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是也存在规范层次较低、技术粗糙、上位法依据不足等缺陷.平衡并处理好权利冲突是黑名单制度制定者的重要任务,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知情权或食物权需要保障,而企业的营业权、商誉权同样需要尊重,我国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在适用情形、内容、程序等方面有可取之处,但是急需完善.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一宪法修正案的规定,使私有财产权从一般的民事权利上升到宪法权利。不承认财产权,个人难以获得人格的独立,人的自由意志也必然趋于任性。财产权是个人自由和生命权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私有财产权是现代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由权和生命权的基础的巩固和夯实,有力于促进人权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数据可携带权"是一项新型权利,国内学界对其还较为陌生,它是《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第20条独立保护的对象。随着《一般数据保护条例》2018年5月在欧盟成员国全面生效,"数据可携带权"的合法人权地位被正式确立。"数据可携带权"的创立使世界人权的类型与形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它的诞生意味着世界上最严苛的数据保护立法秩序已箭在弦上。由于全世界对该项新型权利理论论证与研究并不普遍,各国对该权利的属性及其分类存在定位模糊问题。为了深入探索该项权利的本质,本论文将该项权利进行逻辑结构拆解、人权类属划分以及民事权利属性定位,以应对大数据时代抽象个人数据权利所带来的权利定位难题。  相似文献   

4.
知识产权法因技术理性观的侵蚀而呈现的失衡状态,在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标志的数字时代愈发凸显,隐藏着从局部失衡发展为系统性、结构性失衡的隐患。知识产权与隐私权、“数字人权”、生命健康权、信息获取权等权利的冲突亟待规制。建构主义的技术观从技术产生与运作中“人”的能动因素入手,为这一冲突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数字时代知识产权法的建构应当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树立平衡保护观”“培育创新与发展共同体”和“构建风险共同体”三重维度培育人本主义知识产权观,从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强化人的主体责任、完善人的基本权利三个层面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人本主义知识产权保护理念的提出,也将为中国法迎来世界时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食品检验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措施,通过食品检验,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食品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控制。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检验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随着食品生产自然方式的减少,工业化比重的增加,食品被人们故意或非故意污染的机率正逐渐增加,如今动物疫情不断,不应在食品中存在的成分时常被检出是不争的事实。加强食品安全,提高食品卫生监督检验能力,及时发现隐患,是中国食品安全科研工作者肩负时代赋予的艰巨使命。王硕,博士生导师,天津科技大学“海河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天津市食物与营养咨询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食品微生物专…  相似文献   

7.
潘宏丽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265-265,252
作为监狱的管理人员,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以下简称《警察法》)和《监狱法》的规定,监狱管理人员统称为监狱人民警察。近年来我们把人权保障的视角更多地放在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人员的身上,而忽略了监狱人民警察的人权更需要保障。他们的健康权、发展权、政治权利、休息权等人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也不符合人权保障的应有之义。试图从法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监狱人民警察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是一项受较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赖于有效的风险评价模型.本文以适用于食品监管部门的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从集对分析理论出发,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联系度计算方法的不同,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建立了食品样本安全状态与食品安全标准间的联系度表达式来评价食品安全风险等级.最后,通过实例计算,证明了该方法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4月19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联合主办的“2012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开幕,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中国科协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了论坛开幕式.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代表中国科协致辞。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问题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笔者就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访者对《食品安全法》不熟悉,该法的宣传力度急需加强.群众对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满意率也只有15.8%,成年人对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满意度相对高些,学生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大多数人认为食品安全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持此种观点的成年人比例更高.在中国的国情之下,这种结果有其合理性.在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发布上,公众最信任的是新闻媒体网络,最不信任的是企业.大部分被访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分工“表面是明确,实际上不明确”.大多数公众认为食品安全应当由政府、社会组织、消费者联合监管.我们应当明确监管职能,加强社会性监管,强化监管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完善食品信息公开和问责制度,加强食品检测.  相似文献   

