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人际传播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际传播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自我中心网络角度,以网络规模、关系构成、传播强度、网络异质性、传播内容等指标为切入点,发现农民工人际传播网呈现内聚性、差序格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徐东妹 《青年记者》2016,(21):34-35
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成为乡村潮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独特的农民工群体.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新兴主体,已逐渐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近几年以来,新闻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更是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度,其中,在网络媒体中,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报道更是不在少数. 新闻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广泛报道的结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解构和重新编码,并随之传播给整个世界.特别是随着传播技术尤其是网络的普及,新闻媒体以更加便捷快速的方式把具有新闻价值的新生代农民工信息传播开来,由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得以为世人所熟悉.  相似文献   

3.
舒曼 《新闻界》2015,(4):32-36,41
在现代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双重困境,既无法回到农村又难以融入城市,他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使用参与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等质性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社区传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传播是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提升幸福感的主要途径。但要注意消除社区传播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教育效果,应从法律传播渠道的视角构建以下农民工法律传播网络:从组织传播渠道上农民工开展的法律传播应侧重法治观念、法律原则、媒介信息辨析方法,以及获取法律信息的方法的传播;从人际传播渠道上通过调控农民工"意见领袖"的人际传播行为来强化对农民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原则的传播;从大众传播渠道上对农民工开展的法律传播应侧重法治文化活动的传播,法律图书出版单位应侧重具体法律知识及其利用方法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已经明显不同。对此,我们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从新旧媒体的使用及其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积累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我们得出阅读手机报的行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积累有着积极作用的结论,并验证了在媒体信息传播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合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信息缺失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从文化资本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实证分析,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及文化资本存量现状,揭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资本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资本存量,增强其信息能力,加速其城市融合的步伐,助力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张莉 《新闻知识》2012,(4):27-28
网络“双刃剑”的特点,也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方方面面,本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存在务实性、多元性、冲突性等特点,提出加强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网络信息的有效选择和利用、负面新闻的正确引导等具体对策,为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加快市民化步伐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人际传播面临城市化和电子媒介的双重冲击。通过对江苏、新疆两地农村的抽样调查,发现随着农民工的增加,农村人际传播不断扩展,电子媒介对农村人际传播的影响呈上升趋势。东部江苏和西部新疆农村人际传播在对电子媒介影响的反思性程度上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周葆华 《当代传播》2013,(2):41-44,48
本文通过在上海进行的问卷调查,系统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在面临劳动权益和生活情感两类实际问题时通过三种空间的表达意愿。研究发现:当遇到实际问题时,新生代农民工表达意愿整体较高,其表达呈现"人际渠道—新媒体—机构渠道"递减的差序格局。网络新闻和网络交往对新媒体渠道的表达意愿有显著影响,其对线下渠道的表达则主要体现为间接而非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金艳 《东南传播》2012,(8):42-44
本文从传播社会学视角出发,回归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关注大众传播语境中身份认同所受的影响,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媒介环境,探究大众传播对其身份认同的作用。指出一方面符号标识与媒体再现不断强化其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主体性的缺失与话语空间的匮乏使其自我认同陷入虚化状态。大众传媒有责任调整视角,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确认自己的群体归属和获取自己的个性独立。  相似文献   

11.
石磊 《当代传播》2007,(1):57-59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特征,在日益持续和深入的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将会逐渐被肢解,传播主体的个人真实身份属性也将随之逐渐显现出来,这是传播主体的需要,也是传播动机的需要,更是传播效果的需要.网络人际传播最终摆脱不了人际传播的本质,因此,传播主体的个人身份属性依然是影响网络人际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播研究人员称:世界已经进入"传播时代";传播是一种"动力";通过传播网进行的信息交流,其重要性已不亚于物的交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播网对社会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所起的作用.新的传播技术已具有创造一个"地球村"的潜力,就是说,在当今世界上,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密切程度已不是哥伦布时代的人所能想象的了.世界在传播意义上越来越趋于"一体化".这种"一体化"与"多元政治"形成了鲜明对照.人们看到,各国对传播网的控制和运用可能导  相似文献   

13.
帮助无法退回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使其逐步适应城市规则并成为城市市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大众传媒作为个体介入社会过程的重要工具,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所产生的影响有待挖掘。本文从社会距离的视角切入,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考察了媒介使用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大众传媒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价值与作为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4.
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对手机短信进行文本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手机短信中的人际传播及特征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它大致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 ,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人际传播具有几个重要特点 :第一 ,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 ,方法灵活 ;第二 ,信息的意义更丰富和复杂 ;第三 ,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 ,互动性频度高 ;第四 ,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①手机短信中的人际传播行为就是指依赖手机短信这一特定媒介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手机短信传播行为其固有的人际…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有针对性的公益出版刊物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出版和传播机制仍未健全.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应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建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公益出版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梦媛  郑欣 《新闻界》2013,(16):40-46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军,他们在生活方式、心理态度等方面与老一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娱乐消费上主要表现为内容趋向多元,观念愈加开放。而精神文化生活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考察,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消费的相关因素进行呈现,在探讨两代农民工世代差异的基础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面对城乡跨文化传播的冲突,凭借更为敏锐的文化自觉,正在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以新的路径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化媒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内容聚合对于其开放平台建构的影响;同时通过网络人际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理论框架以及超人际传播模型,分析社会化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而探索其社会性的传播线索图景,最终为探析社会化媒体的本体意义寻找出路.本研究发现,内容聚合为社会化媒体开放平台构建奠定了基础;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突围与超人际模型的探索推进了社会化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而内容聚合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彰显着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新媒体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主动运用新媒体平台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身份的认知,另一方面,在新媒体作用下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信息需求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需求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获取途径、信息购买能力、生理卫生信息需求五个方面调查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需求现状;从信息歧视、信息障碍引发的“鱼贯效应”、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服务效率三个方面调查其信息获取障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实行信息正义;以“平等”的视角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建立以政府为导向的“新生代”农民工信息援助体制;实现信息均衡,避免“新生代”农民工逆向信息选择等合理化建议.表10.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20.
王钧  刘琴 《新闻爱好者》2008,(11):33-34
本世纪传播学从“枪弹论”——“有限效果论”——“受众中心论”衍变的实质表明:“从传播对大众或受众集合体具有的直接的普遍的影响之理论,转向承认人际交往在传递和证实由媒介产生的信息和观念中扮演了中介角色。”哄践证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不仅是利用人际传播来补充、强化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也有利用大众传媒来辅助、扩大个人传播,以检验个人传播和媒介传播的共同效果。这其中,“广播”形态的人际传播在与其他媒质形态下的人际传播相比较的过程中,因其媒质本身的差异而使其具有了更为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