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温庭筠生平的若干考证和说明——兼驳《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温庭筠之研究,由于史料缺乏和温诗文往往言深旨晦之双重的难度,迄未在全面考证从而公允评价上有所突破。研究温的生年,目的是把握一个正确的起点,却必须解透他一系列诗文,深涉他生平的重要经历。这些经历,有限的史传资料中不但未曾语及,所语及者亦  相似文献   

2.
<正>望江南(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约812~约866),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晚唐词人。他才思敏捷,精通音律,但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因而行为放荡不羁。他诗词并工,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3.
孙云 《文教资料》2009,(2):13-14
花间鼻祖温庭筠为词人一大宗师,而“有才无行”的史料记载却令他的形象一落千丈,难与其词史上的地位相匹配。细辨新旧唐书上关于温庭筠的几条记载,本身也不乏问题;再考之唐朝世风和士风,造就的“无行”温庭筠,实在是情有可原,不能以当代观念来评价他的人格,这是由时代所造成的文人悲剧。  相似文献   

4.
温庭筠的艳情诗在他大量作词之前已经成熟.从思想和艺术方面,细致分析他的艳情诗对其词的影响,探求温庭筠创作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5.
词最重要的部分是词境。作为晚唐“花间派”的鼻祖,同时也是整个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温庭筠的词境与其他婉约词人的词境稍有不同。与其他婉约派词人相比,温庭筠和同时代的韦庄更喜欢以春天作为词的季节背景;温庭筠更喜欢以画楼闺阁作为主人公活动的舞台;温庭筠词的抒情主人公几乎都是曼妙的女子;温庭筠词的意象比较密集,同时意象与意象之间跳跃比较大;温庭筠比较注重辞藻和设色,尤其喜欢用色彩鲜明:饱满的词。以上诸种要素,使温庭筠的词境相对于其他婉约词人,更香艳温暖,也更繁缛富丽。  相似文献   

6.
论温庭筠的"以文为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经济、政治、社会风气和文坛时尚等外部因素与温庭筠特有的个性、情感和才能相际会,温庭筠在扬州妓院和京师进士考场内外卖文,被人称为“以文为货”。尽管“以文为货”不是温庭筠所追求的,但是,“以文为货”对温庭筠创作的内容、思维方式乃至文风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有着挑战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词浅释     
温庭筠是我国晚唐著名词人,他的词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文章对温庭筠几首词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温庭筠词说     
温庭筠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心致力于词体写作的作者,他在词史上的成就源于他词体写作上的独特构思方式。简而言之,温庭筠词的构思特点,就是组合意象,词中有画,创造词境。温庭筠的全部词作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9.
关于温庭筠《上首座相公启》的系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证以大量史料,认为温庭筠《上首座相公启》一文是写给温造的,而不是裴度;其献文时间不是在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而是在大和八年(公元834年)秋冬之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温庭筠放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中考察其人生经历,展示了他的心灵轨迹及人格精神,从而指出千百年从正史到稗史关于温庭筠其人评价的偏颇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闻一多诗歌研究中存在着“阐释过度”的现象。从“重评文学史”的角度考察闻一多,其诗歌实践中存在的局限在于缺乏独立的价值建树、意象庸俗且晦涩、理论与创作脱节等。  相似文献   

12.
在沈从文的著作中,有不少论及闻一多的文字,从中不仅可以发现沈从文对闻一多有独到而深入的认识,而且可以看出沈从文与闻一多在精神上的某些深层联系,并进而透视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生态与社会政治背景下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杜甫在诗中曾大量吟咏《文选》作家作品。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吟咏,关涉杜甫对他们的情感认同、相关作品的具体评价;同时,也反映出杜甫文学史观与《文选》编者文学史观的某些契合。  相似文献   

14.
温庭筠的诗与词都以"秾艳"风格著称,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与温庭筠善于使用色彩词有关。在这些色彩中,温庭筠更偏爱于"金"色,金色在诗中出现110余次,词中出现28次,分别占到33%和43%,如此高的使用频率,当然不能仅用偶然一词解释。通过分析发现,金色不但显现了温庭筠建功立业的志向,更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奢华时代,而且对自身及后世的词风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商洛旧有的志书中收录了不少古代诗人吟咏商洛的诗,其中有些属不实之诗,对宣传商洛起不到好的作用。唐太宗、崔融、岑参没有写过商洛;贾岛咏商洛的诗都不能落实;四皓、李白、白居易、温庭筠等人咏商洛的诗中有些不可靠。应将这些诗剔除出来。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诗论》第21-22号简有孔子曰“‘[文]王在上,於卲于天’,吾美之”一句。沿着这条线索,考察《诗.大雅.文王》等古代典籍,可知,以“帝”为中心的“天国”建构是周人的创造。文王之所以受命称王,是因为在周人看来,他能够由人间而上达天庭,并在天上侍奉上帝,因此得天眷顾。孔子相信天的伟大与神威,相信文王有上天下地的神力。他对《文王》之诗的赞美,对文王的崇敬,实在是出于对天命、帝命的信仰和崇拜。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这样的观点,以为孔子不太关心天命问题,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7.
毛新青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28-31,44
刘师培与章太炎都以"文"为中心构建自己的文学观念,但二者又存在着具体的分歧。刘师培认为"文"的研究应以审美为取向,突出"文"的形式美感,刘师培的"文学"观念是以审美为介入点,意在使民族文学与西方文学争一隅的决心;章太炎则以文本书写的载体来界定"文学",其文学观念是以文字为中心的泛文学观,他认为"凡著竹帛者"都可以进入"文"的研究范围,民族的独立关键在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民族文化的根基奠基在民族文字的基础之上。他们二人文学观念的异同深刻反映了传统资源在现代转型时期被转化的轨迹和过程,也体现出了转型期学者们试图通过学术进行救亡图存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8.
钱希言《戏瑕》载"文待诏诸公暇日喜听人说宋江,先讲摊头半日,功父犹及与闻",学界多以为此材料能够证明嘉靖前即有《水浒传》在社会上传播。然而,通过文献考证得知,"犹及与闻"的"功父"即明末著名画家、藏书家钱谷之子钱允治,他与文征明等一起"听人说宋江"的时间不能早于其出生的嘉靖二十年(1541),实际时间应该更晚,正值文征明的晚年,这时《水浒传》在社会上已得到广泛传播。至于他们听人所说"宋江"是说话故事还是《水浒传》或者兼而有之,已经无法确证了。  相似文献   

19.
白宪娟 《天中学刊》2014,29(6):86-90
闻一多新颖独到同时又功力扎实的《诗经》研究,成就了其在现代《诗》学史上大师的地位.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以寻求《诗经》本身“诗”的本真面目为终极目的,综合运用训诂学、现代语法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精神分析学等多学科方法,在文字校勘、词义训诂、意象解析中渗入审美阐释,在极大破坏传统《诗》学的同时重建《诗经》阐释系统.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体系为后人广泛借鉴.同时,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20.
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温庭筠的诗在对仗、声律、用典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他们精工富丽而又意蕴深远的诗歌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对于律体的各种构成因素的积极探索尝试。温李的诗歌创作受到了类书和骈文的影响,可以称之为“以骈文为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