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配套"实施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2.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3.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4.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5.改革统一高考。  相似文献   

2.
据悉,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教育部称2008年将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广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同时,将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将重点放在考试内容改革上,  相似文献   

3.
2000年北京市将全面推进中考、中招改革,全市不再举行统一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而是建立主要由区县负责的高中招生制度和多种办法并存、统分结合的高中招生考试制度。市教委决定,各区县均进入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序列。全市初中自今年招收的新一年级开始实行初中毕业会考制度。今年各区县的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考试可以分开、也可以合并进行,并进行由学校自行命题的初中毕业考试实验。今年将采取多种招生考试办法,如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提前加试确定报考资格、特殊专业提前单独招生、登记入学等,同时积极推行将部分招生指…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政策、观念乃至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相结合的高中考试招生制度,必须突破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的瓶颈,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进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进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中学校招生制度,健全考试招生改革相关配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为确保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的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工作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相一致,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项目组将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初中毕业和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研修会议。2004年2月26-29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大厦举办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命题研修班,  相似文献   

6.
《学苑教育》2019,(9):6-6
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北京将建立初中学业考试制度,将初中毕业考与高中招生考合二为一,并于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其中高考科目与内容的改革力度最大,论文从高考文理不分科、外语一年两次考试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三个方面,结合其演变历程,研究这些改革对高中教育教学将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各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为进一步做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切实发挥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对推进和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现就我省200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及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2013年12月公布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又被一些媒体称为考试招生“总纲”,它包含了从初中到博士生招生的整个考试招生系统的改革,其中有关高考的内容更为具体: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相似文献   

10.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人民要求教育公平的重要突破口。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改革,对科学选拔人才,推进高中阶段素质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目前我国高职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总结了目前全国高职招生考试改革的基本做法和经验,提出了完善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台湾地区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自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以来,2004年实施“大学多元入学改进方案”。2007年开始,台湾为了延续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多元、公平、均衡发展的理念,推出“繁星计划”。“繁星计划”的目标在于,实现“高中均质、区域均衡”的理念。为了进一步改善原甄选入学及考试分发入学途径中“维持公平、正义不足”的缺憾,增加偏乡高中学生进优质大学的机会,以选拔培养台湾各高中的英才,使每一所高中具有潜力的优秀学生,皆有就读优质大学的机会,进而培育未来社会的中坚。同时试图通过实施此招生方案,引导高中学生就近入学,配合推动高中就学社区化,促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正常化,并激励偏乡学校的学生力争上游,改善地方学风。经过几年的实践,“繁星计划”与“学校推荐”整合为“繁星推荐”,并于2011年实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十多年的扩招,各种民办院校的不断涌现,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减少,招生过程中生源质量的竞争已经愈演愈烈,确保生源质量更是各高校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生源质量取决于录取考生总体分数、基本素质、专业适合程度的高低。提高生源质量应从考前专业设置、计划制订、宣传咨询,录取过程中档案审查、考生沟通、录取方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政治课历经了32次改革,仅1976年至今就有过十余次之多。最近几年,思想政治课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走进了“素质教育”;考试制度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课程改革突破“偏、难、繁、旧的包围”走进了新课程。尽管如此,政治课改革还不完善,素质教育仍有障碍,开卷考试存在弊端,新课程有不足,因此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必须“灌输”与“探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考察美国高中课程设置与"高考制度"可以发现,是否取消我国现阶段高中文理分科这一问题其实是一个伪问题。我们没必要在坚持分科还是取消分科之间做出二选一的抉择。高校招生只有把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纳入考察的视野,才能有效避开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高中教育真正回归"基础教育"的轨道。关于文理分科争论的许多焦点问题,只有在文理分科还是合科的思维框架之外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探讨民族学校特色创建对于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形而上学与存在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把“学校特色”理解为学校的精神理念与办学哲学以及学校中存在的“人-人”结构与“人-物”结构,把“民族学校特色”理解为这些因素所具有的民族地区特征。建构民族学校特色具有三类重要的教育伦理价值,即形成文化多元共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创新学校教育途径。建构民族学校特色可以采取复杂适应模式,基本环节包括:通过需求分析来确定民族学校的变革愿景;通过系统诊断来明晰民族学校的现存问题;通过结构优化来提升民族学校的系统效能;通过成效审议来调整民族学校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16.
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和大学招生要求,既不是文理不分、也不是文理分科,而是通过学生选修选考,进行更为深入的、专业导向的分化。在该制度下,共同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要求和考核要求较低,专业导向课程的内容难度、考核难度较高。相比较而言,选择性高校更加重视考生在专业导向课程上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中学及高等教育于2009年开始实行"334"新学制。新学制对高中课程架构与设置进行了调整,对高中考试评价及大学招生条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将以中学文凭考试取代现行的香港中学会考和高级程度会考。  相似文献   

18.
实证研究认为,文科生与理科生对新高考方案的态度在统考科目的范围与权重、非统考科目的设考方式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选修模块如何考核、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如何设考与成绩如何使用、试卷的命制权等问题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文科生和理科生希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语文、数学、外语满分相同"两个问题做出改革的态度最为强烈。文科生和理科生对选修模块如何考核和新高考方案宣传途径两个问题的选择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比较而言,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希望新高考方案做出变革。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而建立的一项大型教育考试制度,对推动课程、教学及高考制度改革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认识不足、考试失范、分数绩效作用不大等诸多问题,陷入考试与评价“形式主义”的现实窘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强势性影响是主因,另一方面,学业水平考试本身的性质定位、功能定向、建模形态等也存在偏失,需要进行理性检视.应从完善“国家课程测验”制度立法、建立专业机构、克服考试形式主义和高中教育功利主义倾向等层面对其进行制度反思,建立明确的考试标准、提高测查工具的专业化水平、增强绩效分数的权威性和应用性,加强组织管理的规范性等.  相似文献   

20.
王芳 《中学教育》2009,(3):50-54
闵行十年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抓手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开创了一条区域行政力量与高校研究力量协作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之路,促进了一批实验学校校长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实现“成事”与“成人”的互动转化,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的转变、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实践路径的夯实。此外,通过组建“研究共同体”这一非行政性组织,为学校营造了区域教育改革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