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有确凿的史料证明"文待诏诸公"就是指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他们"听人说宋江"只能在青年时期。他们是《水浒》研究绕不开的话题,以"等"代替"诸公",将"钱允治等"置换成是与文徵明一起"听人说宋江"的人,这是不能成立的。在文徵明的晚年没有出现可与祝、唐、徐相当的"诸公"。钱允治没有资历、水平、声望和机会能与文徵明共"听人说宋江"。引用钱希言的话不能将"先讲摊头半日"剔除在外。钱希言本意在于强调钱允治听到的是"摊头"而不是"宋江"。郎瑛与高儒记述的《宋江》(即《施耐庵的本》)、《忠义水浒传》在嘉靖之前即已问世。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中人物所作的诗词仅有十首,其中酒后诗有五首,而这之中有四首是宋江所作,这一叙事现象在《水浒传》众多人物的许多相似塑造中显得独特。因为酒后诗是宋江冲破理性樊笼的心理的真实写照,分析这四首酒后诗,能清楚认识宋江的"忠"与"义"的相互关系以及他的人性的发展和其中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3.
宋江作为《水浒传》的主人公,当前对其研究不可谓不详。但对于水浒故事流传过程中就已经产生的宋江字"公明",以及到了《水浒传》才赋予宋江"面黑"的介绍一直以来缺少应有的关注。实际上,《水浒传》的作者是按照瘟神的意蕴塑造宋江这一人物形象,这也是《水浒传》开始便铺张扬厉叙写瘟疫的原因所在。如此,宋江字"公明"以及"面黑"的介绍便得到合理的解释。另外,这也可以从小说的结构布局、创作意图两个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4.
冯娇 《考试周刊》2011,(5):25-26
小说《水浒传》通过描写众位好汉被逼上梁山的遭遇,展现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状况。宋江的活动贯串《水浒传》全书,正确评价宋江,关系到正确评价《水浒传》。本文以忠义为线索,分析宋江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展现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对《孙子兵法》有独具特色的书写方式。《水浒传》既以诗词的形式,也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烘托《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杰出才干。它还以宋江、吴用谈论《孙吴兵法》,来突出《孙吴兵法》这一版本在《孙子兵法》传播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水浒传》以重要人物角色应用《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来证明《孙子兵法》特有的兵学魅力。《水浒传》演绎了两种不同人物类型对《孙子兵法》的应用:一类是正面人物形象宋江的应用;另一类是反面人物形象高俅的应用。《水浒传》以隐喻的方式阐释了《孙子兵法》应用的双极效应:既为仁人君子提供了智慧的源泉,也为奸佞小人提供了害人的伎俩。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讲的是什么?简言之,写了发生于我国北方以宋江为首的聚众起义事件。说详细点,就是先写早期的各路豪杰被官府逼迫落草梁山,宋江带兵南征北战,收服了许多英雄好汉,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后被朝廷招安,以朝廷的名义讨伐方腊成功,最后非战死即辞官,剩下的宋江等首领被朝廷算计,一一死于非命。这就是《水浒传》的脉络。  相似文献   

7.
北宋末年的宋江三十六人起义是《水浒传》的原型,对后世影响很大。宋江受招安导致起义失败,李若水写于在元城县尉任上的一首纪实诗《捕盗偶成》对此有所披露。经考证,宋江等人宣和三年末在大名府活动,宣和四年二月在大名府接受招安,不久率部开进大名府城,接受招安后,即率部随宋军参加伐辽。在宋江受招安这个情节上,《水浒传》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只是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将宋江率部开进的大名府城指为东京开封府城。  相似文献   

