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评论家沃尔纳·贝尔索夫在他的著作《现实主义文学的兴盛》中,把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归入“假现实主义作家”之列。他认为,欧·亨利小说出入意料的结尾,使小说场景戏剧化,从而冲淡了它的现实主义意义。然而,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尾,并不能掩盖欧·亨利的现实主义倾向。从选材度来看,歇·亨利小说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2.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最佳作。在此作品中 ,作者始终遵循着“心理现实主义”原则 ,成功塑造了伊莎贝尔·阿切尔这一形象 ,全面展示了三个层面的个性冲突 ,即欧洲大陆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众多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及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性格两面性 ,为她走入婚姻和回归家庭提供了充分合理的铺垫 ,因此使情节设计与个性发展并行不悖。伊莎贝尔悲剧性婚姻具备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文学中的房子隐喻几乎是和文学同步的。对于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 ,对于一个“几乎”没有历史根基的民族 ,定居和房子有着十分特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和比喻上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梭罗、爱伦·坡、霍桑、亨利·詹姆斯、菲茨杰拉德、凯特·肖班 ,和夏洛特 .帕金斯 .吉尔曼等的作品中对房子的描写 ,揭示美国文学中房子所表达的不同隐喻 ,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美国文学  相似文献   

4.
1910年是美国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年月,在那一年里,有两个伟大作家相继过世: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马克·吐温被美国人称为“文学中的林肯”,享有极高的声誉;欧·亨利的文学地位虽不及马克·吐温,但他的短篇小说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在世界各国也拥有大量的读者。1918年,在他逝世后八年,美国就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以表彰他对短篇小说创作的卓越贡献,并用来专门奖励一年一度的全美最佳短篇小说。欧·亨利1862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生家庭中。那时的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的关键时期,林肯领导的北方军与南方叛军激战尤…  相似文献   

5.
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小说构思巧妙,语言幽默,别具一格,脍炙人口,结尾有如电光一闪,瞬间就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在惊愕之余还久久沉浸在对作品的回味之中。其艺术技巧被誉为“欧·亨利手法”而风靡世界文坛。毛姆(1874—1965)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比欧·亨利迟生十二年。这两位文学大师。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经历和阅历,但其作品在奇特构思、巧设悬念、含蓄幽默等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就谈谈毛姆的《全懂先生》和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这两篇短篇小说在艺术上的相似点。  相似文献   

6.
英国印象主义批评家和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说过:“就广义上说,小说就是个人对于人生的直接印象;小说的价值首在于此,价值之大小依印象之强弱而定。”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哈代创作《还乡》,必然会揉进自己对“人生的直接印象”,必然会留下哈代自身经历的轨迹,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还乡》是小说,而不是传记。主人公克林·姚伯决不就是哈代自己。不过,认为哈代通过《还乡》,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克林的故事去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直接印象”,对于高尚理想的追求,对于人生悲剧的见解,那么,回答还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倡导者之一.他的<贵妇人画像>被称作是一部经得住用各种方法阅读的佳作.这部小说不仅突出了詹姆斯一举成名原因之"国际题材",而且展现了詹姆斯对伊莎贝尔细腻、生动的心理剖析,为他后来被誉为心理现实主义作家埋下了伏笔.文章从存在主义,尤其是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角度,试图阐释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事实上是她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亨利&#183;詹姆斯的小说大部分以“国际题材”为创作主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叙述技巧上大胆突破常规,开拓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领域。本文选取了亨利&#183;詹姆斯小说代表作品中的女性群象进行了分类比较分析。按文化地域分,她们可以分为美国文化女性形象、欧洲文化女性形象、欧化了的美国女性形象。按人物特性分类,各自又分为天真无知型女性、高雅型女性、表里不一型女性等。  相似文献   

9.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的小说构思巧妙,语言幽默,结尾有如电光一闪,瞬间就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在惊愕之余还久久沉浸在对作品的回味之中。 喜剧的幽默 悲剧的辛酸 欧·亨利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幽默作家”之称。 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的幽默构成了他的独特风格,幽默之中蕴含同情,带有讽刺和嘲笑。他特别善于将上流人物的丑事和小人物的辛酸揉成笑料,而他自己的观点及需要阐述的社会哲理则潜藏在这笑声之中,让笑声去激发读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痛恨,抒发  相似文献   

