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平 《青年记者》2007,(21):77-77
正面报道如何才能不产生负面效果,值得一些正面新闻的报道者们反思。又快到年终盘点的时候了。我和同事去年"恶搞"了一把,做了个"反向新闻·重构2006",今年我们还打算继续"反"下去,但是不再虚构了,因为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反向新闻"比比皆是。这里我仅举最近网络上的一个事情作为例子。  相似文献   

2.
周瑞 《今传媒》2011,(9):55-56
负面新闻会产生负面效果,而大量报道负面新闻,会使民众对这个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失去信心。比如:某一个城市大量出现刑事案件的报道,受众就会对这个段时间段的城市安全产生怀疑。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作为党报新闻人,要把握好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度,要发掘挖掘"负面"新闻的正面细节,引导正面情感,调动广大受众的正面阅读情绪。  相似文献   

3.
怎样让正面报道常报常新--关于提升正面报道水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面报道是新闻媒体的"常规武器",新闻界在贯彻正面宣传方针中也取得很大成绩.但在新时期,正面报道遇到新挑战,似乎成了新的"难点".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对正面报道的要求更高了,如果媒体充斥平平淡淡、不痛不痒、模式成套的正面报道,受众就不欢迎.因此,创新与突破是当务之急.要创新突破,首先要在正面报道上解放思想,破除一些旧观念、旧框框.我认为,在新闻实践中,正面报道存在以下一些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4.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媒体的基本报道方针之一.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正面报道却不一定都能取得正面的宣传效果.有一些正面报道,表面看来主题鲜明,角度巧妙,很有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然而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显得"假、大、空"甚至导向错误,非但没有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不良的影响.这类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应"的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声誉和公信力.那么,如何有效防止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应呢?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可读性不强、不贴近受众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报道缺乏故事性.由于没有用故事手段"包装",不少正面报道显得概念化,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导致了受众对正面报道的疏远,所以故事性在新闻实践和写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正面报道为主"是党报遵循的原则之一.正面报道兼具新闻属性和宣传属性.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融为一体,是改进党报正面报道的抓手,也是难点. 会议报道是党报正面报道的重头戏,但多年来党报会议报道形成"简报体、宣传腔"的模式,新闻与宣传两种属性此消彼长而不是和谐相融,后者过分张扬的结果是前者退居幕后.  相似文献   

7.
本意唱赞歌的成就报道却引来"喝倒彩",就是业界所说的正面报道的片面效应.真理多跨出一步就成了谬误,成就报道靠拔高,结果让人敬而远之.像赏月什么时候都行,而赏日只能等到日出日落,让人对光线的适应才行.光芒太强,人们受不了.  相似文献   

8.
所谓报道转型,就是从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新闻打天下、负面报道为卖点的办报理念转向做大做强正面报道,向正面报道要可读性的理念上来。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走过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向正面报道要可读性的命题。2005年,我们又提出了"竞争  相似文献   

9.
金华日报经过调查和探索发现,党报的自身优势恰恰在于其独有的权威性、公信力,在于其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和权威的政策解读。党报独到的视角、独特的思考、独特的观念,才是我们高人一筹,赢得读者、赢得市场的立身之本。金华日报社以"办报为民"为核心理念,以"办党和人民都喜爱的报纸"为终极目标,使正面报道做到对头对路、有情有味。一、正面报道要对头对路在强调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下,要强化正面报道的效果, 就必须把正面报道做得对头对路。我们所理解的对头对路,就是报  相似文献   

10.
正面报道、成就性报道之所以难做,关键在于这类报道往往缺乏新闻性,容易陷入"炒冷饭"的境地.而偏狭地理解"正面"和"成就",也使报道易取宏观视角,采用宏大的叙事方式,从而缺乏阅读亲近感.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些正面典型报道出现了负效应.这是我们在坚持正面宣传报道为主的新闻工作指导方针,提高典型报道效果时,不能不解决的一个课题.这里谈几点对这一问题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2.
表扬报道作为正面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时候,认真地研究一下如何抓好正面报道中的表扬报道很有必要。 如何搞好表扬报道,不少同行早有论述,再讲一番无非是个“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13.
陈尚忠 《今传媒》2007,(4):63-63
题中的"反面报道"是指"正面报道"以外的报道,所以写这篇辨"反面报道"不算业务成绩的稿子,是因为2006年10月30日《扬子晚报》刊载稿中披露:安徽省人事厅下文规定,每年在中央主要媒体刊播宣传安徽的"正面报道"(稿件)少于3篇的记者编辑,将无法获评高级职称.此举引来无数质疑.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将颂扬性、成就性报道称为"正面报道",将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称为"负面报道",要求新闻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严格控制负面报道的数量和规模,一直是有关部门自认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将颂扬性、成就性报道称为"正面报道",将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称为"负面报道",要求新闻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严格控制负面报道的数量和规模,一直是有关部门自认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6.
对慈善报道发展趋势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阶段:正面报道与批评质疑1.正面报道为主.慈善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慈善新闻的报道主要以正面为主,特别是2009年以前,绝大多数慈善新闻是正面的.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我们对慈善精神大力倡导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和社会对慈善行为的鼓励有关,媒体坚持多报正面、感人的人物和故事,以起到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负面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谨慎话题,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块"禁区",媒体报道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正面新闻.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民众知情权意识的提高,如今,负面报道已不少见.对于带有负面信息的报道,不能笼统的一概否定,笔者认为:负面报道不等同于负面效果,通过具体的分析、考量、把握,负面报道也可以达到正面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机会主义、商业主义盛行与记者生存环境的恶化 很多年以前,我刚刚从学校毕业当上记者的时候,我就发现,有时候记者其实是可以不以真实的报道、独立的观点来提供给大众的,特别是那些"正面报道"的稿件,只要与基本事实相差不多,记者是尽可能自由发挥、锦上添花的.而报道方与被报道方之间也达成了某种默契,没有人去捅破这层窗户纸.而且,随着近年来媒体竞争的加剧,批评性报道中的假新闻也开始大肆泛滥. "道听途说一点+采访一点+想象一点"成了写稿三部由, "东拉西扯凑字数"使报道不知所云.甚至不惜冒风险编造"纸馅包子"之类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9.
重要典型报道,是报纸新闻的“拳头”产品.在“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原则下,我们所指的重要典型大多为正面典型.不论通讯、报告文学,不论消息、特写,代表着社会某种发展趋向的重要典型报道,无疑具有宏观的导向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着力解决"可信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正面报道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读者相信,接受所说的事实.可信,实际是接受心理学里重要的一个指标.当前,最突出的可能就是如何解决正面报道中的"高、大、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