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甘肃永靖炳灵寺169窟西秦时代的立佛像和印度贾马尔普尔出土的笈多王朝时期立佛像就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本文试就两者在风格上的相似性进行分析,以了解印度笈多佛教艺术对中国佛教造像的初期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2.
源于印度早期佛教艺术和犍陀罗艺术时代的盝形龛形式是佛教石窟的基本龛式之一,云冈石窟亦雕刻了大量盝形龛以装饰佛像、菩萨像以及其他佛经故事内容。这些盝形龛形式不仅体现了艺术的继承性,更表现了艺术的创新性。通过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表现,我们看到了盝形龛在云冈石窟的多种式样。这不仅使云冈石窟的盝形龛式样更加丰富,加强了盝形龛式在装饰意味上的重要作用,而且使盝形龛装饰佛像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使其成为石窟壁面运用最灵活的造像龛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图像学的方法,分析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风格产生的原因及其美学意义与文化价值.按照时代顺序、地域分布和艺术风格,将目前保存的佛教造像作品,分为8大类:1.佛教初传时期,形成“河西三样式”;2.剽悍的西北民族塑造出雄浑强健的“后秦风格”;3.北魏早、中、晚期,在复杂的周边环境的熏染下形成三种形态各异的风格;4.东西两魏,既不同于北魏,又两相迥异;5.北周佛像充满着新生政治集团的朝气;6.新一度的大一统,使隋代出现巨佛崇拜;7.大唐由盛转衰,经历四个不同阶段,佛教造像各有千秋;8.宋代俗世化的佛教,使造像艺术充满了人间情趣.  相似文献   

4.
陈越 《美育学刊》2021,(6):83-90
飞来峰第68龛像因其精妙的艺术表现一直被作为整个飞来峰造像的代表。但其雕凿年代至今意见不一。对宋代飞来峰游览路线的考察和宋人文人游记的分析,以及元初造像题记中所折射出的造像次序、选址意图,都反映出此龛造像在当时未得到任何关注。在飞来峰元代造像之初,第68龛像可能并不存在。另一方面,通过造像的题记,能够发现宋元时期供养人不同的施造目的和造像理念。第68龛的造像风格和选址均更符合元人的“展示”心理。可以推测,此龛像应为一龛元代造像,而非目前学界大多数所认为的宋代造像。  相似文献   

5.
公元15至16世纪是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成熟期,明政府的宗教政策也促进了造像艺术的发展;外八庙珍藏的铜镀金宗喀巴像在造型、装饰、工艺等方面既有西藏本土的艺术风格,又融合了明永宣宫廷造像的艺术特征,是藏汉艺术相互融合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6.
秦州古地有众多的文化遗存 ,麦积山石窟以其历史与艺术的双向构成独具魅力。特别是麦积山石窟中的西魏造像风格承前启后 ,既注重写实、精练求美 ,更重视推陈出新的艺术表现。其塑造技法炉火纯青 ,塑像件件精彩 ,形神感人 ,艺术性之高在全国亦为罕见。值得一提的是它以历史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 ,对佛教艺术进行人情化、世俗化地艺术加工与美化 ,同时也映射出了其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7.
承德佛像蜡染画作品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把绘画艺术融入蜡染工艺之中,用艺术视角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经过多次上色、防染、套色,使完成的蜡染作品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既有工艺美的特色,又有丰富高雅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天水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西域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上的石窟文化长廊由此开始向全国辐射传播。佛教石窟艺术在由西域向中原的传播过程中逐步脱离对印式造像的摹仿,与当地的秦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艺术遗产。整理、研究、学习天水地区石窟艺术,对于发展陇右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石刻造像中有许多关于体育方面的历史遗迹,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石刻造像与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刻造像是古代体育遗迹的重要载体。对石刻造像体育遗迹的研究可以规范古代体育研究手段,石刻造像上所表现出的体育内容可以增强现今的体育文化归属感与保持当今我国体育文化的多元性。而对石刻造像进行体育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0.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石窟艺术源自古代印度文化,在中国及世界各地有着许多古代石窟艺术的历史遗存,而在众多的石窟艺术的历史遗存中,麦积山石窟有着许多不可替代的惟一性。和国内外比较著名的石窟相比较,麦积山石窟在人文环境、地理风貌和佛教造像风格等方面的独特性就会突现出来,这正是麦积山石窟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道教造像的产生和发展,与道教发展的本身密切相关。道教造像在神像的视觉形象、审美风格、组合形式等多方面都受到了佛教造像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还有不同的变化。道教雕塑造像在仪式上有其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2.
麦积山石窟133窟保存了大量北朝石刻造像碑,关于入藏年代存在争议.北宋时期在133窟门口位置塑造了大型泥塑造像,使窟口位置空间极为有限,大型石刻造像就难以进入133窟中,所以这些石刻入藏时间应该在北宋塑做大型泥塑之前.  相似文献   

