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征引,又称引用,引证,是学术论文写作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本文试对征引的理论、使用原则和标引注释细则作些探讨,供初学写作者参考。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一、学术论文征引的理论概述一般地说,征引是作者论证的补充手段。刘勰《文心雕龙》将其称作“事类”:“事类考.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昔文王繇易,剖判交位,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书箕子之贞:斯略举人事,以征义者也。至若激征羲和,陈政典之训;盘庚浩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  相似文献   

2.
南宋心学派秉持“心正则笔正”、“修己作文初非二事”的理念,将人品与文品视为一体。在他们看来,作者的人品对于诗文价值的高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者的气质是保证其作品端正方直的根本前提。只有当作者超越凡俗的、高尚的精神内涵渗透到作品中,才会起到感发人心的作用。因此,作者需要先立乎其大,以持守本心作为创作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反其本而充之,实现言传心声、情由中发的创作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 在谈正文之前,先得给正反选择问句正名和给这种句子末尾的否定词定性,因为只有名正性定才能言顺。选择问句可分两类:并列选择问句和正反选择问句。并列选择问句是问者提出并列的而不是正反相对的两项或多项供人选择回答,如“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你还说这些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  相似文献   

4.
朱瑛  史剑波 《辽宁教育》2010,(1):110-112
记得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认为,我们教师解读教材,也应该如此,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入乎其内,走进教材,你才能和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作者的知音;唯有出乎其外,跳出教材,你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案。“入乎其内”,是要把教材读“厚”;出乎其外,是要把教材读“薄”。读“厚”是为了深入,读“薄”是为了浅出,“厚”是为“薄”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要达到“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13-17,112-115
齐宣王问日:“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日:“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兰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相似文献   

7.
二、“得无……乎”“能无……乎”句式 古汉语中“得无”“能无”等,一般都看成副词或副词性结构。它常与句末语气助词“乎”、“耶”或“与”。前后呼应,构成“得无……乎”“能无……乎”句式,以传疑虑、设问、测度、评议、惋惜、感叹等神情,托出言者或作者心中早有的肯定答案。这类句式似甚简单,但就“得无”的词性及其所构成的句子结构细加考察,尚有不同解释。兹特分别举例,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8.
对于《石钟山记》,几乎所有分析文章都把它的主题归结为:凡事必须经过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其根据就是课文里作者的议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认为这样归纳主题是非常肤浅的。因为它只抓住了作者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9.
“读先乎句”是《马氏文通》自创的语法理论之一,它指的是“读”在先、“句”在后组成的一种“读+句”句型。“读先乎句”可归为今天的3种句型的8个小类。《马氏文通》在讲“读先乎句”时举“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为例,被不少语言学家认为不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  相似文献   

10.
一、兼词古汉语中的兼词,常用的有“诸”、“焉”、“曷”、“盍”等。这些词可分为两类。1、合音兼词“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助词“乎”)相结合的兼词。它不但在意思上是“之”同“于”或“之”同“乎”的相加,而且在读音上  相似文献   

11.
周立军 《考试周刊》2010,(34):57-57
散文的“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散文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因此,情景类散文的阅读应围绕散文的情与景展开。要能快速阅读情景类散文,就要先了解一下情景类散文的创作过程。作者有某种情感,这种情感撩拨着作者的心灵,从而产生一种要把它写出来的冲动。作者把情感借助景物表达出来的手法就是移情于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赋》),睹物生情,然后才能“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  相似文献   

12.
期初,集体备课《桂花雨》,为开阔视野,我们从四个维度展开了“对话“.   一、与作者“对话“   中国文化讲究“知人论事“.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事以论其是也.概言之,即“知人论事“.……  相似文献   

13.
萧统在《文选》赋类中首次设“情”目,填补了在赋作分类中无“情”类的空白,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入选的赋作代表了萧统心目中“情”类赋的理想面貌,萧统认可的“情”是“止乎礼义”的、为传统儒家思想所浸染的“情”。对赋中女子“中和之美”和赋中故事“以悲为美”的认同和赞赏则体现出了萧统对传统美学观念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事类”与“典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有古代史实这一层含义。因此,把“事类”等同于“典故”或者说“事类”的范围比“典故”大得多的观点都是不甚恰当的。现代意义上的“引用”比“事类”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笔者认为“事类”大致相当于“引用”这一修辞方法。六朝时候,“事类”与“事义”既可通用,但有时它们的含义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毕咏梅 《教育文汇》2011,(10):38-38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说明学习是一件幸福而美好的事。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让孩子体验幸福、快乐呢?  相似文献   

16.
张静昌同学问:《岳阳楼记》是怎样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的?古代的“记”是一种文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  相似文献   

17.
1.所谓“士”,许慎《说文解字》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云:“士,事,叠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为士。”可见,“士”为处事有才能者。所谓“知己者”,即是被士认为与己相知深者,对己礼遇厚者,亦即礼贤下士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引侯赢语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何况知士乎?《吕氏春秋》卷十六《观世》篇记越石父语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  相似文献   

18.
喜读圣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在摇头晃脑地诵读着。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圣贤之语,它的意思是:学习后不断温习,不是件快乐的事吗?有朋  相似文献   

19.
陈丁芝 《教师》2008,(5):35-35
典故一般包括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和成语两方面。《丈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援古以证今也。”又说:“举人事,以证义”,“引成辞,以明理”。所谓“事类”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典故”,所谓“人事”和“成辞”,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故事和成语。写诗作文要不要引述典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证明,典故不只可以运用,更重要的是启示我们,  相似文献   

20.
刘祥 《作文与考试》2023,(22):27-2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1.“借鉴”一词,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2.东汉思想家荀悦认为:“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借鉴:鉴于前事,鉴于他人,鉴于铜镜。以前事为明鉴可吸取教训,以他人为明鉴可效法其人的贤德,以铜镜为明鉴可看清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