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选取2002年以来国内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对于民生新闻的研究话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民生新闻的涵义、特征、背景、前景、问题及解决办法,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及和谐社会的关系,民生新闻的品牌经营等等。分析发现:研究者对于民生新闻的研究,方法上比较注重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而定量研究与传播效果方面的关注较少;内容上,多为定义界定、特征归纳、背景分析、问题批评以及前景展望等,缺少学理层面深层次的探究;研究取向上,较少将民生新闻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框架下进行考量,更鲜有将视角拓展至国外同类电视新闻领域者。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民生新闻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拓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于新闻的理解莫衷一是。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笔者认为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将新闻理解为一种仪式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着重在新闻仪式观的理论逻辑与内容构成、新闻仪式的实践程序与运作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体现新闻仪式在社会传播中的文化取向,实现对新闻的仪式化呈现在社会功能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蔡雯  伊俊铭 《新闻大学》2023,(2):104-116+121
当前我国新闻加速研究采用的“常规”主导视角难以回答编辑室外的新闻加速现象,相关探讨上存在“编辑室中心主义”现象。时间社会学“关系”视角为反思及扩展新闻加速研究提供了新起点。本文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关系视角对于新闻加速研究的意义与具体思路,在认识论层面启发了将新闻加速置于新闻生态主体实践及主体间关系互动的研究方向。基于此,本文围绕“用户催更”现象实证探讨了“用户-媒体”关系互动对于新闻加速的驱动逻辑及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并从经验性层面进一步验证了关系视角对研究新闻加速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4.
刘明洋 《青年记者》2007,(12):14-15
民生新闻作为近几年开始出现,并迅速成长的一种新闻表现方式,引起了业界与学界的共同关注。尽管对于民生新闻的概念内涵、内容构成、话语方式、发展前景等等,迄今为止人们依然存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实践层面上,民生新闻无疑已得到了传者与受者的双重厚爱。在此,笔者想从传播的视角,对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进行一下纲目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民生新闻”如鼎之沸,成为电视新闻全新的实践浪潮。与传统的电视新闻相比,民生新闻在主持风格、传播手段、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较大的创新性。囿于多元化的受众需求,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多边代言和多向慰籍的使命使得其文化定位与前行态势更为复杂。本文拟从文化的视角对民生新闻主持人的素养质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的独特优势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在提高,民生新闻不能再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必须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跳出自我,寻求创新。本文深入探讨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手段,旨在提高民生新闻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门永生 《记者摇篮》2009,(10):39-39
“民生新闻”从产生就是以社会的底层视角,开拓新闻来源的新渠道,增加媒介传播功能的民主功能。而“民生新闻”发展的误区使得其本身越来越往浅薄的方向发展,突破了原有的新闻理性。所以,民生类题材电视新闻开始重新进行新闻的理性定位,寻找到了解释引导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新闻”。这是对“民生”题材新闻报道角度的丰富。  相似文献   

8.
陈笑迎 《记者摇篮》2010,(9):10-10,9
民生新闻是当前媒体非常重视的一大领域。本文从新闻工作实践出发,试图说明记者编辑如何调整视角,转变思路,树立服务意识、主动意识和精品意识,以民生视角做好民生新闻。同样题材的新闻,视角不同,切入点就不一样,取得的效果自然迥异。而处理民生类新闻最好的,就是站在民众立场的民生视角,而这一视角,应当贯穿于民生新闻采编的整个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9.
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从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从电视媒体横跨平面媒体,党报的民生新闻的传播实践,对于其它传媒有着更强的示范作用。不可否认,党报对民生新闻的认识和操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报道,还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本文将从党报民生新闻的缺憾入手,探讨活跃党报民生新闻报道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从严格意义上讲,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种创新,一种延伸。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虽有较多重合之处,但民生新闻无论从新闻内容、采写角度,还是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更凸显其"平民视角、服务为本"的"民生"理念。那么,民生新闻如何从普通百姓的视角,有效地发挥服务百姓的社会舆论监督、信息传播等功能?以下将作四个方面具体阐述。(1)从平民视角采写民生新闻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基本是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息  相似文献   

11.
高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208-209
民生新闻是二十一世纪新闻传播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焦点和热点,民生新闻以民本取向、民生题材与平民视角来明确地反映普通民众的态度和情怀,民生新闻的兴起和发展顺应了大众传媒关于探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报道取向.然而民生新闻在近些年来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民生新闻发展路径的探索不容忽视.本文从民生新闻目前的生存困境和报道中要注意的问题出发,以阳泉市广播电视台的相关民生新闻栏目为例,从平民情怀的角度对民生新闻发展的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吴宁 《今传媒》2015,(2):18-19
公民新闻有着与传统新闻一脉相承的理论渊源,但因为公民新闻传播环境的不同,新传媒语境下,公民新闻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本文从社会控制层面、新闻实践层面、信息效果层面等不同的视角出发,来解读公民新闻产生及传授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的内容大多关涉百姓生活,从民众的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本文将基于"民本取向"对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策划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4.
如今,民生新闻已成为电视的“主打新闻品种”。①然而,冷静而理性思考,民生电视新闻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报道内容琐碎,报道视角肤浅,大多局限于百姓衣食住行、家长里短等生活层面的现场描摹和情感讲述,这已成为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使民生电视新闻走出目前徘徊低迷的状态呢?笔者认为,找准突破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耿春光 《青年记者》2007,(10):48-48
近几年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广大传媒业的青睐,也引起了广大受众和传媒理论界的普遍关注。民生新闻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作为平面媒体,地市报的民生新闻实践有着更强的示范作用。如何发挥其主导地位,将民生新闻做大做强,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本从地市报民生新闻的缺憾人手,探析其品质提升的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庄媛 《新闻世界》2012,(8):81-82
从2003年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推出大型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之后,民生新闻便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的独特优势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2009年,安徽生活广播在我省首先推出广播民生新闻,主打海量的民生资讯、为老百姓服务的民生热线、替老百姓分忧的监督平台。不过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广播民生新闻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已经满足不了听众的需求了,这时候就必须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追求创新。本文围绕媒体在表现手法,以及内容、形式这三个方面浅谈广播民生新闻节目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上海大学新闻研究中心主要以新闻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舆论监督、新闻体制改革及新媒体发展变革等为研究方向。多年来,中心秉承理性、科学的研究理念,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使得中心团队成员在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担任中心主任的是多年热衷于新闻传播研究的郝雨教授,近几年,郝教授集中于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以及中国媒介批评学原创体系建设,新媒体时代人文精神重建与弘扬。同时不断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方法,探寻新的传播规律。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郝雨主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作为现代文化学者,所独具的现世文化担当与特有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汤云 《新闻世界》2012,(7):87-88
从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到如今全国各级媒体纷纷将目光盯准民生,把视角聚焦到老百姓身上。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闻观念已经在十年间从新型样态完成了到具有代表性的新闻题材。这里笔者就民生新闻的概念与发展做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伴随着都市报的发展.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在纸质传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生新闻其实就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它既是一种新闻形态.也是一种新闻态度,更是一种新闻立场。党报的民生新闻实践对于很多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定位党报的民生新闻.如何将之做大做强,对于党报来说关系到报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的出现以及蓬勃发展,是电视媒体对新闻价值的重新定位和在传播层面上向受众回归的结果。这一结果,体现在三个方面,也即民生新闻的三个维度:民生理念、本土视角以及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