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代宝  罗蕊  续杨晓雪 《现代情报》2019,39(9):142-150
[目的/意义]把握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现状和发现可能的研究机会。[方法/过程]从社交媒体倦怠的含义、前因和后果三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倦怠主要从情感体验、行为表现和两者的综合3个视角来定义;社交媒体倦怠的前因主要包括社交媒体相关因素(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相关因素(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社交媒体倦怠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影响用户的心理(不满意等)和行为(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转移行为、消极使用行为等)。  相似文献   

2.
代宝  刘业政 《现代情报》2015,(2):3-7,22
论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大五人格模型,探讨了社交网站(SNS)用户的人格特质和认知因素以及SNS的信任氛围对用户在网站中的内容生成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中只有外向性和尽责性显著影响SNS用户的内容生成行为;此外,结果期望和信任氛围对SNS用户的内容生成行为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用户头像是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的重要标识,研究用户头像变更行为的影响因素,有 助于理解用户在社交媒体自我呈现变更行为特点,为社交媒体用户管理和维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过程】 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1698 条知乎问答数据,以头像更换为例探索性研究社交媒体的用户自我呈现变更行为的 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用户头像呈现变更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5 个主范畴:个体特性归因、情感满足归因、社 交归因、尊重归因、媒介归因。其中个体特性和情感满足归因是内部驱动性因素,社交和尊重归因是外部驱动性因 素,媒介归因是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陌生人社交软件的用户群体开展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这类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进一步丰富社交平台用户行为领域研究的相关理论,对陌生人社交平台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Soul”社交APP用户展开调研,利用半结构化访谈采集用户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在确定范畴关系的基础上对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结论]陌生人社交软件用户的使用行为受到用户情感、用户感知、平台因素、社交因素、情境因素、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六方面的影响,并由此在产品运营角度对陌生人社交平台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敏  孟蝶  张艳 《现代情报》2019,39(4):42-50
[目的/意义]探究强关系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各变量的交互作用模式,为强关系社交媒体开发商及运营商在改进服务品质、优化使用体验和提高用户黏性等方面提供具有积极意义的意见和建议。[方法/过程]基于使能和抑能的双重分析视角,以强关系社交网络的典型应用微信朋友圈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经验用户进行深度访谈获取文本数据,并采用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等3个步骤提取概念、范畴来构建概念模型,并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结论]信息过载、社交过载、系统不满意度等情境因素和感知隐私风险、心理疲劳、使用沉溺等认知因素促进了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网络外部性、群体规范、附加功能价值、转换障碍等情境因素和信息需求、功能需求、情感需求等认知因素抑制了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用户在使能因素和抑能因素的双重力量的作用下产生取消提示、屏蔽、节制使用、潜水、间断使用等不同程度的消极使用行为。此外,人口学特征、人格特征、关系特征和使用特征等个体因素对使能因素和抑能因素与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之间的强度关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带动了新媒体行业的繁荣和发展,同时催生了以便捷、快速为特征的 一种新型阅读方式——微阅读。通过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微阅读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既丰 富了微阅读用户行为领域研究的相关理论,又对微阅读平台维持乃至提升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借鉴作用。【方法/过程】首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方式对24 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然后,运用扎根理论对原始资料 进行深入分析,提取出微阅读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最后,对微阅读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 进行阐述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最终得出7 个主范畴:平台客观因素、感知有用性、满意度、个体情感 因素、社交因素、情境因素以及持续使用意愿,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7.
