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论美辞教学     
语文在其现实性上,是一门言辞交际的艺术,美是它的本质特征,故谓“美辞”。美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手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是推动语文教学的内部动力,因此,美辞是语文及其教学的集中表现,是语文教改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美辞研究源远流长。美辞论成为现当代汉语修辞学说之一。本结合评论李廷杨的《语新论——美辞论》,既大致清理了美辞论演进、发展的线索,又从化哲学层面对“语言本位”问题、“两类美辞”问题、美辞和丑辞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语文",只有从美学的高度、世界的广度、历史的深度、现实的角度、发展的速度来确立一个坐标系,才能为自身的静态作品、动态交往——艺术创新进行定质定性,为教育教改的理想目标、崇高境界定向定位,以获得文化之根的归宿感、文明进步的方向感.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美学传统的奠基人。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同于善的纯粹美、形式美的概念,而且提出了道德美这样的本质美、理想美思想,于是,人格美的修养就是仁内礼外、文质彬彬,文艺美的创造就是美善相乐,审美反应即是寓教于乐。此外,孔子提出的“辞达”美思想则体现了美与真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美辞教育论的提出和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修辞学美辞论的主张,实为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传统,自先秦到明清我国古代主流的修辞学理念恰是美辞论.美辞论是由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的性质决定的,正是儒家文化的周-鲁文化根源以及贵族化品质,美辞论才成为必然的修辞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7.
“美辞学”说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孔子提出了“情欲信,辞欲巧”,从传播的效果要求语言应具有文采。“美辞学”说的提法曾使人产生误解,认为修辞只追求语言形式的美而不论内容的真和善,从而使修辞实践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但事实上修辞学所研究的“美”不仅仅指形式美,它还含有“真”、“善”等义。“美辞学”说对语言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辞"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文体、文化现象。西周中期,"辞"从综合性的宗教行为中分化出来,指祭祀仪式中的言语,有着程式化、规范化的特点。最为典型的就是"六祝之辞",它是太祝沟通鬼神的专业性语言。此外,太祝另有"六辞",假借神意对人进行教诫,体现了周公神道设教文化改革的成果。春秋时期,通过任何方式与礼仪传统相联系,并具有教诫意义的话都被称为"辞","有辞"或"辞顺"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价值。春秋"有辞"观念和君子"立言"的思潮紧密相关,是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体现。孔子认为"辞"的特征为"文"。"文"指的是"辞"与传统仪式的关联性表征,如韵文、程式化的结构、特殊用语、"信而有征"的话语方式、仪式性场合等。而"诚"和"巧"是从情感和美学两个方面对"辞"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旅游是以山水风景为对旬的观赏审美活动,因此,1、游鉴风光要慢慢走。2、移点观赏方可见景。3、随宜曲折才能入佳境。4、月旦群芳不宜褒贬而须品其殊色。5、避尘嚣,享天籁,欣赏听觉美。6、导游辞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科学修辞重要战略之一的语言战略,一方面借助语言自身的发明功能,利用类比和隐喻来实现科学认识上的跃迁和抽象上的形象化;另一方面凭借语言美辞技巧,使科学理论和观点在交流和评价效果上得以缩小或放大,最终实现作者意图的突现或回避。文章力图通过翔实的科学案例来证实科学修辞语言战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修辞学学科定位,即确定修辞学的性质,确定其研究对象。正确而科学的学科定位,有助于建立具有特色的修辞学体系或理论框架。修辞学只研究表达效果,不研究接受效果。修辞学不是边缘学科,把修辞学视为边缘学科而产生的麻烦是:如何与文艺修辞学等边缘学科加以区别?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表达效果修辞学的传统。修辞学不是美辞学。美辞学可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修辞学是结构语言学走向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某种程度上,英诗《别离辞·莫伤悲》在结构和修辞两方面皆营造了清晰的圆美意境。诗歌结构的圆美与修辞运用的圆美同本诗精神情爱圆美的主题表达协调一致,共同构成了诗歌由表及里圆美的整体形象。透过全诗圆美的语言表层和结构组合,读者可以在各种通俗易懂的意象呈现中构建出各类与诗歌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假设,并借助诗句的修辞效果在众多的语境假设中探索到全诗圆美意境的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李廷扬先生的《美辞论》融语文学和修辞学为一体,内容博大精深,从修辞学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点:(1)旗帜鲜明地将:美”作为修辞的最高境界;(2)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美”与修辞的全面联系;(3)深入细致地揭示了“美”在修辞中的表现形式,文章就此对《美辞论》进行了评介,同时阐述了笔者对修辞学方法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文字学专家对于“才”字形体所指,看法不尽相同。但该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却是公认的,即它在一般情况下均假为“在”,用来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到的时问、地点等。“才”字的此种用法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也出现了不少,据我们初步统计,至少有89片中出现了该字,而其中又以“才”后紧跟一地名构成“才f在)某”最为常见。卜辞中“才某”之位置相当复杂,既可出现于前辞,又可出现于命辞或验辞(用辞),两个不同的地名还可同时出现于前辞、验辞(用辞)或命辞、验辞(用辞),但辞例中某一具体的“才某”只能一读却是毫无疑问的。在对辞例进行全面排比的基础上,我们对花东卜辞中“在某”的归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以反义词互相解释,训诂学上称为反训。最早的词典《尔雅》里面就记录有反训的材料。《左传》词语的反训现象,存在美恶同辞、施受同辞以及正反同辞三种情况。其中,正反同辞现象用例较多。且施受同辞例"贷"和正反同辞例"纳"的反训用法保留在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16.
反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现象,由辞面和辞里两部分构成.长期以来,反语都被视为"辞面和辞里之间语义倒置",辞里是言者所表达的真实含义,辞面只是一种形式,是为辞里服务的.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分析了辞面和辞里关系的多样性及辞面的"复现"、"缓和语气"的作用,指出了传统理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它对古代文艺的深刻影响,使其也成为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从文艺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老子之"自然"的文论意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混成之美、无为之法和朴素之辞.  相似文献   

18.
19.
以丽为美是汉大赋最鲜明突出的文体风格 ,从侈靡的“丽以淫”到平实的“丽以则”,反映了汉赋由“辞人之赋”到“诗人之赋”的流别演变。这种一代文体和文风的变化 ,受当时儒家经学教化讽喻思想和尚智求实精神的影响甚大 ,是一个用功利态度和实践理性消解汉赋铺排夸饰的“侈丽”之美的过程 ,也是导致赋体文学衰落的一个思想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深层修辞也称作"变格修辞",为了表达的需要,它突破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和逻辑学的规律,辞面的构建从形式上来看,常常是破坏甚而是违背了逻辑的同一性。本文旨在探讨深层修辞在形式上违反逻辑同一律的情形下,如何利用逻辑同一律来构建其深层语义,并将其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