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用字论     
假借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现象,正如清人胡秉虔所说:“文字之用,惟假借不穷,经典之中,亦假借最多。”假借分“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两类,前者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者造成了文字使用上的混乱,形成了古文阅读和教学上的困难。因此,对假借的研究一直受人重视。  相似文献   

2.
古书中的用字情况非常复杂。在阅读中学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等不同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就是古今同词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词。古字包含今字的意义,今字是为古字的某项意义而造的。关于假借字和通假字,段玉裁说:"大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说文解字.叙》注)。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只形体有所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一组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谱学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郑氏的这个结论是他在通观了从汉至宋谱牒之学发展的整个状况后得出来的。今考《隋书·经籍志》著录,从汉初所得《世本》至《齐永元中表簿》,通计已亡姓氏之书,共50部,1277卷;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唐一代的姓氏之书即有61部,922卷,可证郑氏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然而,郑氏只是说出了谱学至唐有了极盛发展的这个现象,并未对其作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概念逻辑思想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术语把字、词、概念的区别表现出来,反映了许慎对概念的认识;《说文》按部首排字和一系列释词的使用,体现了许慎的类概念和类名与别名的相对关系;《说文》的多种定义方法说明许慎既关注事物的外部特征,注意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又重视事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部叙》是对《说文解字》540个部首的排列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著作,主要是从意义系联的角度研究的,本身存在不少牵强之处。本文将徐锴所取部首意义与许慎原义相符的一类提炼出来又分为若干小类,对其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今后《说文》部叙的深入研究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赵执信《声调谱》是他研究古诗声调的结晶,对形成清朝文学批评史上的诗歌声调学说影响显著。后人对他声调学说的来源认识颇有分歧,对他在书中仅举唐宋古诗为例也存在误会。这些都影响着对《声调谱》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对各种说法经过比较,可以相信赵执信的声调学说得自冯班,而不是得自王士禛,也不是仅仅出于赵执信对唐宋诗歌的揣摩。赵执信举唐宋古诗为例以发明古诗声调,是因为他的古诗观所指主要是唐以后与近体诗相对的新变的古诗,与一般以汉魏古诗为古诗的认识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定量分析《说文解字》篆释义与引《诗》书证义发现,《说文解字》篆释义与引《诗》书证义之间存在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种关系。《说文解字》所收小篆单字,与引《诗》书证中的字义在绝大多书情况下是一致的,且着眼于字的本义,而引《诗》书证中的引申义与假借义只占少数。  相似文献   

8.
假借是传统汉字学“六书”之一,学界一般把它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其中广义的假借也包括本有其字而不用通假,狭义的假借才是“六书”之一,但假借只是一种用字之法,它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遏制汉字数量的增长,也不是为了增加某些汉字的使用范围,而只是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因而假借可以看作是中国式权变思维在语言文字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童琴 《江汉学术》2011,(6):98-100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的一个千古绝唱。《说文解字》引用了大量方言,为后人了解先秦两汉时期的方言提供了丰富真实的资料,然而这些成果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我们对《说文解字》引方言已做过的研究做一番梳理,总结成果和不足,以期时贤及后进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名物化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氏文通》的"词类假借",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20世纪50年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提出,名物化指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了主宾语的位置上。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从原型范畴化理论以及语境凸显度方面,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名物化问题进行新探。  相似文献   

11.
阴阳五行思想是汉代社会思想的重要方面,它充斥着汉代文化的各个角落,对许慎著作《说文解字》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数字、五行、颜色、干支、味道、五藏等用字,许慎放弃文字学角度的说解而改用阴阳五行思想,对此,今人需要用“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全面解析,不能生硬否定。  相似文献   

12.
元戴侗的《六书故》一书 ,学界历来毁誉不一 ,元吾邱衍全盘加以否定 ,称其书“杂乱无法” ,“甚误学者”。《四库提要》有否定 ,有肯定 ,否定重于肯定。到了 2 0世纪上半叶 ,开始有人来为戴氏说话。如马叙伦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姚孝遂的《许慎与说文解字》、陈秉新和黄德宽的《汉语文字学史》等 ,但始终没有一本专门研究戴侗的书。党怀兴教授的《〈六书故〉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一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从写作目的上看 ,该书在《说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治乱归正、填补空白的…  相似文献   

13.
宋元学者的词源学研究是从"右文"研究开始的,最早的研究者是王圣美。张世南、王观国等进一步申说了王圣美的学说。宋代郑樵提出了形声字演变中的"母子衍生说"。宋末元初戴侗的词源研究具有开拓意义,从形声字声符入手,梳理初文和孳生字之间的关系,系联了不少同声符的形声字,他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同源词的系联工作。戴侗词源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声音上贯通古今雅俗词语,寻找它们之间音义上的联系。系统总结宋元时期的词源学研究,对今天探讨这一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六书理论中的兼书问题,是宋元明时期六书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对后来研究者影响较大的问题之一。对兼书问题的系统阐述当始于宋代郑樵的《六书略》,后代学者赵古则、吴元满、赵光等对此都有所发展。兼书说反映了他们对汉字构成的新认识,触及到了汉字演变中的一些实质问题,是当时学者从六书角度对汉字发展演变、汉字性质等问题的一种把握,对我们今天评价汉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的创立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浩大工程,其创立贯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相互促进和整体推进的过程,同时也凸显其自身内在的历史与逻辑。马克思在现实当中遇到的“利益难题”,促使他在对黑格尔国家学说批判的基础上,从市民社会和利益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研究的对象从“私有财产”到“生产关系”,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其著作体系的不断发展成熟,最终发展到《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标志,不但为当时的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也是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事业与人民幸福生活的指南。  相似文献   

16.
敦煌写本相书是语言研究者较少注意的一类文献.其中的一些俗体字在其他类别的敦煌文献中也较为少见.弄清这些俗体字、假借字及避讳字,对敦煌写本相书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与文献上的界限 ,但王阳明晚年的学说仍有其独立性 ,而且这种独立性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阳明晚年的学说在对《大学》的解释以及在“三教关系”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最重要的是 ,晚年阳明哲学的新境界乃儒家彰显自身的一个突出例证 ,对今天儒家如何发现自我价值有重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孟喜为汉易的一大家,属于今文学派。然而许叔重在《说文序》中却称孟氏《易》为古文,笔者认为这一“古文”乃指“古文字”。从许慎之易学所宗;许慎所见孟氏《易》与古文易差异甚微;现今残存之孟氏《易》中含有古文字这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左”与“右”在古汉语中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用法又比较灵活的词。随着应用场合的不同,其涵义也不同。“左”与“右”的本义,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左,手相左助也”。 “右,手口相助也”。可见,它们都有“相助”,“辅佐”之意。然而,纵观古今文章,我们发现,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左”与“右”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追溯根源,这与古人习惯有关。为此,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常用字探源     
十 金文中多作。文字学家马叙伦认为:古结绳时代以一条绳表“一”,而于一绳之中间作结表“十”。“十”字源于此是无疑问的,是个会意字。许慎在《说文》中说:“十为数之具也。”在解释章字时又说:“十,数之终也。”“数之具也”与“数之终也”大体相同,表示数字告一段落的意思。我们数数,数到十就结束了,再从头十一、十二往上数。《说文》讲的并非字源,而是对“十”所包含数字多少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