居异乡的作者由住所附近土坡上的榕树想到故乡的熟悉的大榕树,进而对榕树下发生的趣事别情进行细腻精彩的描绘,抒发蓄积在作者心头的对故乡的真挚眷恋的感情。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让人享有视觉之美、听觉之乐。  相似文献   

2.
记得哪位哲人说过,美从爱中来.即是说,没有爱,没有诚挚的爱,也就无所谓美.比如故乡的山水,祖国的江河,只有对那些爱自己的家因故国的人们,或者那些时刻恋着自己放国家园的游子,才能把家乡和故国的山山水水记在心中,并想着它的美丽.这当然是因为他们有刻骨铭心的爱.记得当年作家冰心在《寄小读者》的文章中,就不时表露着对故乡的眷恋情怀,那是何等地使人感动.在《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一》中,她就表示,尽管面对异域他乡的美丽的湖光山色,但仍然挂记着故乡北京,“故乡没有明媚的湖光;故乡没有汪洋的大海;故乡没有葱绿的树…  相似文献   

3.
夏凌翔 《现代语文》2014,(11):149-150
凡是好文章,读后总能引起共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好文章总能选择一个切入点,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鲁迅《故乡》以"我"回故乡为角度,描写了故乡的人、故乡的事;王家新《在山的那边》以一个山区孩子童年时幻想追寻大海为角度,表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吴冠中《桥之美》以画家眼中的桥为角度,写出了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春酒》是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这是一篇民风美、人情美、语言美、细节美的抒情散文。文章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不愧为散文艺术的瑰宝。一、民风美。  相似文献   

5.
故乡     
我的故乡很美,和天下人的故乡一样美。我的故乡叫富平,名字极普通,也极传统,象中国许多地方一样为求其安宁兴旺,富饶太平,就取了长安、临安、南宁、西宁、兴平。故乡的先祖们指望脚下的土地能够给他们带来好兆头,盼富裕、祈太平,便取了个富平。(春)春来时,菜园水井旁的几树桃李花儿粉红雪白,似锦缎上缀着点点彩霞,似彩霞里裹着粒粒珍珠。远处的黄土地卧着一头笨拙的黄牛,歇息在暖洋洋的日光里,有滋有昧地反刍着春天的故事。两个月的小牛犊顽皮地在犁过的地里撒欢,跑几圈回来急切地顶起老牛,噙着那粉红的奶头。前腿弓着,后…  相似文献   

6.
“故乡美,故乡美,美就美在故乡水……”这一首清新朴实、脍炙人口的江南小曲,如今已成为运河环绕的龙城常州风情的真实写照。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新元素的龙城常州,位于长江中下游,这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以它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遥居全国前列的经济实力,正不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学作家彭其芳在散文园地辛勤耕耘近20年,一直生活在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故乡情愫中,故乡秀美的自然景观与神妙的人文景观在他的散文世界相辉映,历史与现实,崇高与卑俗,喜悦与悲伤在他的艺术空间叠合展现,致使他的散文作品获得了一种真挚而亲和的艺术魅力,彭其芳新出版的散文集《背篓秋色》以敏锐的眼力洞察人生,以真诚的投入体验人生,用焕发人性之美和诗性之美的故乡情结浇灌而绽放出永不凋谢的情感花朵。  相似文献   

8.
故乡是我的根,是我的梦,梦中少年时的故乡特美。那是一个山区小镇,我家的前面是街道,后面是一个大水塘。水塘上常年有浮萍飘荡,夏夜青蛙便唱起了奏鸣曲。水塘后面是一个绿草如茵的小山岗,  相似文献   

9.
论旅游审美与故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者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旅游审美的需要 ,旅游之美是旅游对象对旅游者心灵的震撼 ,旅游者的审美思想与旅游者心灵深处的故乡情结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概述了故乡情结的涵义 ,阐述了旅游者在旅游审美中达到故乡情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迷人的故乡。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啊!故乡!终生难忘的地方……”天津美术学院礼堂座无虚席。这深情、甜润的歌声,激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歌唱者美术师范系进修生孙玉河荣获一等奖。他最爱唱这首歌。因为这歌儿鼓舞着他为故乡美、为学生美而献身。  相似文献   

11.
在"商州三录"中,贾平凹首次以散文化的方式对故乡风土人情、社会历史进行了全景呈现。《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侧重于撷取典型的故乡人事、描绘故乡风景,再现乡土之美。《商州再录》侧重于借由生活内涵和文化意蕴更加丰富的乡土传奇,对故乡在时代变迁中所遭遇的种种复杂问题予以社会反思和文化探询。在"商州三录"的创作过程中,贾平凹一方面完成了故乡书写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故乡作为其文学创作根基和情结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12.
谈《故乡》的人物造型美浙江陈炎火鲁迅的小说《故乡》在人物造型方面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故乡》中着墨最多,倾注作者无限深情的人物当推闰土。作者先是彩笔描绘"一幅神异的图画":仲夏的月夜,天空深蓝,圆月金黄,瓜田碧绿;英俊少年,颈戴银圈,手捏钢叉,奋力刺...  相似文献   

13.
《春酒》是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敏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这是一篇民风美、人情美、语言美,细节美的抒情散文。文章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不愧为散文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外婆曾对我说,故乡是一个有一大片山、一大片水和很美很美芦苇荡的地方。我出生在那里,那人、那山、那水、那芦苇,都是我成长记忆里最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15.
《同学少年》2014,(10):12-13
<正>大凡好文章,读后总让人感觉到贴近内心,容易引起共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好的文章总是能通过巧妙的构思,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如,鲁迅的《故乡》从"我"回故乡所见所闻的角度,描写了故乡的人和事;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以一个山区孩子童年时幻想追寻大海为切入点,表现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吴冠中的《桥之美》以画家眼中的桥为切入点,写出了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玲珑剔透、真挚优美的散文,曾获香港1979年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文章之所以脍炙人口,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有下列四美。一美的意象文章的核心意象,就是故乡的榕树。榕树  相似文献   

17.
琦君以其饱含深挚淳朴感情的笔触抒写了对故乡风物人情的眷恋,从真、善、美的视角叙写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见闻,心怀深深的敬意追忆着对自己谆谆教诲的恩师。这些,把读者带入了她那透露着深沉亲情乡愁的思乡怀人散文之中,使我们体味到美的情感,也是她的散文的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欣赏缤纷的自然美、温暖淳朴的人情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自然淡雅、清丽委婉的语言。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的明。”“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这是远在台湾的琦君怀念故乡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9.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写杨梅树的美,杨梅形、色、味的惹人喜爱,抒发了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它体现了第八册第二组“中心要明确,段落要分明”的重点训练要求,并且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不失为一篇好的习作例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可以要求学生说说这一段的段意。学生自然能说出:我爱故乡的杨梅。接着提问:“中心词是哪个?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就懂得作者用画龙点睛之笔开宗明义,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了对杨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第二段描写杨梅树在细雨如丝的春天的情态,遵循这一思路,可以设问:作者怎样描绘杨梅树的美?让学生懂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小说多描写故乡江苏高邮里下河风情,其作品突破传统小说的写法,采用散文化的笔调,具有诗意化的韵味,彰显作品整体的和谐美,受到评论界的广泛赞誉。本文尝试从和谐美的角度对其小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