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传媒公信力的组成要素及重要性传媒公信力的组成要素包括真实性、权威性、贴近性、引导性.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新闻媒体的生存之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说实话,讲实情,能从根本上增加传媒权威性.传媒的公信力与群众的关切度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能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关注民生,传达民意,那么这样的媒体毫无疑问将受到群众的欢迎,从而大大提升公信力.同时,要使舆论引导具有公信力,就必须以传播者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去引导和影响受众,所以引导性是组成传媒公信力的又一大要素.  相似文献   

2.
陈艳彩 《新闻前哨》2008,(10):88-89
从长远发展来看,公信力是传媒最可珍贵的资产之一,是传媒保持持久竞争活力的不竭之源。在未来的传媒市场上,谁的公信力高,谁将处于优势地位,公信力已成为传媒制胜的关键。然而,公信力建设又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媒体能否公平正义,往往是公众评价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所谓公信力,是传媒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在公众中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传媒内在品质的综合反应。在激烈竞争的新闻市场,公信力已经成为大众媒体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竞争资源,是媒介产品的信誉保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陶胜 《传媒观察》2015,(1):64-65
公信力是传媒在受众与社会中长期形成的美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是衡量传媒的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各级党报普遍获得了比较高的公信力。随着报业新一轮整顿以及新媒体的崛起,作为县级报纸如何增强传播的公信力?本文以《常熟日报》为例,探索县级报纸增强传播公信力的要素。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传媒极其发达且竞争激烈的时代,公信力对于传媒来说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它是传媒“吸引受众眼球”并取信于受众的法宝,是传媒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更是传媒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传媒新思维     
《声屏世界》2011,(1):66-67
传媒品牌形象管理的实施方法第一.在传媒机构形象方面,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传播。在传媒机构形象中,企业文化最受重视,它包含了社会责任感、公信力以及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显性要素固然重要,但是企业文化这种隐形要素却更能够成为与受众建立持久联系的心理纽带。  相似文献   

7.
传媒竞争进入品牌经营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传媒的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经营时代。传媒集团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它有多少品牌报刊和品牌频道。传媒品牌就如同传媒的形象,它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对于传媒塑造良好的美誉度和公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绮云 《新闻传播》2004,(10):70-71
公信力包括传媒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其中真实是取得公信力的最重要要素之一。假新闻与新闻发展要求相悖而行,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因此,网络媒体要提高其公信力就先要遵循新闻发展规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公信力是传媒在受众与社会中长期形成的美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是衡量传媒的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各级党报普遍获得了比较高的公信力。主流新闻看党报,突发事件看党报,关键时刻看党报,就是党报公信力的具体体现。公信力既不是与生俱来,也非一成不变。随着传媒业逐步走向市场,媒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失范问题日渐凸显,虚假新闻、传媒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传媒的公信力。面对新兴媒体的崛起,社会变革期受众需求的转变,党报怎样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和肯定程度,提升公信力?本期选发的5篇文章,四位作者来自各级党报,他们结合各自报纸的实践,从实现信息的有效供给、做强大事报道、加强舆论监督、媒体自身建设等方面谈了提高公信力的成功经验;一位学者则从满足受众需求的角度切入论述媒体如何提高公信力。维护并不断提升公信力,不仅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也是传媒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希望大家共同研究,进一步解决好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增强公信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公信力(Credibility)最先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领导者获得其选民信任(trust)和信心(confidence)的能力。①在我国,这个概念首先是在港台兴起的,在大陆使用是近几年的事。公信力问题先是产生于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和平等公开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因此要求金融、房地产、商业等市场经济的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新闻传媒公信力(theCredibilityofNewsMedia)概念在我国的提出,同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出现的传媒行为失范,并导致传媒可信度降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传媒可信度的问题,早就受到人…  相似文献   

