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与萧红,这两位年龄相差30岁的文学天才,除了有评论界和研究者早已发现的萧红师承鲁迅、鲁迅影响萧红等结论之外,还应该看到他们在精神层面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尽管他们在创作角度上有诸多不同,但是站在启蒙者的角度看,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萧红与鲁迅的精神联系,以求进一步深化对这两位作家和作品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地域空间与文学的古今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中应重视地域空间因素。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的地域空间因素可以从贯穿性、假定性、制约性、差别性、矛盾性五个方面考虑。站在文学的立场上,要警惕都市化、现代化及全球化对文学地域性的消解,防止文学的水土流失、文学荒漠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他们是因为相似的人生情怀和创作主张走到了一起,形成一个弥漫着浓郁的学院气息的文学团体。在性情上,他们追求人生的艺术化;在创作上,他们主张经营"自己的园地",提倡言志派文学和严肃的文学观。虽然是在辉煌中落幕,处于巅峰中的文学流派已不复存在,但"京派"的人生取向、精神追求、创作实绩却历久弥新,没有随着历史的烟云而消逝。  相似文献   

4.
"红桥修禊"作为清代著名的文学盛会,以其次数之频繁、文风之全盛、影响之广泛而与东晋"兰亭集会"文史并举。清朝在扬州红桥举行的数场文学雅集,聚集了大量的文人名士,其组织者多为雅好文学的仕官儒商,参与者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他们的文学活动与当时扬州一带的学术思想与文学风貌息息相关。"红桥修禊"文学活动引领一地之风雅,推动了扬州学派的发展,于清代文学史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中期"纯诗"理论的提倡者们曾试图指出他们的"纯诗"主张与自"五四"以来的"国民文学"理念并无矛盾。他们的这种辩解固然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反映了他们跻身"新文学"主流、获得"合法性"的强烈愿望,但是,"纯诗"与"国民文学"在语言取向、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具有难以规避的深层张力与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6.
英美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而英美文学课程是面向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课程,合理地开发、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把纸质教材选用与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在多媒体教学中突出英美文学课程的特征,在文学作品鉴赏中注意中西文化的对比,就会更好地增加学生的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  相似文献   

7.
李婷 《职大学报》2007,(3):41-43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个沉重的时代。中国在这个时代获得了重生。战争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文学。八年抗战,女性文学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被称为"无语时代"。但"无语"并不意味着"放弃",女作家们仍然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体验为刚刚独立站起来的女性们争取着权利,在文学上进行着艰难而深入的探索,向世人展示着女性特有的思想、生活、追求与挣扎。  相似文献   

8.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两种文化共同的历史沉淀。华裔美国作家特殊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也造就了其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矛盾状态。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华裔美国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成为华裔美国作家必须面临的复杂状态,特殊的生活状态给予他们特殊的身份选择,回归、背离抑或超越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试从身份的寻求问题浅析华裔美国文学新生代作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中主人公莱拉的身份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中,将郭沫若与郁达夫进行比较研究的篇章几乎很难找到。近读蔡震《郭沫若与郁达夫比较论》(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一书,颇受启发。仔细研读,本书特点有三: 其一,排除了用机械唯物论和片面社会学的观点来观照和评价文学现象的谬误,用历史的审美的眼光来审视郭郁二人的创作,不仅使他们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可比性,而且同时将他们真正置放到了属于文学的领地上,确立了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创造社的共同发起人和浪漫主义作家,郭、郁二人的文学观自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其表现方式和  相似文献   

