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当前,我们学习和研究儒法斗争史,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也必须坚持奴隶们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分析、认识法家革新路线与奴隶、农民革命的关系。历史的长河呼啸奔腾而去,在中国漫长的奴隶和封建社会中,正是无数次奴隶和农民起义,奴隶和农民对奴隶主、地主阶级的革命战争,打击当时的统治阶级,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才使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作为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在这种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的激烈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思想,只能从当时劳动群众三大革命实践中产生出来。法家思想也是当时社会的政治  相似文献   

2.
儒法斗争贯串于封建社会的全过程,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各个时期的儒法斗争又有很不相同的内容。认真研究不同时期儒法斗争的具体内容,对于恰如其分地肯定法家人物的历史作用,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深入批判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如何看待封建社会中后期法家人物的历史作用,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对于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法家及法家思想究竟如何估计,只有放在当时社会整个阶级斗争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才能认清它的性质,说明它的  相似文献   

3.
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一直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斗争的一个重要阵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文学史上的作家和作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的分析,从中认识古代社会,了解历史上文学艺术领域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艺这个武器,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还是用超阶级的观点歪曲古典作家及其作品,抹煞文学史上的阶级斗争,为复辟资本主义效劳,则是这种斗争的焦点。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两千多年来阶级斗争和儒法两条路线斗争中,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无不打上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烙印,一切封建主义文学家就其思想实质来分析,无不分别隶属于儒法两大阵营。李白在唐朝中期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中,以诗歌为武器,热情歌颂和赞扬要求进步、要求统一的法家路线和法家思想,大胆揭露和鞭挞坚持倒退、坚持分裂的儒家路线和孔孟之道,以鲜明的尊法反儒思想表明他是一位战斗的法家诗人。一千多年来,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动文人出于反动的政治目的,竭力颠倒和歪曲李白法家诗人的真正面目,拚命掩盖和抹杀李白诗歌中的批判锋芒,大肆宣扬李白是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的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政治革新运动。王安石作为变法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提出了很多革新的措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中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法国大革命时期平等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大革命时期平等思想述评祝令建法国大革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是伴随着尖锐的思想斗争进行的,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斗争中,平等的思想可谓独树一枝。对平等的不同理解,使大革命的思想家分裂为不同的政治派别;对平等的追求,成为大革命破坏封建旧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新...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阶级斗争的政治历史小说,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以其“虚敲旁击之文”,“反逆隐曲之笔”,精心塑造了众多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阶级斗争,揭露了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及其必不可免的崩溃趋势,同时,对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反动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孔孟之道和朱熹理学,进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但是,林彪这个不读书、不看报、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党阀、大军阀,却对《红楼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竟然从被曹雪芹所贬抑的反面人物,那个靠儒家的反动处世哲学发迹的“穷儒”贾雨村身上,去寻找搞阴谋诡计的反革命策  相似文献   

8.
(一) 毛主席指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开始。这是以推翻封建制度为目标的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因此,在太平天国革命军内部,也导致了以洪秀全为旗手的坚持前进、坚持革命的正确路线,和以李秀成为代表的复辟、倒退的投降主义路线之间的激烈斗争。特别是在太平天国革命后期,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这一斗争变得更为尖锐、复杂,斗争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坚持“革故鼎新”,还是坚持复辟、倒退? 以洪秀全为旗手的太平天国革命军民,提出了“革故鼎新”的坚持革命、坚持前进的响亮口号。“革故”,就是要革清王朝的命,革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的命;“鼎新”,就是要  相似文献   

9.
王充(约公元二十七年——九十七年)是汉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勇于反潮流的战士。他出身于一个以“农桑贾贩”为业的“细族孤门”家庭,当过小吏,受过世家豪族的欺凌,对下层劳动群众比较接近和同情。王充所处的历史时代,正是封建地主阶级走向反动的时代。汉初,刘邦夺取了农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了地主阶级的政权,但以世家豪族为代表的奴隶制残余势力,却时刻在梦想复辟。这种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尖锐斗争。过了五十多年,在吴楚七国之乱失败以后,奴隶制残余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封建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封建社会存在着教皇权和世俗君权之间的矛盾斗争,经过斗争,教权摆脱了世俗君权的控制,进入极盛时期,最后又板盛而衰,从属于王权。基督教及其教会在封建社会发展中具有两个特点:为剥削制度辩护和安慰、麻痹人民,以达到为封建政权服务的目的。但封建教会的统治其本质是发动的。  相似文献   