11.
"快乐中国":媒介文化视域里的湖南卫视传播理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卿志军 《新闻界》2008,(5):107-109
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在娱乐节目品牌建设实践上获得了市场成功。但主要依据商业主义逻辑进行生产的节目内容引发“通俗”与“高雅”的媒介文化之争,湖南卫视应该调整传播理念,强化社会责任感,树立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的迅速扩张表明其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新媒体也面临着有效传播的问题,要建立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首先要对其进行评价和认定。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网络媒体的利用率、网络信息质量、网络影响力等的评价是目前对网络媒体公信力评价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赵文义 《编辑学报》2015,27(3):222-224
为了解读学术期刊公信力缺失的深层原因,从梳理学术期刊公信力的内涵和外延入手,根据有关信任、大众媒介公信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学术期刊公信力与产权制度、政府管制和市场环境的关系,分析学术期刊公信力培育的基础条件和深层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京 《编辑之友》2018,(5):55-60
新闻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体公信力研究多专注于媒体信度测量,鲜有从"公信力"这一概念出发溯源.媒体公信力不仅仅是指媒体可信度的测量指数,还包含着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而媒体信任是受众对媒体专业性的一种认知与评估,是社会信任的一种.文章将传播学研究进路与社会学研究视角相结合,归纳我国媒体公信力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5.
张玉琳  毛蜀  张昊  陶东  邹迎芬  陈敏 《编辑学报》2010,22(6):527-529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它作为第四媒体已经凸显出强大的宣传效应.在这种形势下,各种期刊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以争取网络受众,提高期刊影响力.<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从增加期刊网站的产品体验、增强期刊网站的可信度、意见领袖管理、负面口碑管理等方面实施品牌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plores perceptions of news credibility for television, newspapers, and online news. A survey was administered to a randomly selected sample of residents in Austin, Texas, to assess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these 3 media channels. Contingent factors that might influence news credibility perceptions, such as media use and interpersonal discussion of new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analysis. Findings suggest that people are generally skeptical of news emanating from all 3 media channels but do rate newspapers with the highest credibility, followed by online news and television new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opinions about news credibility seem to be correlated across media outlets. The data also show a moderate negative linkage between interpersonal discussion of news and perceptions of media credibility for television news but not for newspapers. When controlling for basic demographic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online news credibility. Finally, a marginal association was noted between media use and public perceptions of credibility across all 3 media channels.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大众传播体系中各媒介渠道相对公信力、绝对公信力的调查发现,媒介渠道之间的公信力存在较大差异,并有明显的地域与城市类型差别。同时对整个传播体系中各传播渠道相对公信力的调查发现,国内电视依然是公信力最高的媒介渠道,各媒介渠道公信力有地域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北京市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在具体评价维度上,大学生认为数字媒介信息量更大、反映群众意见更加充分、揭露坏人坏事更加有力;在新闻类型方面,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介上的经济、文教和科技新闻;对于政治、社会、娱乐新闻等,则更倾向于相信数字媒介上的报道。同时,从受众角度分析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媒介公信力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媒介使用情况对传统媒介公信力评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与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借助于"媒介可信度理论"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我们探讨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评价。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不同类型的信息之间,其可信度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信任程度与其对于网络的使用或者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知觉易用性与网络的知觉有用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索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体的接触状况及对中国媒介公信力的评价。研究通过对在京890名外国人的调查后发现,中国媒体是在华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长期在华外国人中,超越了人际传播渠道和本国媒体渠道;在华外国人同中国本土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体有较大重合,CCTV1是中国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体,也是在华外国人接触最多的中国媒体。因此,我们亟需重视对内传播的对外传播效应。此外,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介绝对公信力的评价总体上呈中性偏积极;相对公信力评测中,在华外国人选择最多的是本国人在华出版的母语报刊。我们尝试建立了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介绝对公信力评价的回归模型,模型中显示对中国政治模式的评价和对中国媒体发展水平、记者业务素质的评价两方面的变量对中国媒介公信力起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