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九歌》是屈原放逐沅湘之间所作。它是一组祭祀天地神鬼的乐歌,根据流传民间的祀神乐歌改作,又通过巫人之口所唱,是古代楚国浓厚的信巫成风的反映。因此说,《九歌》即巫歌。  相似文献   

2.
屈原《九歌》研究中,争议颇多。本文就四个问题提出个人看法,即认为《九歌》是屈原独立创作而非民间巫歌成分为主;是晚年所写而非早年所写;是楚国岁时常祀之祭歌,而非某一次祈战获福的祀歌;《九歌》中渗透有屈原的失意感情,但无明显的思想寄托和讽谏。文章着重内证,从《九歌》内容上论证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前人的论述,有所比较、吸取和商榷再议。  相似文献   

3.
游进 《鄂州大学学报》2007,14(1):39-40,64
《楚辞.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歌、巫歌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再创造的一组个人抒情诗,是诗人创作个性和民间文学风格的完美统一。《楚辞.九歌》保存着古代楚地民风民俗和民间传说的一些素材和影子,这正是楚文化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九歌》是由屈原根据楚民间祀神的《九歌》加工改写的一组乐歌(其用途依然是民间祭祀),它其中已包括一定的戏剧要素──情节、表演、代言体。可结合《九歌》的具体内容,将《九歌》中的戏剧因素归结为简单的情节、以歌舞为主的表演、准代言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三、《九歌》是祈战的诅文,还是岁时常祀之歌?马茂元主编的《楚辞注释》说:“《九歌》是楚国南部流传已久的一套民间祭神的乐歌,经屈原的加工改写,便形成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为,《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的乐歌的基础上,为  相似文献   

6.
正如西方戏剧产生于原始歌舞一样,中国戏剧的诸多因素在屈原的《九歌》中已有较多的体现。《九歌》对祀神活动的描摹和记录使得它成为动作的艺术,其中的歌舞表演动作强调直观性和非直观性的统一,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同时,《九歌》中表演的虚拟化、程式化倾向蕴含了丰富的戏剧美学因素。但《九歌》与成熟戏剧相比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  相似文献   

7.
对于《九歌·少司命》的内涵,古来训释甚众。少司命神的职司较最古老的神祇各司一职已有所发展。如《楚辞》里常见的丰隆,即兼雨、雷、云神于一身。在原始《九歌》内,少司命神很可能具有战神或准战神的身分。《九歌》本来是祭祀战神的巫歌巫舞;少司命神厕身《九歌》诸神的行列,必与战神存在难解难分的因缘。上古人祭祀战神,主观愿望自然是祈求战神佑助战争奏捷。神的出现序列是自然神最先登场(原始人“万物有灵论”的反映);图腾神联袂而至(“图腾崇拜”的反映);宗祖神接踵而来(祭祀宗祖的反映)战神较“抽象”,部落中冲突频繁,方有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禹乐<九歌>之九本非数字,而是禹族龙蛇图腾.<九歌>本是龙歌--禹族祭祀图腾、宗神之歌;夏后禹时升格为"天帝乐",夏启"窃以下用".夏<九歌>南辕北辙周<九歌>--托古隆礼之赝品;楚<九歌>--原始巫歌之余韵.  相似文献   

9.
研究屈原及其作品已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课题,陈蒲清从巫学角度研究《楚辞》,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亦是一种创新思维。通过对《南楚巫歌化伟辞》一文的剖析,解读其巫歌升华的基本内核,揭示其研究成果的深刻内涵和思想、艺术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围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  相似文献   

11.
《九歌》本是古代原有的乐歌名,《离骚》、《天问》、《山海经》都曾提过: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离骚》)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日以媮乐。(《离骚》)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天问》) 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山海经:大荒西经》) 这些诚然是神话、传说,并非信史;但也足以说明古说相传《九歌》是出自夏代,是从天上取来的,能“奏”的、“乐”人的乐曲。它是否出于夏代虽不一定,但远在屈原以前就有过《九歌》这一较古的乐曲,则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12.
《九歌》,是楚国沅湘之间流传远古的民间娱神乐歌。帝舜时代舞《九韶》时,就已用《九歌》来伴奏,足见《九歌》乐章的远古。 茅盾《神话研究》说:“神话既创造后,就依附着原始信仰的宗教仪式而保存下来,且时时有自然的修改和增饰。”的确如此,《湘夫人》附丽的是帝舜与二妃的神话,但祭歌描绘的“湘君”与“湘夫  相似文献   