11.
孙伊百 《科技创业月刊》2010,23(4):116-118,121
有关公正审判权的条款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用墨最多的条款,也是最重要的条款之一。公正审判权是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选择。论述了应当以开放式的姿态学习和借鉴不同背景下生成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广纳博学。  相似文献   

12.
热烈祝贺:1:郭老师被“中国医师协会”聘请为治未病专家、医疗健康讲师。2:“字门医疗康复门诊”被“中国医师协会”指定为治未病服务站。3:郭老师研制的“白乌风湿丹”被“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美国国际天然药物开发中心、东方传统医学研究院”联合评审为“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优秀成果奖”。4:字门武医培训学校“宇门武医”商标已在商标局注册。5:字门五项医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详情请登录www.zgzmwy.com.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知情权利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 《现代情报》2010,30(4):158-16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要解决农民主体法律地位问题。知情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人权,而且是一项基础性权利,是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目前农民权益的赋予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法律保障,其根本原因是农民知情权的保障措施不到位。在总结农民知情权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和农民这两个主体分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农民知情权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从政府、传媒和社会等层面来保障农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4.
杨超 《科教文汇》2014,(29):214-216
企业名称与自然人姓名的交叉,必然引发企业名称权与姓名权之间的权利冲突。要规避这种冲突必须厘清这两种权利的法律性质,明确它们各自的权利边界和行使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完善立法,积极预防和处理相关权利冲突。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海上周边态势日趋复杂,海洋权益斗争不断深入,使得关注海洋权益以维护国家利益成为研究海洋问题的基点。在我国,涉及海洋问题,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形势和挑战:发生在2009年的"新星号"事件,足以引起政府及国人的关注,由此彰显的海上紧追权的行使问题也再次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国际法,以紧追权的理论和实践为主线展开行文,提出立法倡议,以期为有效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使自己的隐私不受不合理的侵犯或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可自由处分的一种人格权.在与公权力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公益优先为原则,但在特别情况下,应当优先保护隐私权;在与私权利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保护隐私权.我国现行法律在立法思想、立法体系、立法定位和保护方式上仍存在不足,应当加快立法进程,建立起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相匹配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吴宋姣 《科教文汇》2011,(6):125-127
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以法理学和体育法学的理论为研究基础,对公民体育权利救济的法律方法进行分析。对权利问题的研究是个体备受关注度时代。"无权利即无救济"。在体育权利理论的研究中,司法救济、仲裁救济和行政司法救济的法律方法,是体育权利救济问题的研究论题。体育权利法律救济主要是依据体育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法律方法获得救济。  相似文献   

18.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经济发展安全、社会和谐稳定,更是国家形象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个别地方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食品安全事故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改革和完善食品安全规制就显得异常重要。本文主要关注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的任务、方向、原则和思路,探讨如何建立既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又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规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专利权质押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中国现行专利权质押担保制度存在的妨碍专利权质押担保功能实现的关键问题:限制出质专利权的许可实施、转让,质权人对出质专利权的实施、许可实施、转让情况缺乏知情权,质权人对基于实施、许可实施、转让产生的收益缺乏相应的控制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赋予出质人对出质专利权享有转让、实施、许可实施的权利,赋予质权人对出质专利权的实施、许可实施、转让享有知情权并对因此产生的收益享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通过上述政策调整,将进一步完善我国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20.
孙媛媛  贾绍凤 《资源科学》2016,38(10):1893-1900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现存的水权制度进行分析,探讨了现有的水权赋权依据与水权分类现状。然后对水权赋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包括水权的内涵、水权赋权的含义以及对水资源进行赋权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水权赋权的历史事实,本文详细探讨了水权赋权的理论依据,包括赋权的人类伦理依据以及具体的赋权依据。其中,人类伦理依据是水权赋权必须遵守的最根本的依据,要划分出基本的水权类型,还需要将理论依据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的赋权依据。基于确定的水权赋权依据,突破了将水权简单地划分为河岸权、优先权等类型的认识,将水权更为全面地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河岸权、优先占用权、轮水权、需求权重水权以及生态水权,并分析了不同水权类型各自的特点。通过对水权赋权的依据和水权的基本分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水权制度的建立和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