13.
比较分析陇右跪姿维摩诘与其它石窟维摩诘姿态及床座,发现跪姿维摩诘出现在陇右地区,不同于云冈、龙门系,应属于关陇系。同时,维摩诘造像谱系的多样性,这种造像的差异,均与经义取舍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安岳地区的千佛寨、毗卢洞两处石刻造像群中所表现出的体育遗迹内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岳石刻造像中有关古代人们对于身体审美、大洪拳、摔跤等相关体育内容的描绘,表现出古代体育在当时社会与宗教领域的重要性,同时把安岳石刻造像所表现出的体育遗迹内容与今天的体育项目进行对比,客观地证明了我国古代体育传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教艺说     
教艺者,教学艺术之谓也。教师之授业,以其教学艺术而分高下也。夫艺术者,其要旨在于创造,其生命在于灵气也。刻意模仿之作品,硬套生搬之技术,虽维妙维肖,终雕虫小技而已,难登艺术之殿堂也。以艺术之理,探教学之法,教学艺术之奥妙明矣。欲言教学之艺术,必先明教学之规律也。教学规律者,教与学之规律也。教之规律在于善教,学之规律在于善学也。善教者,不在教人求知,而在传授求知之  相似文献   

16.
从河北正定广惠寺两尊唐代玉石佛像底座铭文可知:西侧佛像雕成后最初供奉于恒州龙兴寺,证明《唐会要》相关记载的正确;该佛像首次以实物形式证明,包括恒州在内的同、华等八十一州的国忌行香制度至晚于开元十五年(727)已开始实行;铭文所列开元十五、十六两年先朝9次国忌日,均以其在一年中的时序而非诸帝后的在位先后为序,反映了地方官在执行国忌行香制度时的实际运作;贞元十一年(795)西侧佛像因供奉该像的殿堂被毁,被临时迁至当寺(即恒州龙兴寺)食堂内安置,"都检校"龙兴寺"重修造"且出任龙兴寺寺主者为"开元寺僧智韶",体现了中唐时期开元寺作为一州官寺,对于当州其他寺院佛教事务的管辖权力。  相似文献   

17.
济慈认为,艺术想象具有真实性、情感性与自由性,诗人要想创作出优美的诗句,就必定要借助于艺术想象。由于重视艺术想象的运用,所以济慈的诗作呈现出了人情之美、传奇之美和幻境之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追求科学之真、伦理之善、艺术之美的统一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更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所向往的最高境界.科学之真是道德之善与艺术之美的统一,道德之善和艺术之美科学之真的追求目的.科学之真和道德之善是艺术之美的基础.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科学性、道德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他们的知识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19.
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竣工,历时四年半时间,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大型古寺庙.这坐寺庙是仿西藏的布达拉宫而建,在该庙的.权衡三界"内供奉一尊铜镀金吉祥天母和从神像,为外八庙现存最大的铜镀金造像.  相似文献   

20.
数字媒体艺术中的技术和艺术融合的实际出发,探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艺术设计中的互动之美、虚拟之美和愉悦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