王德胜  韩杰  蔡佩芫 《科研管理》2020,41(5):191-201
以微信小程序为代表的轻量应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方式,如何提高“用户留存”已经成为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社交媒体情境下,小程序具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并未得到理论界的足够重视。本研究从轻量化视角深入分析,基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与情绪理论构建了小程序轻量化特征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信息-任务匹配、系统易用性以及服务响应性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信息-任务匹配、服务响应性分别对用户积极情绪和流体验有促进作用,系统易用性正向影响用户流体验而对积极情绪的影响不显著;积极情绪分别在信息-任务匹配、服务响应性与用户持续使用意愿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流体验则完全中介了小程序轻量化特征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构筑了“轻量化特征-情绪反应-行为意愿”完整的传导机制与影响路径,拓展了轻量应用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用户情绪成因相关研究,结论对企业借助轻量应用进行社交媒体营销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孟猛  朱庆华 《现代情报》2018,38(1):5-18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移动社交媒体运营商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用户黏性,洞察用户真正兴趣和心理需求,培养用户习惯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整合扩展的ECM-ISC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及习惯,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234份有效问卷,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在排除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下,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评估,并对研究假设和调节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持续使用意愿和习惯直接影响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习惯对持续使用意愿和行为之间有负向的调节作用;使用后感知有用性、满意度及自我功效正向显著影响持续使用意愿;期望确认度对使用后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感知关系性和感知胜任性正向显著影响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对满意度正向影响显著,满意度对习惯产生直接影响。根据研究结论,对移动社交媒体(微信)运营商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通过研究社交媒体辟谣的要素对错误信息的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确定改善CIE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完善知识修正等相关理论,以遏制信息疫情的影响。[方法/过程]以知识修正理论为基础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回溯调查。从用户个人因素和辟谣信息因素两个维度构建了社交媒体辟谣对用户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因素模型。为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采用Smart PL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网络辟谣信息对社交媒体用户持续影响效应(CIE)的影响主要受7个因素的影响:辟谣信息的频次、辟谣响应速度、个体的自信水平、辟谣信息的详尽程度、辟谣信息的来源、定向推理动机和辟谣信息内容认知能力。这7个因素共同调节了社交媒体用户的知识修正全过程。其中,辟谣信息的来源、定向推理动机和辟谣信息内容认知能力3个因素对用户消除CIE的效果起到相对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魏明侠  张爽 《现代情报》2016,36(3):151-157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 社交商务作为电子商务的衍生模式, 凭借其受众广、成本低的优势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 本文对国内外社交商务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和述评。结果表明:社交商务的相关研究从基本内涵界定、模式演化, 到行为机制和影响因素, 已基本形成社交商务的理论分析框架;未来研究将主要集中在社交商务特征、社交商务网站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周静  李季 《科技与管理》2011,13(2):72-77
作为Web2.0时代的新兴产物,SNS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互联网领域最热门的话题。而如何提高网站的活跃度是众多SNS企业关注的话题之一。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社交网站用户的生活方式和人口统计特征如何影响其使用行为,进而影响其活跃度。发现分享新鲜事和玩游戏这两项使用行为对社交网站用户的活跃度有显著影响,而用户的某些生活方式(如创新因子)和人口统计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又会对用户的使用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为SNS企业识别和留住活跃用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莫秀婷  邓朝华 《现代情报》2014,34(12):29-37
健康信息与人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研究其在社交网站上的采纳特点和影响因素十分必要。然而关于使用社交网络获取健康知识这一行为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对网络用户基于社交网站采纳健康信息行为的深入认识和探讨。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现有的健康信息系统研究,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以了解国内网络用户基于社交网站采纳健康信息的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结果证实了用户健康自我效能、健康关注、感知风险和感知信息支持显著影响了用户对SNS健康信息的采纳意向;同时感知信息支持、感知情感支持、健康关注及感知风险显著影响了用户的健康自我效能;感知风险受到用户信任倾向的显著影响。为今后针对社交网络获取健康知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模型上的借鉴,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利  王欢 《现代情报》2012,32(11):68
随着3G技术的成熟,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在互联网市场崭露头角。如今,其发展如火如荼,期间也经历了从冬天到春天数十年的发展历程。移动SNS越来越受用户的欢迎,其市场价值也逐渐显现。目前,移动SNS虽然有真实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获得了较为广泛的使用范围,但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用户社交疲劳、从众心理的问题。人人网是国内领先的社交网站,其发展模式值得借鉴。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要与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和交往方式相契合,培养用户的移动社交网络习惯,以有利于突破社交网络的发展瓶颈,实现移动社交网络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代宝  刘业政 《现代情报》2015,35(3):19-23
本文基于期望确认模型、社会临场感和心流体验理论,探讨了影响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08份调查数据予以分析,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对微信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社会临场感和心流体验等用户体验因素对持续使用意愿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As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become more pervasive, social media advertising emerges as an attractive vehicle for augmenting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To leverage this new means of marketing, one must understand what engages SNS users in a favorable online behavior (i.e., overtly indicating personal interest in, or support for, the exposed message by clicking the Like or Share button in Facebook), thereby resulting in an effective advertising campaign. This research conceptualizes SNS ad effectiveness as a concept encompassing emotional appeal, informativeness and creativity that all have a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to a positive online behavior. It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antecedents of positive user behavior for a SNS a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he social influence theory, and a persuasion theory. It proposes and tests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formation of online user’s behavioral responses with regards to SNS advertising. The results of our empirical tests of the model reveal that informativeness and advertising creativity were key drivers of favorable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an SNS ad and that intention to engage in favorable user responses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urchase intention.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paper suggests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offers implications for harnessing the full potential of the new SNS advertising platform.  相似文献   

16.
