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川博教授,1937年出生,主要从事以社会科教育为主的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研究,现任日本社会科教育学会副会长、日本教师教育学会常任理事、日本课程学会常任理事、文部省所属学术审议会专门委员、日本图书教材协会下属学校教材调查会专门委员及社会科部门委员长、日本社会科初志会委员长、读卖教育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等等.曾参与编写日本现行《学习指导要领》中的小学《社会》部分.97年4月,又兼任横滨国立大学镰仓附属学校校长.他积极倡导和推进问题解决学习,《以获得真正理解为目标的社会科教学》和《使用磁性姓名牌的讨论课》是他分别于70年代和90年代指导两所横滨的小学开展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后所总结的成果.日本教育界不少人认为象市川先生这样深入学校教师中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得如此紧密的大学教授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2.
刘徽 《现代教学》2006,(10):61-63
市川博,日本帝京大学教授,早年研究近现代中国教育史,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从事社会科教育研究。《社会科的使命与魅力——日本社会科教育文选》是由市川博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沈晓敏副教授(本书主译者)共同选编的,力求适应中国社会课程现实状况和发展需要,所精选的优秀论文多层面、多维度地全面介绍了日本社会科领域的研究成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日本教育界著名人士平塚益德先生干1981年3月10日在东京病逝。享年73岁。平塚益德先生193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研究生院。曾任广岛高等师范学校、九州大学等校的教授,以及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所长、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常任理事、联合国教  相似文献   

4.
宋庆清 《上海教育》2014,(16):36-36
东京学艺大学以培育“有为的教育者”为目标,为日本特别是东京首都圈基础教育学校输送了大量优质教师。近年来致力于建设和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师教育新模式、新举措和新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新设立的教师教育新模式——教师教育研究生院以培养未来高素质教师和学校领导者为宗旨,2010年第一批毕业生100%就职于中小学。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美国教育改革的解制派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机构——新教育研究生院。新教育研究生院的教师培养项目体现了美国教师培养的新路径。通过比较分析八个新教育研究生院教师培养项目的实施路径,发现这些项目在培养目标、招生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拥有共同点但又各具特色。整体而言,美国新教育研究生院的教师培养项目使教师培养独立于大学场域,解决了教师培养供需脱节的问题;致力于为薄弱的公立学校培养师资,回应了现实诉求;驻校实习与课程教学同步设置,体现了临床实践取向;注重探究式教学与项目式学习,实现了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基于证据展开实践教学,秉持了循证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近日,笔者应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校长冈本靖正的邀请,参加了由日本国文部省批准成立的东京学艺大学教师培养课程开发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教育改革研讨会,并作暂短的考察。通过研讨和考察,与东京学艺大学黑泽惟昭教授共同探讨教师教育情况,笔者对日本的教育改革有了一些了解,现将了解的情况和思考的几个问题简略介绍如下:一、几点印象1.深入研究适应新世纪教师教育课程日本文部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构建适应新世纪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体系为突破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切实落实此项工作,成…  相似文献   

7.
2008年美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修订了最新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提出了教师在知识、技能及专业性向等方面的专业要求。标准对社会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内容做了具体规定,突出社会科教师所要具备的特殊知识领域,体现社会科课程对教师知识的专业要求。  相似文献   

8.
1997年日本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及据此修订的1998年教师资格证书法出台以后,以培养具有使命感、擅长领域和个性的,能够较好应对教育现场课题的、有力量的教师为目的,日本教师教育课程开始了扩大选修课程、实践性课程、重视与教育现场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转换。本文试图通过对东京学艺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分析,考察日本教师教育课程的最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兵库教育大学为例对日本创建"教师专业研究生院"的背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入学考试和学位授予、管理和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日本的"教师专业研究生院"充分体现了其专业特色,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报》2008,(6):53
为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与造就高质量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日本鸣门教育大学于2008年11月19日-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日教师教育研讨会”。由日本鸣门教育大学校长高桥启教授领队的日本七所高校的四十多位日本学者和国内各地学者四十多人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一桥大学中田康彦(Nakata Yasuhiko)教授从事"教师教育评价"多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教师教育制度的重建,各国的"教师评价"体现了哪些特征——这是他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日本教师教育学会编的《教师的生存状态》(2002年)搜集了他的探讨日本教师评价的问题的研究论文,本文就是围绕这篇论文展开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科南特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体现了当前世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他在提出强化教师教育学术性的同时,注重教育专业学科的发展;主张大学与中小学紧密合作来做好未来教师的教学实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科南特提出了“教育临床教授”的实习指导方案,它是其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和特征。他还主张将教育实习作为检定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认为负责指导教育实习的教师必须是精通教育专业理论和中小学教学实践的专家。“教育临床教授”是他在否定部分教育专业课程之后对教育学教授的安排,也是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平田嘉三是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系教授,现在该校研究生院教育研究科讲授博士课程——社会科教育学(历史教育学)。1981年8月至1982年2月,他曾作为日本国文部省派遣教师团团长,来华访问。1985年,他在我国《历史教学》杂志上发表了《日本的学制与中、小学历史教育》一文。近年来,平田先生又就建立“历史教育学”以及“历史教育史”与“历史教育成立史”的异向问题,和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互致信函商讨。通过互访和切磋,中日两国历史教育工作者已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本刊发表这篇文章,以期进一步加强这种学术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2008年3月21日至23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郝文武教授参加了由日本教师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范教育分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东亚教师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在日本东京法政大学举行,主题为"教育改革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浅沼茂教授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部毕业 ,修习东京大学博士课程 ,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专攻课程研究 ,主著《后现代与课程》(1995年 )。去年年底 ,他应邀来上海参加由本所主办的“综合实践活动国际教育研讨会” ,因此 ,有机会就课程研究的方方面面交换信息与见解。本文仅限于对课程评价的研究作一陈述。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综合研究生院大学是一所教育和科研单位紧密结合、只开设博士课程教育的大学,在办学特色上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相似。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独特组织机构早在1971年,日本就在国立研究机构与大学间建立了协作组织——国立大学共同利用机构(后更名为大学共同利用机构),规定成员有义务协助大学进行研究生教育,并酝酿成立综合研究生院大学。1988年日本修改《国  相似文献   

17.
战后近四十年来,日本研究生院教育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55年日本仅有五十六所大学设置了研究生院,硕士课程入学人数是三千八百七十人,博士课程是九百零二人。时至1980年,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已发展到二百五十七所,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的入学人数分别是一万六千八百四  相似文献   

18.
外山英昭教授是日本山口大学教育部小学社会科教学论专家,是全日本生活教育联盟执行主席,近几年主要对小学社会科教学方法论进行研究。外山先生曾于1999年4月和1999年9月两次应邀来山东讲学并进行“中日小学社会科之比较研究”。“师生共同学习社会科”是外山英昭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科学习理论。  近几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面对21世纪的小学社会科教育教学的现状时,对新的社会科学习理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创建社会科”做了些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讨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社会科的授课形式。  一、“师生共同学习社会科”…  相似文献   

19.
1997年10月和11月,日本国立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北陆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先后公布了引进大学教师任期制的决定,引起日本社会广泛的关注。两校虽然都决定引进教师任期制,但东京外大仅在新增设的国际文化博士课程做试点,而北陆尖端科技大则是全校各专业一起实施。  相似文献   

20.
佐藤学(Sato Manabu)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20年扎根中小学实地调研,著作丰厚。近期笔者就日本文部科学省最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采访了佐藤学教授。在对"新学习指导要领"进行详尽评价的基础上,佐藤学教授提出了培养"高质量学力"的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