13.
由于年代的久远,传世文本的错简以及传抄过程中的错误,使得《楚辞.九歌》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近年来,两湖的楚简相继出土,为《楚辞.九歌》有关《云中君》所祀之神、《东君》的错简问题、《国殇》是否为《九歌》组成部分等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可知《云中君》所祀之神祇为雷神,《东君》在《九歌》中的次第存在错简情形,《国殇》是《九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九歌>是祈祷胜利的军傩乐歌》中,我们已经对《九歌》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本章我们将对《九歌》的结构和主题进行探讨.《九歌》既然与“傩巫”文化有联系,它当遵守傩巫的一些规则和逻辑。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九歌》与傩巫文化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殇》全篇洋溢着作者充沛的爱国激情。它是屈原的作品,这一点历代主要研究者均无异说。但情调悲壮的《国殇》与《九歌》其它篇章的风格迥异,是《九歌》中最特殊的一篇。近来又有一些楚辞研究者认为它不属于《九歌》,大有将其注入另册的趋势。这主要因《九歌》篇名与章数不合的问题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我在《东皇太一的原型是苗族椎牛祭祖的主题歌》和《东皇太一双重神格考》中对东皇太一的主祀神及其神格进行了论述,认为东皇太一与苗族先神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认为东皇太一的主祀神是苗族祖先神,实际上东皇太一的主祀神是“苗族社神”,他包括苗族祖先神、图腾崇拜神及自然神祗等,那么苗族社神是怎样演变成楚国保护神的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东皇太一是楚国社神 《东皇太一》是《九歌》的首篇,是楚巫举行祀神活动的恭请主神东皇太一降坛的请神词。他是一位怎样的神祗?很难作更多的比较研究。有幸的是,长沙马王堆西汉第三号墓出土了一幅《社神图》,可以作为理解东皇太一的重要材料。此图正中上方画的主神,头右方有一行残缺不齐的文字,虽已残缺,但其中的“大一”二字,清晰可辩,只是“大一”上方有无“东皇”二字,无法看清。“大一”即“太一”,古字相通。东皇太一,就像我们称“皇帝圣上”、 “总统阁下”一样,是对“东皇”的尊称,这便是“东皇太一”得名的由来,因此,此神应即“东皇太一”。此神左胁还注有一个“社”字,说明“太一”亦即“社神”。马王堆汉墓是西汉早期的墓,西汉初立,还来不及创造典型的汉文化。这幅帛画是沅湘间先  相似文献   

17.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囤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这四种看法各有侧重,也有互相结合和补充的部分,对抢劫《九歌》主题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勋初先生的《九歌新考》,是20世纪前80多年《九歌》研究的扛鼎之作。此书以总结评述历代《九歌》学说发端,运用宗教学、神话学、民俗学、文艺学诸方面的原理和资料,对《九歌》诸神祗的来源、性质作了新的考索,阐述了自己关于《九歌》乃屈原创作的新说,敢破敢立,不落窠臼,勇于开拓新路,创获颇多。尤其是关于东君、云中君、东皇太一诸神祗皆非楚产和楚有二女神传统的考证,见解异常新颖,发千古所未发,给学人以巨大启迪。其扎实严谨且自成体系的论述,足可成为《九歌》研究的一家之言而推进屈学、楚辞学的发展。当然书中也有某些不尽完善之处,然此微瑕无伤大美,此书仍不失为当代《九歌》研究的重要收获和力作。  相似文献   

19.
屈原所作《九歌》,传本《楚辞》分为十一章(首),篇名与章数不合。这个问题自宋以来,即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解说。这些解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意见是存而勿论,如朱熹说:“篇名《九歌》,而实十有一章,盖不可晓,……今姑阙之,以俟知者;然非义之所急也。”(《楚辞辩证》上)由于不可晓而阙疑,态度是慎重的;但他说非义之所急,就不对了。因为这实在是文学史上一个不小的问题。辩明《九歌》的章数,解决篇名与章数不合的矛盾,对于我们准确地了解《九歌》的性质与内容,了解《九歌》这种体裁——姑且称之为“九”体吧——的体制及其渊源,以及屈原所作《九歌》对后  相似文献   

20.
对于《九歌》风格的评价,历来楚辞学界都较趋于一致.即优美。诚然,就《九歌》的部分特质而言,它是浪漫的、自然的、绮靡的、感伤的,诸特征和优美的表现形式无不一一吻合。但笔者以为,这种吻合,仅只是表层的吻合。如果深入到《九歌》的底蕴,那么,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和优美相反,《九歌》内在的风格却恰恰是壮美!它所呈现的虽是优美的五彩缤纷而又温馨和柔的漫天彩霞.但它折射出的却是壮美的昂扬激烈而又劲拔阳刚的耀眼光芒!《九歌》的壮美底蕴集中体现在它所显示出来的的气势、视野、生命力、幻想和追求等四个向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