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情景描述——这是一节应用题新授课,题目为: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段公路。第一周修了8千米,第二周修了7千米,两周正好修了这段公路的1/4。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相似文献   

2.
一、由浅入深的递进式题组在设计这类练习题时要尽量减少那些简单重复的条件反射式习题,练习要有层次性,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解决好“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如在“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中”,在完成例题“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0吨,用去了35,还剩多少吨煤”后,可设计下列题组让学生练习。题组:一条公路长300千米,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①第一天修了多少千米?列式为()②第二天修了多少千米?列式为()③两天共修了多少千米?列式为…  相似文献   

3.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由于长期不接触中学数、理、化,在自编应用题时仅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而不注意数据(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科学性错误,下面举几例说明。一、值域错误例1修路队修一条公路,①第一天修了它的35,②第二天修了4千米,③第二天比第一天少修了45千米。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这是一道常见的分数应用题,设这条公路全长x千米。则35x-4=45,x=8。但把x=8代入原题检验,会发现两天共修8×35+4=8.8(千米),超过全长,第二天修到这条公路外面去了,违背常情。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题…  相似文献   

4.
一、自觉联想,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培养自觉联想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发现题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多种联系,促使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例如,“一堆煤120吨,第一天用去了它的13,第二天用去它的14,第三天用了它的15,?”引导学生进行因果联想:(1)第一天用去了多少吨?(2)第二天用去了多少吨?(3)第三天用去了多少吨?(4)还剩多少吨?(5)第一、二天共用了多少吨?(6)第三天比第二天少用了多少吨?(7)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用了多少吨?这种联想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沟通条件与条件、条件与…  相似文献   

5.
一、一题多变训练给出基本题后,要求学生变换条件,问题、结构或叙述方式,解答后再比较。例:一根木料长8.4米,第一次用去全长的,第二次用去全长的,还剩多少米?列式:8.4×(1--)。(1)条件不变,问题改为:①两次共用去多少米?列式:8.4×(+)。②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多少米?列式:8.4×(-)。 (2)问题与条件互换。一根木料,第一次用去全长的,第二次用去全长的,还剩3.5米。这根木料全长多少米?列式:3.5÷(1--)。(3)改变叙述方式。一根木料长8.4米,第一次用去全长的,第二次用去2.1米,还剩多少米?列式:8.4×(1-)-2.1。(4)改…  相似文献   

6.
一块长方形铁板,长30厘米,宽25厘米,像下图那样从四个角切掉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有多少毫升?(用不同方法解答。)25厘米30厘米这是一道课本习题,教学参考书是这样解答的:第一种解法是用厘米作单位,先求出长方体铁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然后求出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再变换成毫升。(30-5×2)×(25-5×2)×5=1500(立方厘米)=1500(毫升)第二种解法是先把厘米数变换成分米数,求出长方体铁盒的容积是多少升,再变换成毫升。(3-0.5×2)×(2.…  相似文献   

7.
充分利用课堂练习题的“优化组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对于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是很有帮助的。现以(长方体体积)练习课为例,谈谈如何优化练习题设计。先看如下一组练习题问卜一个长方体,长8S分米,宽64分米,高30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2)一个长方体,长80分米,宽是长的80%,高是民的tr。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3)一个长方体,长80分米,是党的125%,高是宽的。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4)一个K方体,长80分米,宽比长少20%,高是30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5)…  相似文献   

8.
片断一:化繁为简,举例验证 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相似文献   

9.
“圆柱和圆锥”单元练习设计榆中县文成小学蒋应琴一、基础知识练习(一)识记。1.看图(1)填空。2.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3.将下面的公式补充完整。4.填表。(二)填空题。1.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12...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东安县白牙市第二小学(邮编:425900)刘锦爱老师来信:某乡修一条660米的公路,平均分给10个村,每村出12个劳力,平均每个劳力修多少米?还剩多少米?学生中出现了下面三个解答: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练习课上,梁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两道应用题:⒈一段长10分米的圆柱形木料,如果居中横截成两段,表面积便增加8平方分米,原来这段圆柱形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图1)⒉一段长10分米的圆柱形木料,如果沿着它的上下底面直径劈开,表面积便增加8平方分米,原来这段圆柱形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图2)不少同学认为,这两道题的解法和答案应是一样的,其实不然。虽然截后增加的表面积一样,但是由于横截和竖截所形成的截面的形状不一样,还需区别对待。从1题(图1)可看出:本题中的“表面积增加8平方分米”,…  相似文献   