8.
张敏 《考试周刊》2009,(24):23-24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中对宋江形象略有点评,但处在读者鉴赏地位的他对宋江形象的解读有异变现象。不同于传统看法和作者本意的理解,李贽重点是从宋江假道学面目对其进行评定,认为其行事表面仁义道德,背后却有自己的利害打算。但从客观立场出发,李贽还是肯定宋江对父行孝、对友散财的性格及行为,并认为他是一个善于领导。有益于社会朝廷的良丞形象。纵观全书,李贽对宋江形象的评点或多或少受到他个人身世遭遇、性格特征诸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中宋江等人领导的梁山起义军因接受招安,使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惨遭失败.这是事实.《水浒传》的作者对宋江的接受招安持什么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因为其关系到我们对这部小说的价值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0.
侯忠义 《丹东师专学报》2011,(6):104-106,137
《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之一,是在《水浒传》之后产生的又一部歌颂草莽豪杰的英雄故事作品。小说写宋江等人死后转世托生为杨幺等人,发动了洞庭湖农民起义,继承和发展了水浒的事业。他们提出了"均贫畗""平等"等思想,反对招安、外族入侵。小说塑造了杨幺的杰出形象,以续书形式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市民心理。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初,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载施耐庵的生卒年为1296—1370,《京本忠义传》残页中“军人每”中的“每”字,是元代常用字。《施耐庵墓志》说:“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罗贯中来福建,是谋求出版《水浒传》。福建刻《水浒传》时间早、数量大,是罗贯中来闽活动的结果。为了消除时人误会,罗贯中强调:“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表现出他的坦荡与实诚。《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正处于“变夷为夏”的阶段。它是“愤书”。愤,就必须有作为。《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处于“变夏为夷”的阶段,作者之隐痛可知。它是“哭泣”之书,导致了不作为。《水浒传》艺术风格体现为阳刚之美,《红楼梦》艺术风格体现为阴柔之美。中国文化的元气,尤在最具生命力的阳刚、激情与“天行健”的始源精神,“水浒气”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是从《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故事敷衍而来的.从学接受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对《水浒传》是一种接受的关系。这里讨论了《金瓶梅》接受《水浒传》的具体情况.即作选择《水浒传》的原因和《水浒传》对《金瓶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朝遗民陈忱有感于清初满洲贵族的残苦统治,创作了《水浒后传》,借此来抒发其强烈的民族情感,同时在作品和序言中他也提出了对续书创作的要求。旨在对此作一简要的归纳与分析,并结合其身世对他的续书创作理论产生的深层原因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4.
"发愤"说和"忠义"说是李贽<水浒传>批评思想的集中体现.前者强调小说应是"发愤之作","不愤则不作",即现代所说的创作激情;后者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肯定了梁山起义的正义性.李贽的<水浒传>批评思想及其艺术分析在当时的"小说界"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忱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遗民诗人和通俗文学作家之一。他不仅留下了一部充满忠君爱国思想的《水浒后传,》而且还留下了一百多首“激烈悲壮,声出金石”的爱国诗篇。他的这些诗篇与他的《水浒后传》的创作思想是相一致的。诗歌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那个“天崩地解”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了对明朝灭亡的沉痛哀悼和对异族统治的强烈憎恨,是我们了解明末清初的社会现状和遗民精神状态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宋江在梁山事业兴旺发达之际,率众接受“招安”,终至事败身亡,众生罹难。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宋江内心中恒存着传统的儒家人思想: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忧患,却又不愿意突破现存总体社会秩序。这就造成了他自觉地走向悲剧又被动地承受悲剧的结局,其悲剧价值是道德的而不是历史的。  相似文献   

17.
在《水浒》这一独立完整的“话语空间”里,儒道释三教的相互激荡与摩擦,不仅让我们确定无疑地看到了儒家所处的绝对优势、以及道释宗教在这种权威控驭下的妥协态势,更在其循环往复的递级上升中,窥见一个至为分明的“扬清激浊”的理性内核——宋江在文本中最终的灰飞烟灭、价值失落,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清鼎革之际的文坛宗主,钱谦益倡导“灵心”、“世运”、“学问”,力救明季斯文之弊,开有清一代宗宋之风。形成这一诗学体系的原因,在于其面对政治的危机及学术的衰颓所产生的强烈的史官意识及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刘再复先生违反一般常理,对春秋战国政治文化史和三国时代政治文化史进行曲解,否定代表中国文明的一大批经典著作,把中国古代文化史抹得一团漆黑;他硬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统治中国人心,把中国人引向“地狱之门”,以至于现在仍然生活在地狱之门;他批判否定夺取生辰纲的义举;他还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该把孔夫子作为批判对象:这一切究竟是想说明什么问题?李劫在《论毛泽东现象的文化心理和历史成因》说,毛泽东“挟《水浒传》之风,怀《三国演义》之技”,“把梁山好汉的谈吐诠释成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才明白原来刘再复是在借着文化批判之名替李劫的政治批判作阐释。  相似文献   

20.
从南宋词人程垓“不失为宋词一名家”,但其生平事迹隐晦不彰;对程垓及其《书舟词》的研究也很少。本文根据关于程垓的一些有限材料及其词作,对其生平和交游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