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本《礼记·缁衣》"轻绝贫贱"章所提出的"好仁",今本《礼记·缁衣》变为"好贤"。这是社会观念变迁的一个表现。此章所引诗句中的"朋友"之意亦有概念的变化。西周时期的"朋友"指同族兄弟,而春秋战国时期则变为同志、同师者之称。"轻绝贫贱"章引诗虽然用了同一句诗,但此"朋友"非彼"朋友",在引诗者的心目中,其意义是不一样的。此章所引《诗》句对于研究《诗经·大雅·既醉》篇的主旨也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说文解字》说:"竞,强语也,一日逐也。"殆非本义。"竞"字的本义应为"强",如《诗经·周颂·执竞》中"执竞武王",大意是:能慑服强敌的周武王。由"强"可以引申为"争逐"之义,如《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互相争胜就可以成为"竞争",如《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对"竞争"一词,郭象的注解释得明白:"并逐日竞,对辩日争。"  相似文献   

3.
梁任公在《二戴礼记解题》一文中,谓《尔雅》为《礼记》“百三十一篇中之一篇或数篇,而大戴曾采录之。”他的主要根据是: 一据张揖《进广雅表》所谓“‘《尔雅》篇,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也。”二据臧庸《尔雅古注》序中列举汉代人引《尔雅》称《礼记》之文:“如《白虎通·三纲六纪》  相似文献   

4.
麦耘 《中国语文》2016,(4):498-499
1.平声的"累""累"在古代原作"纍"。《说文解字》糸部:"纍,缀得理也。一曰大索也。"对于"缀得理",段玉裁解释说:"缀者,合箸也。合箸得其理,则有条不紊,是曰纍。"《说文》叕部:"缀,合箸也。"段注:"联之以丝也。"那么"纍"就是用丝线联贯得很有条理的意思。段氏又引《礼记·乐记》:"纍纍乎端如贯珠"。陆德明《经典释文》注《乐记》云:"纍纍,本又作累,力追反。"折合  相似文献   

5.
小国学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所奉行的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有"衣锦褧衣"。《说文》中有"衣锦檾衣",是说引《诗经》。《礼记.中庸》中有"衣锦尚絅",是说引《诗经》。本文从"檾"、"褧"、"絅"三字的音义关系入手考证"衣锦檾衣"、"衣锦褧衣"与"衣锦尚絅"三者关系,同时对"褧衣"作一简单考证。  相似文献   

7.
墨子约生活在战国初期,与孔子再传弟子同时,是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今传《墨子》一书,文辞古奥,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闲诂》,集合诸家成果,但讹误仍多。如《墨子·法仪》云:"此不若百工辩也。"孙氏引毕沅说:"辩,治也。"今按:《管子·五辅》云:"任官辩事。"尹注:"辩,明也。"又如《墨子·尚贤中》云:"曰若处官者。"孙氏改为:"曰处若官者。"其实"处官"是古语,如言"居官",不烦改。  相似文献   

8.
"报本反始"观念至少在殷商时期已经生发于人们心中,至《礼记》则正式拈出了"报本反始"这个词,分别见于《礼记·乐记》《礼记·祭义》《礼记·礼器》和《礼记·郊特牲》中。其中,《祭义》《礼器》《郊特牲》重点阐释了"礼"的"报本反始"内涵,《乐记》在礼之外,则突出阐释了"乐"的"报本反始"精神。它从人体、他人和集体、天地自然三个维度,深入阐释礼乐的"报本反始"意义,给后世以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恻怛"一词出自《礼记·问丧》,本用于描述父母之丧的哀伤,《文心雕龙·哀吊》以之形容丧女之悲实为不当;《正纬》篇"丝麻不杂,布帛乃成",化用《礼运》"治其丝麻,以为布帛",可佐证今日通行本《礼运》"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之讹。  相似文献   

10.
"敬"是礼的根本精神,这是千百年来制礼与行礼者的共同认识。《礼记》开篇即说:"毋不敬",乃至后人在追溯礼学精神时,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1]关于"敬"与"礼",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举出如《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等有关"敬"与"礼"的关系的三条材料。徐先生在答复日本加藤常贤博士的信中指出:"礼之中,必含有敬之精神状态。然敬字之本身,已有演变。  相似文献   

11.
白荣贵 《中国教师》2008,(19):21-22
<正>"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的《大学》篇和《中庸》篇。"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在深居独处或个人单独行动的时候,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能因为别人不知道而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一孔之见     
【拼音】yīkǒngzhījiàn【出处】"持①规②而非矩③,执准④而非绳⑤,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⑥。"(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礼记·中庸》)【注释】①持:拿着。②规:圆规。③非矩:否定曲尺。④准:水平仪。⑤非绳:否定墨线。⑥权衡:全面地比较衡量。  相似文献   

13.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相似文献   

14.
袁宏道以不恃情量来解《庄子》的"逍遥",以"无常"和"物本自齐"来阐释庄子的《齐物论》,以生之如戏、形去神在与即生无生来论述他的生命观,以无我除执论述《人间世》,以"觉明真常"释《庄子·德充符》中的"德",最后论述了"天道自然"的治世论。  相似文献   

15.
"诗教"的雏形始于孔子"以《诗》执教",据《礼记·经解》记载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对"诗教"含义的阐释、实施的原则及其总理念均涵盖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这对当今语文诗词教学的施教过程和实质都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6.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蔡(王熏)”的“(王熏)”字,名字典未收,课本亦无注音及解释。在此,我想对这个字作点臆测。蔡(王熏)是虚构的人物。《三国志·魏书》中牵涉到蔡瑁之处,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典略》等书籍,均无言及“蔡(王熏)”其人。这个虚构人物的取名应与其兄的名字有一定的关系。蔡瑁字德圭,瑁、圭皆玉属。《礼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白虎通》:“合符信者,谓天子执瑁以朝,诸侯执圭以觐天子。《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圭与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有讲究,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百姓的称谓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很多,如"黎民",这是古代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黎民"近义的词还有"黎庶""黎氓""黎苗""黎甿""黎首""黎元"  相似文献   

18.
王庆 《中国教师》2009,(5):27-28
<正>《大学》本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章,经过朱熹等人的整理和提倡,《大学》同《中庸》《论语》《孟子》一起成为了大家所熟知的"四书",是元代以后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必读书,是读书人的"初学入德之门"。朱熹认为,通过《大学》一章,可以看到古人的为学次第,"学者必由是而学  相似文献   

19.
张影  元昊  张宏 《教书育人》2012,(30):111-112
祭祀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梁启超认为"有人与神与天相接之礼,则祭礼是。故曰‘礼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也。’(《礼记·礼运》)诸礼之中,惟祭尤重。盖礼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20.
尴尬的文人     
古代会动脑筋的文人,都有宣传自身本领",广告词"也用得十分谦虚,说自己社会身份不那么高,社会形象不那么好:"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汉书·王充论衡超奇》、"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