代宝  续杨晓雪  罗蕊 《现代情报》2009,40(1):152-158
[目的/意义] 为了在系统了解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并为企业基于社交媒体的营销实践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本文从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后果两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的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是导致社交媒体用户感知信息过载的主要因素;信息过载会导致用户出现倦怠、情绪枯竭、不满意等消极情绪,并引起他们的不持续使用或转移行为、信息回避行为等。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网络用户信息搜寻能力直接影响其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水平。本文在结合网络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网络用户信息搜寻模型,并从收益和成本两个角度探究其中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信息搜寻收益、信息搜寻成本是网络用户信息搜寻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信息搜寻意识、信息搜寻知识显著影响信息搜寻收益,信息搜寻知识、信息搜寻技能、信息搜寻平台显著影响信息搜寻成本,并通过它们影响信息搜寻能力;SNS社交环境显著影响信息搜寻意识、信息搜寻知识、信息搜寻技能,从而间接影响信息搜寻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敏  马臻  聂瑞  张艳 《现代情报》2019,39(2):94-104
[目的/意义]旨在探究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健康信息分享意愿的形成机理,为社交健康网络的开发者、设计者和运营者的实践活动提供可供参考的管理启示。[方法/过程]基于"深度访谈+扎根理论"获取二阶信息链(含二阶信息链、二阶信任链)分析框架下社交健康信息生态链中信息内容与信息信任的作用机理,并通过整合感知价值理论、信任理论、技术接受模型中提取出的关键因素,从信息主体、信息环境、信息内容及信息技术4个层面展开系统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研究模型。选取微信的深度用户为实证样本,通过"情境实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400份有效数据样本,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验证理论模型。[结果/结论]信息主体因素(分享价值、自我效能及面子意识)、信息环境因素(分享态度、信源引力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信宿推力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信息内容因素(信息正向情绪性、信息负向情绪性)均能显著正向影响社交网络用户的社交健康信息分享意愿,而信息技术因素(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分享意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People express themselves through posts or selfies with brands and activitie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s) such as Facebook and Instagram. This user-generated content provides adequate social information that may elicit the emotions of users who are exposed to such content on these online platforms. Although academic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factors affecting users’ emotions on SNSs, how users reconcil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to their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 triadic interactions remains unclear. The current study attempted to answer this research ques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by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tie strength and focus of attention as two forces eliciting online social comparisons on emotional consequences measured through pleasure and envy. Moreover, the dualistic effects of the two distinct types of envy, namely benign and malicious, and the effect of pleasure on users’ approach and avoidance behavior were explored and hypothesi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rong ties triggered more benign envy compared with malicious envy. Furthermore, benign envy positively affected brand attitude and SNS avoidance in terms of exhaustion, whereas malicious envy negatively influenced brand attitude and increased the likelihood of SNS avoidance in terms of both exhaustion and discontinuance.  相似文献   

20.
Successful technologies’ ubiquity changes uses, users and ethicolegal responsibilities and duties of care. We focus on dementia to review critically ethicolegal implications of increasing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 by those with compromised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assessing concerned parties’ responsibilities. Although SNS contracts assume ongoing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many users’ may be compromised or declining. Resulting ethicolegal issues include capacity to give informed consent to contracts, protection of online privacy including sharing and controlling data, data leaks between different digital platforms, and management of digital identities and footprints. SNS uses in healthcare raise additional issues. Online materials acting as archives of ‘the self’ bolster present and future identities for users with compromised capacity. E-health involves actual and potential intersection of data gathered for the purpose of delivering health technological support with data used for social networking purposes. Ethicolegal guidance is limited on the implications of SNS usage in contexts where users have impaired/reduced capacity to understand and/or consent to sharing personal data about their health, medication or location. Vulnerable adults and family/carers face uncertainty in regard to consent, data protection, online identity and legal liabilities. Ethicolegal responsibilities and duties of care of technology provider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regulatory bodies and policymakers need clar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