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浅谈武术运动员的选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使运动训练高度专业化和科学化,而科学训练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运动员的选材是其基本条件,已受到体育行家的重视。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选材有其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中国武术有其固有的特点和风格,因而选材的条件与要求也有它的特殊性。武术运动是以套路形式为主,参赛项目多,技术复杂,风格特点突出,攻防意识明显,这就要求武术运动员具有很好的心理素质,熟练的技术技巧和全面的身体素质以及出色的表现能力。作为一个优秀武术运动员,更需要在身体形态、素质、机能和心理方面达到很好的条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较为有效的训练价值。现就这几方面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吴锦雄 《辽宁体育科技》2007,29(1):98-98,83
就儿童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成材规律中的年龄段、训练年限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和讨论,以寻求最佳的武术训练年限。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和实验对少儿武术训练身体形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就根据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进行武术腿法、身法、反应力及协调性等训练,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运用同项群类项目间的纵横比较,提出应将儿童武术基础训练提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围绕基础训练提出尽快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训练理论体系,是保证近阶段我国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发展新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在汉城举行的国际奥运会大会上 ,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一员 ,这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将为中国武术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提供一次很好的契机。中国武术要想走向世界 ,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战略突破 :即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和健身武术。1 竞技武术发展战略竞技武术是指在现代竞技体育机制作用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技术能力 ,以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训练与竞赛活动。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以自选套路体系为主体的武术比赛形式 ,主要包括各种拳、械及对练、集体项目和武术对抗散手比…  相似文献   

6.
略论7-12岁儿童武术训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武术运动竞赛的日趋完善和发展趋势清晰地告诉我们,要获得高超的技艺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训练必须从儿童开始。但儿童的早期武术训练不等于儿童的“成年化”训练。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早期武术训练必须考虑儿童的身体自然发展规律,特别是身体素质的敏感期,科学地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和手段来发展儿童的全面和专项身体素质,培养武术套路运动所需要的专项意识,打好武术基本基础。儿童训练的成年化,则不是考虑儿童的特别而简单地照搬成年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结果不但不能提高专项素质,而且还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武术,其内容丰富多彩,就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就套路动作的表现形式,也是几百种之多,尤其是现在已把套路表现形式纳入正轨训练专业体系,一年一度的正轨竞赛计划,列入国家的重点运行机制,套路动作的要求也一天天的提高起来。武术项目的套路动作,虽然非常繁多和复杂,但都存在科学训练的规律性,为了使武术项目的套路训  相似文献   

8.
浅谈上好体校学生武术课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一项以攻防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体育传统项目。武术教学训练不同于其他球类项目,球类项目是一项技巧性和“玩”性相结合的兴趣性项目,而武术教学训练一般都比较单调和枯燥,特别是练习基本功时,对柔韧、速度、力量、爆发力、耐力等要求都很高。怎样使学生对学习武术感兴趣,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试论武术项目供能特点及其训练的科学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术项目按运动形式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3大类。各类武术项目的供能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种供能方式在武术不同项目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同。针对武术各项目的供能特点,对武术训练科学化进行探讨,提出武术科学化训练应该建立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模式、科学安排3个能源系统在训练中的供能比例、重视非乳酸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加强机体耐酸能力的训练、发展结合技术的速度耐力训练、散打训练应增加发展耐力素质的内容等武术科学化训练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当时有两个项目引起我较多的注意,其中一个是武术。武术队和棋类队住得最近,因此我们经常看到武术队员们训练。我对武术队之所以感兴趣,一方面是由于刀、枪、剑、戟这些兵器吸引人,更重要的是武术和围棋尽管一个是武、一个是文,一个是动、一个是静,但都有数千年的历史,都是祖国的传统项目,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所以我对武术的感情从一开始就不一般。  相似文献   

11.
武术运动要求有良好的柔韧素质,柔韧素质是正确规范地完成武术技术动作的基础.从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柔韧素质训练中的心理因素、柔韧素质与其他素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使武术运动员的柔韧素质训练更加科学,使提高柔韧素质的训练规律与武术项目运动规律更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在门球训练过程中,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全面训练、突出重点门球运动既是集体项目,重在发挥集体留慧;又有单兵作战,要求每一个队员都能独当一面。因此,既要全面训练,又要突出重点,要把最急需、最常用、最关键的技术项目作为主要训练内容。而全面训练则包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和现场观察法 ,对黑龙江省第 13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本届武术比赛具有竞赛特色突出、项目设置合理、组织工作严密出色、技术难度等级不高、非专业运动员成绩突出的特点。并总结出我省大学生武术发展的对策 ,即增设集体项目比赛 ;提高我省武术技术动作的难度 ;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鼓励高校参与武术比赛。  相似文献   

14.
武术是一项以攻防技能为内容,以套路和搏击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运动。套路项目是武术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同流派的拳、械套路。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套路一般分为: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和集体套路3种。单练套路包括拳术和器械;对练套路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集体套路包括徒手、器械和徒手与器械。其基本特点是:融技击于体育之中.内外台一,形神兼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鉴于武术套路项目的特点,其套路项目中各单项技术动作的训练过程如何实施有效的优化控制,是武术专业教师或教练员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不同运动专项都有自己的决定因素及其不同的发展规律 ,但又是通过各个专项的特点反映出所有运动项目共同的规律。一个运动队是一个集体 ,在这个集体中 ,所有的队员都有一些共同点 ,但又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通常集体项目的教练员容易忽视运动员个人特点 ,而个人项目的教练员却常常不注意根据运动员共同的特点去组织集体训练。必须强调 ,在集体项目中 ,个人训练作为集体训练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如篮球队中的某些队员防守较差 ,而另一些队员投篮的命中率较低 ,这就应在进行集体训练的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安排必要的个人训练。而在个人项目的训…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坚持练习可以强身健体.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测量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霍营小学武术社团所有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和1min跳绳的成绩进行分析,得出学生经过1年的武术套路训练,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和协调素质均有所提高,体现出武术套路训练对促进儿童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儿童进行武术套路训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传承中国文化,使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武术运动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协调配合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目前对武术运动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反应能力的比较研究未见报导。本文采用视觉——运动反应时、分化抑制及延缓抑制三个生理指标的测定来比较分析武术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反应能力,为选材、科学训练及训练效果的评定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7-12岁是少儿武术训练的基础阶段,可分为基础阶段、初级阶段、基础形成阶段。要使儿童武术基础训练为今后运动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把握好基础训练的三个阶段。同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确定阶段训练的任务和要求。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训练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一、入门阶段  相似文献   

19.
武术套路是现代竞技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亚运会等重量级比赛上,都设立武术项目。武术套路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对身体的核心部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运动员核心部位的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完成动作的稳定性。武术套路运动员不仅仅需要的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而且还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研究发现,核心力量的训练对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专项技术等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而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身体稳定性得到改善,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  相似文献   

20.
组合技术训练方法是指在一个或若干个动作训练单元中,按照运动员的训练阶段、竞技水平、项目要求和个人特点等因素的差异,科学地运用训练学规律,合理运用和安排不同的动作组合练习以求获得整套运动效果的训练方法。武术组合技术是运动员和教练员,根据不同的训练阶段和水平及个人特征,运用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