10.
"局外人"和"看客"分别是加缪和鲁迅塑造的两种人物形象,他们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他们身上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比较的价值,通过这两类形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类形象及形象背后作家的美学思想与文学精神,促进中国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试论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和道德的关系是文学批评史上涉及较多的一个理论问题。过去,人们往往只从外在的功利关系出发考察文学对道德的作用,很少深入研究文学和道德内在的本质联系。所以,不管是主张文学能够“明道”、“载道”,惩恶扬善、移风易俗的人,还是认为文学会伤风败俗的人,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阐述上,缺乏进一步对内在规律的探讨。也就是说,他们只看到“怎么样”,却不知“为什么”。我们认为,在研究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时,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还应看到这种关系表现了文学自身的一种本质属性。下面,试就文学与道德关系的实质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13.
从八十年代兴盛的微型小学,在纷繁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象一株小花,在繁花似锦的文学原野上开始了它生机勃勃的迷人生命。其迷人之处中,值得提及的应是作家空白意识的增强,空白技巧的不断丰富。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思维的多元化,极大地改变了读者的审美心理并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他们的想象力更趋丰富,参与能力参与欲望更强,那种情节连贯,立意显豁,说教性的作品与他们的审美需求和阅读期待格格不入,他们需要的是那些含蓄深远情趣隽永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书会才人是我国元代的一个文学作家群体,他们以特殊身份促进了戏曲这种文学样式的迅速发展繁荣并很快到达历史的高峰,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同时他们从素材、人物形象刻画、主题等方面为元明长篇小说的准备了很多条件,是研究元代文学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边缘人"是20世纪之初被人们定义与关注的一类特殊人群,之所以称他们为"边缘人"是因为他们与主流文化关系上的独特之处。"边缘人"为人们所知的时间不长,不同的人对"边缘人"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在理论家不断完善"边缘人"定义的同时,许多文学作者通过写作展现"边缘人"的尴尬境遇,反映人类本质,从而探求人类的发展及出路。从社会的发展来说,"边缘人"的产生是必然的,他们可能是保守的或者是有突破的。本文对文学中的"边缘人"进行分析,旨在引导社会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与研究他们,并吸取其精华成分,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于“文革”的诗人 ,是一个陷于“断裂”状态的创作群体 ,他们的生存和创作现状 ,折射出历史和现实、文学和社会、物质和精神在诗歌领域的交互作用。文章从他们与先行、后继的诗人的对比当中 ,寻找“断裂”的具体原因 ,并透视其作为“社会的人”和“文学的人”的两难 ,以及诗艺上的缺项 ,进而提出诗学人学的几项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柳青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享有盛誉,杜鹏程、王汶石等“十七年”时已在省内外影响很大,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赵熙等是新时期涌入文坛的骁将,他们是如何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优秀传统的呢?又是如何对待外国小说的冲击与碰撞的呢?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本文从本民族、本地域文学对他们的熏染和陶冶;从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原则对他们的影响;从外国小说对他们的冲击和渗透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求得有助于文艺理论的建设和陕西小说创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在美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的女儿》同她其它几部小说一样,着力刻画华裔在美国这个熔炉国家艰难的生活状态,并由此呼吁人们不应把包括美国华裔文学在内的少数民族族裔只看作已融合在美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还应进一步把他们看作可以与美国主流文化相提并论的独立体。华裔文学需要得到美国社会的尊重,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大力提倡的多元文化主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生命哲学与体验(生命)美学的思想观点,对“五四”文学作了综合的考察。认为:生命存在的危机和外来人本思潮的启蒙,导致了“五四”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并进而催生了真正的“人的文学”;其最具恒久价值的文学意蕴便是对爱与自由的追寻。对爱的向往,促使“五四”作家以各种方式来弘扬自爱、人类爱(他爱)及相应的女性精神;对自由的渴望,则促使他们把个人自由与自主的选择、创造视为人生的要义,从而在文学与社会的实践中,努力充实“自我”的生命体系。文中还对“五四”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内在联系,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曹植作为魏晋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他有着卓越的文学才华与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是在争储失败后从此愁眉不展。在他的诗文创作中,辞赋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因此,本文围绕曹植辞赋中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无论是美丽幽怨的女性形象还是立体多维的男性形象,试图挖掘出他们身后所隐藏的文化内蕴,从而更好地理解曹植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