10.
<正> 海明威(Ernest Heming Way1899—1961)和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是两个风格迥异的美国作家。对于他们的语言风格,评论界一致认为:海明威用词通俗,口语化,造句简约精炼,具有“直接性”(directness)的特点,而詹姆斯则选词典雅,组句精细复杂,具有“非直接性”(或“间接性”)(indirectness)的特点。不过,他们语言风格上的“直  相似文献   

11.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方面的成就是公认的,但他的晚期小说不容易理解。从语言角度分析他的小说之所以隐晦难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欧·亨利(1862—1910)。一生写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素以巧妙的结构著称。他的短篇小说结尾被评论家誉为“欧·亨利式的结尾”。《最后的藤叶》是欧·亨利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这个短篇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巧妙的艺术结构。它的结尾,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欧·亨利式的  相似文献   

13.
《九歌》中的“山鬼”究竟是什么样的神祗,说法不一。旧注认为是鬼怪。洪新祖在《楚辞补注》中说:“《庄子》曰山有夔,《准南子》曰山出 阳,楚人所祀岂此类乎?”夔是古代传说的怪物,“木石之怪曰夔、魍魉”。(《国语·鲁语下》) 阳(亦作枭阳)即狒狒,“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尔雅·释兽》)朱熹在《楚辞集注》中也引用《国语》的话认为是木石之怪。林云铭《楚辞灯》曰:“按山鬼即《庄子》所云山有夔之类,如俗所谓山魈是也。”山魈或以为鬼怪,或以为猴。王夫之《楚辞通释》也将其视为猿类,曰:“旧说多以为夔、枭之类…  相似文献   

14.
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术界说法不一。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①亨利·雷马克指出了比较文学的最主要特征是某国文学与其他国家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他把比较文学界定为“一国文学与另~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这是…  相似文献   

15.
1953年,退役特工伊安·弗莱明的第一部小说《皇家赌场》出版,其中的主人公英国“军情六处”代号“007”的特工詹姆斯·邦德一夜成名。之后他相继创作了10多部007系列小说,使“007”成为“间谍”的代名词。2006年,11月17日第21部007电影《皇家赌场》全美上映,让007终于回归原点。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描写了一位单纯而又富有个性的美国姑娘在渴望了解欧洲文化、追求独立人生的道路上所遭遇的种种碰撞 ,揭示出在融合欧美文化思想道路上的艰辛与坎坷。这里试图通过分析主人公伊沙贝尔在与移民欧洲的美国人交往中发生的碰撞及碰撞后的反思 ,去挖掘作者本人和主人公内心深处渴望融合欧美文化的美好愿望和由此引发的焦虑与企盼  相似文献   

17.
欧·亨利的小说妙趣横生,别具一格,其技艺技巧被誉为“欧·亨利手法”而风靡世界文坛。《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代表作,究其创作动因,通常都以为是为了反映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揭示美国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家欧·亨利在缅怀其爱妻———阿索尔·艾斯帝斯。在波特(欧·亨利原名是西德威德尼·波特)的作品中,无不流露出这一迹象。艾斯帝斯酷爱文学创作,宽厚善良,温文尔雅,乐观开朗,并且能歌善舞;而波特又是个出色的吉他歌手。在一次舞会上他俩一见钟情,并且很快坠入了爱河,但追求艾…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将后现代“网络灵异小说”和前工业时代“志怪小说”合称“鬼怪文学”,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观点——“文化守恒”。以物态化文化的特征“社会秩序”为切入点,阐释不同社会背景,相同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形成相似的文化现象。进而又从文化的精神特征“自我说明”阐述“鬼怪文学”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阅读》2007,(1):52-54
2005年6月17日是美国密苏卫州房产业巨子亨利·詹姆斯41岁的生日,他的妻子梅兰妮请了当地很多知名人士与他共庆生日,但是一向风度翩翩的詹姆斯在这个晚会上却闷闷不乐,还因情绪低沉得罪了好几住重要合作伙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男性作家,亨利·詹姆斯对于女性主题的偏爱,在评论界褒贬不一。本文从詹姆斯的家庭环境、性格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了他创作中采用女性视角的利弊及由此引发的对他笔下女主角的悲剧命运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