12.
听一节练习课,老师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3米,第二根比第一根长13米,第二根长( )米。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下)第119页练习1是这样的一道题: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1)一共可能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2)出现“一枚正面、一枚反面”的结果有多少种?(3)出现“一枚正面、一枚反面”的概率是多少?  相似文献   

14.
应用题     
一、知识的整理与概括1.想一想,说一说。(1)能把下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写出来吗?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5千米,汽车每小时比自行车快几千米?()○()=()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自行车3小时行驶45千米,汽车比自行车每小时快几千米?()()()思考:能找出上面两题之间的异同点吗?(2)用算术方法和方程解下面的题。①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共6500千克,大米每袋90千克,面粉每袋25千克。大米运来50袋,面粉运来多少袋?②花瓶中原来插着8朵花,加上张红刚买来的2束相同朵数的花一共有…  相似文献   

15.
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 ,从相关联的量中 ,找出量、率对应关系是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之一。例1 修一条水渠 ,第一天修了全长的还多18米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还多15米 ,两天修的占全长的 。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这道题求的是单位“1”的量 ,只要能正确地找出(18+15)米所对应的分率是( - - ) ,问题就迎刃而解。二、转化的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指把某一个数学问题转化成另一个数学问题 ,或把题中某一数量 (或数量关系 )转换成…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准备题:一个正方形花园的边长为4米,现在要扩建花园,使边长都增加2米。扩建后的花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很轻松地得出:(4+2)2=62=36平方米。出于习惯,我接着问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呢?”小王说:“原来的正方形边长是4米,现在边长增加2米,变成边长6米,所以,面积为62=36平方米。”“很好。”“钱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可结果也是36。”“噢?那你是怎么想的呢?”“我把扩大以后的正方形分成四个部分(图1),再把四个部分加起来,得到42+4×2+22+4×2…  相似文献   

17.
一、出示问题学习新课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同学们,当我们拿到一个题时.首先干什么?生:读题。师:对,当我们解答一个题时,首先应多读题,而且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要读明白这个题说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遍要找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第三遍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明白了吗?开始吧。  相似文献   

18.
一道课本习题的解法安徽黄山市黄山第一中学(242700)崔永林高中化学课本必修本第二册十一页习题3制造1000千克普通玻璃,需要纯碱、石灰石’和二氧化硅各多少千克(参看第2题得到的物质的量之比)?并计算生产1000千克普通玻璃时,产生的M氧化碳在标准...  相似文献   

19.
(本册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使应用题教学开始实现第二次“飞跃”(一步到两步是第一次飞跃)。在教学中,应加强对比,促进知识的内化。)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说出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及数量关系式:①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②三年级平均每班有多少人?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出示准备题: ①新镇小学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师:小结板书:160+114=274(人),[三年级的人数]+[四年级的人数]=…  相似文献   

20.
笔者听过一堂三年级两步连除应用题的练习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对我触动很大,感受颇深,详实记录如下:教师出示练习题目:三年级有两个班,每班43个同学,一共要植258棵树,平均每个同学植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答)。绝大多数同学都按照教材的方法去做,而一个女同学却这样解:258÷43=6(棵),6÷2=3(棵)。综合算式为258÷43÷2=3(棵)。教师对此做出如下评析:“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学生齐答:“错。”师问:“为什么错?”生齐答:“题目的要求是求每个同学平均植多少棵,应该是把258棵平均分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