11.
论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的领袖变为封建皇帝的人物。农民起义的领袖为什么会变为封建皇帝?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对这个问题作一番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这对进一步理解我国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对于认识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的原因,会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2.
在封建社会,不管哪一种统治思想,都离不开人治这个核心概念。"人治"主义思想是儒家创立的中国古代治国理论,它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素质在政治中的作用。故而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对于维护整个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今仍对人的道德发展及思想道德建设产生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凭借国家的权力和政策对商业发展进行种种限制.所以,封建官府、官吏与商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既有矛盾斗争,又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韩非子》一书,总结了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是一部新兴地主阶级生气勃勃的战斗宣言。他的“法治”理论曾经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反对复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依据。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韩非的“法治”理论,总结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经验教训,弄清楚新兴地主阶级为什么要对奴隶主阶级专政,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韩非生活的战国时代,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它比之春秋时期,有许多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表现得更加曲折,更加复杂。这种客观形势,对韩非“法治”理论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早在春秋末期,在奴隶起义的巨大力量推动下,新兴地主阶级夺权斗争就已经普遍  相似文献   

15.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尊法反儒思想的杰出政治家。一千多年来,围绕着儒法斗争的问题,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云。今天,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正确地分析和认识曹操尊法反儒的法治精神,重新估价他在尊法反儒斗争中的积极贡献,以及他在东汉后期实行政治、经济革新,消灭割据,打击世族豪强复辟势力,进行统一中国的事业,发展经济、文化,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功绩,同时通过对曹操的评价,认真总结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于帮助我们进一步揭发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深入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治国思想,其赖以存在的封建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然而,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积累与积淀,其对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生活仍产生着深刻影响。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作为传统文化重要部分的民本思想中既包含有消极因素,又包含有合理的进步的民主性因素,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一分为二地看待民本思想的二重属性,以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阶级(在我国,不包括台湾和港、澳),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却存在着阶级斗争,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这里,理论和实践似乎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理论上,既然剥削阶级消灭了,就不应该再有阶级斗争;实践中,现实生活却不断出现阶级斗争。应该怎样来认识这个矛盾呢?这就不能不研究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殊性问题。认清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反对阶级斗争熄灭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产生、形成、发展到灭亡的过程。复杂事物的产生、形成,一般有从个别形态到总体或完整形态的过程;而其消灭,一般也有从完整形态到个别形态到最后完全消灭的过程。在从个别到完整、又从完整到个别消失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过渡的或特殊的形态。这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形态变化的客观规律。象阶级和阶级斗争这种极为复杂的事物,当然也不例外。恩格斯在概括人们对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形态变化的认识时,曾这样说:“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封建社会县下乡村基层组织是构成封建专制统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国家赋税、摇役、兵源征收的最基层组织。各封建王朝对其设置非常重视,国政治、经济势力发展变化常常有改革与调整。宏观而言,我国封建社会乡村基层组织特点有二;一是各朝代乡村组织单位都很严密,层层设官,细小不乱;二是秦汉时期初步奠定的乡村组织基本模式,以后各朝多有变化,但其结构、运转方式及功能未有根本变革,目的都在于对农民阶级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和残酷经济剥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高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他们在40余年的革命与理论活动中,不断深化对资本主义历史进程和工人阶级斗争条件变化的认识,先后制定了"全面进攻"的暴力革命策略、"有条件退却"的武装起义与议会和平斗争相结合的策略和"积极防御"的议会和平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罗思鼎之流,借研究儒法斗争史为名,歪曲历史的罪状很多。借口研究王安石变法,以读《王荆公年谱考略》为名,歪曲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重要的一例。罗思鼎的《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载《红旗》1974年第二期)一文,荒谬地提出:围绕着王安石变法在统治阶级内部展开的斗争,“是封建社会中长期进行的儒法斗争的继续”,为他们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为儒法斗争史制造历史依据。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