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鲁迅先生一生中用过一百多个笔名。他的这些笔名,有的犹如煌煌的火炬,照亮了人们夜行的路;有的犹如匕首、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从这些笔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的战斗历程,可以深切地感到先生与敌人斗争的伟力。鲁迅的笔名能够产生这样突出的效果,与其笔名运用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一、节缩鲁迅先生的笔名大多采用节缩(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陈望道)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刻丰富的内涵。“索士、索子”是一九○三年鲁迅  相似文献   

2.
比喻修辞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鲁迅先生是比喻修辞运用的高手,本文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仔细分析了其中几个经典的比喻修辞的运用,通过这些经典案例,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种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开头一节写“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种种丑态,字里行间流露出青年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轻蔑厌恨之情。这种感情,借助于夸张、比喻、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得以表达,收到了一定的讽刺效果。但是,如果仅仅抓住这些修辞手法,来理解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显然是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的。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是一篇感情深沉的叙事散文,全文贯穿着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感情。 文章一开头就无情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在这部分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更增加  相似文献   

5.
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修辞手段的传达是再现原文风格的重要方面.从所给例句来看,张谷若先生对原文中多种修辞手法,都尽可能以汉语中同样的修辞手法来译,从而充分传达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唐弢先生的《琐忆》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而写的,其中有一段文字使人诵之不忘,细细品味,才体会出修辞的力量。这是一段文字与语境完美结合的文字,又是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典范。他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短篇小说尤其受人青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强调某一种思想感情,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出生于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去世,原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 1936年10月19日,上海举行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邹韬奋先生发表了一句话演讲: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相似文献   

9.
看到一九七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组编篡的《鲁迅手册》(试编本),在《鲁迅生平活动史料》中的《鲁迅主编和参与编务的报刊、丛书》里,没有列入出版于鲁迅先生战斗的最后二、三年间的《太白》半月刊,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疏漏.实际上,鲁迅先生是参与了《太白》半月刊的编务的,是《太白》半月刊的主要编委之一.这个重要史实,过去长期来也为研究鲁迅先生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学者们所疏漏.出现这个疏漏,也许是忽略了这方面的有关史料.其实,只要  相似文献   

10.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名篇.藤野严九郎先生是作品中的原型,他是鲁迅先生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这篇散文记载了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校时和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师生之情.  相似文献   

11.
鲁迅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许多人印象中,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相似文献   

12.
揉情就是在再认识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情感的波动,对先前所认识的人或事物渗透了一份特有的情感,从而再塑造出一个附着于而又游离于原有人或事物的形象的修辞手法。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这样描写车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一文的主题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如果说本文的中心是表现鲁迅的“爱国”,他为什么要用三分之一的文字刻画藤野这个人呢?如果本文为了表达鲁迅对藤野先生高尚品质的赞美和对他的深切怀念,那么,没有刻画藤野先生的三分之二的内容是不是可以删掉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再走近作者,走入文本,通过分析文字来思考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使思路得以明晰.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为民族的生存,为人民的解放。艰苦地战斗了一生.这位堪称“民族魂”的伟人.在世虽仅55载.却留给子孙万代无价的文化遗产.在此,仅就鲁迅先生的杂文精神作一点开掘.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 鲁迅的杂文是一代诗史.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史上最深刻地反  相似文献   

15.
五年制第八册32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8年后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作者择取耳闻目睹的有关鲁迅的几件平凡的生活小事,来表现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16.
有一些人不喜欢鲁迅先生,我就问自己:为什么我这样子喜欢鲁迅呢?今天我来试着以一种私人的方式,谈论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品语言含蓄曲折、风趣幽默,意蕴丰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充分运用了双关修辞手法.本文试图运用词语、句子或句群、段落和篇章四种双关手法,探讨鲁迅作品的双关修辞,以期利用这种认识上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更深入地阅读和理解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称为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在这部回忆鲁迅先生点点滴滴的生活的优秀作品中也有一些悬而未解之谜.有一处细节一直很有争议: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病中仍珍爱那张特殊的木刻画?本文结合多方面材料,做了一些原因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一、怎样看待私塾先生和作者对他的态度? 有人认为文中所写的私塾先生是鲁迅童年时代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并以有关他的事迹来说明寿先生对鲁迅的关怀和鲁迅对他的尊敬,从而认为鲁迅在文章中对私塾先生是抱肯定态度的;也有人把先生看成是可憎可笑的反面人物。应该怎样看待私塾先生这个形象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文艺性的散文,虽然鲁迅在写私塾先生中有现实生活中寿先生的某些事实依据,但鲁迅并不是给寿镜吾写传记。为了表达作品主题思想的需要,作者选取了有关寿先生教学生活的某些材料,这样,与实际生活中的寿先生的全貌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分析私塾先生的形象,应以作品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短文之最     
最短的演讲 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代表举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时,出版界代表邹韬奋演讲说:"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