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诱导学生产生顿悟教师在进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时,诱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悟出实验现象反映出的科学道理。例如《水的浮力》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悟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道理,在学生已经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认识基础上,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  相似文献   

2.
让学生感受到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浮力,可以有触觉——用手在水中托物体感觉到比在空中轻,常识——宇航员利用水下模拟太空失重,实验和计算——水会溢出和弹簧测出水中视重变小,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和三力平衡求出浮力等等。设计一个利用视觉来感受浮力的小实验如下,将会补充浮力的感性知识。  相似文献   

3.
哈春 《良师》2003,(17)
一、实验材料与用具:水、橡(xiànɡ)皮泥、水盆二、实验过程:⒈把橡皮泥分成三等份。⒉一份捏(niē)成圆柱体、一份捏成球形、一份捏成碗状。⒊用水盆装大半盆水。⒋把三种形状橡皮泥分别轻放入水盆中。圆柱体和球形橡皮泥都沉入盆底,而碗状橡皮泥却漂浮在水面上。三、实验原理:水有浮力,当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时,物体就会沉入水底,而小于浮力时物体就会浮在水面。不过,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与重量无关,而与物体在水中所占地方大小有关。占的地方大,浮力就大;占的地方小,浮力就小。大轮船可以在水面漂浮(piāofú),而小石子却会沉入水下,…  相似文献   

4.
一、本课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知道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学会做水有浮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 二、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第九册《水的浮力》一课,有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的实验。实验步骤是:1.取一根橡皮筋,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2.将50克重0.5牛顿的钩码挂在皮筋下,观察橡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然后再用直尺量出这时橡筋的长度;3.用手轻轻向上托起重物,观察橡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4.把重物放入水中,观察橡筋又有什么变化。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重物没入水中后测量皮筋是否缩短,探究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由于重0.5牛顿的钩码放入水中后,重力远远大于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将其托起时,测得的皮筋长度与没入水中后测得的皮筋长…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社版)第五册第十四课《水的浮力》。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2.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气的气球、皮筋、直尺、铁锁、石块、玻璃杯、乒乓球、烧怀、木  相似文献   

7.
《水的浮力》不仅是初中《科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困惑最多的内容.为此,笔者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设计了针对性实验,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典型问题1浸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浸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吗?实验器材:200 g钩码,弹簧秤,烧杯.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用弹簧秤测出钩码的重力(弹簧秤示数为F1)和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F2,计算出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F1—F2.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是学好自然课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能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下面以<水的浮力>为例,分析、说明: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水的浮力,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应用.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利用实验测定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了浮力.  相似文献   

9.
《水的浮力》(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自然第五册)一课,按教材要求,第一部分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分四层进行教学: 1.用泡沫塑料做实验,感知水的浮力。 2.用其它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做实验,感知水的浮力。 3.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4.指出物体在水中受  相似文献   

10.
“水的浮力”这一课,如何让学生感知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是个难点。对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在空气中称量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然后把物体放到水中再去称,对比两次实验的结果,学生会发现,“在水中称,物体变轻了”。同一个物体,在空气中和在水中重量不同了,秘密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  相似文献   

12.
本课是在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初步认识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的特点。本课又是为第十六课《船怎样行驶》和第二十一课《水力和风力》打基础的。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并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揭示物体的沉浮规律,向学生渗透“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让学生初步学会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并知道浮力的应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通过实验理解水有浮力。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 :水槽、弹簧秤、砝码、乒乓球、泡沫塑料块、录像带。学具 :水槽、弹簧秤、砝码、玩具潜水艇、乒乓球泡沫塑料块、铁块、小石块、钥匙块。四、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观看录像 ,引入新课。让学…  相似文献   

14.
初中物理上册第六章《浮力》是一个重点单元,根据经验,这一章也是初二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现行课本,主要采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教学难度大,学生“感受”不深。我们把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正确理解浮力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做五个实验。从物体在空气中的秤重与液体中的秤重不一样,让学生从感性上得知浮力的存在;再把物体放在水、盐水、酒精中秤重,与在空气中的秤重相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浮力与液体的性质(密度)有关;把物体逐渐浸入水中看到浮力逐渐增大,使学生感知浮力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把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再逐渐增大深度发现浮力不  相似文献   

15.
《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是以实验为主的课型。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二:①认识水的压力和浮力,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②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想方法,概括同类事物共同性质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教学的难点在于师生一道研究在水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前,教师应准备好实验用的教具和学具:盛满水的水槽,玻璃杯,连通器,50克重钩码,弹簧秤,体积为10立方厘米、重量分别为20克、15克、9克、5克的塑料正方块,铜,铁,铝,橡胶片,橡胶泥,泡沫塑料,干松木块,砖头,水。教学中,教师可按以下八个步骤组织教学。1.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物体有重量,就会有压力。教学开始,教师可让学生在手上放一块砖,再换上一只空玻璃杯,然后将玻璃杯注满水,同时体验手上有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16.
1设计思路本课是继《水的浮力》之后,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本课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指导学生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它受到浮力大小的关系。二是通过实验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之后,引导  相似文献   

17.
当我再次用同样的教、学具完成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实验内容的教学时,深感两种教法收效截然不同。究其原因: 1。教师注重了以“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弓}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一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将塑料泡沫放在水中用力往下压,有什么感觉々学生实验后都说感觉到水有一种力把泡沫往上浮;要用力才能将泡沫压下去。这就自然引出水有浮力,在水里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实验验证:一松手泡沫就会浮上水面(同时总结出浮力的方向)。接着深入引导:既然水有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呢?(演示下沉物体;铝圆柱装进吊桶放入水槽中沉下去。)问题提出后,教师顺势弓i导,请小组同学商议,而且提出仅有假设是不够的,得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本课重难点)  相似文献   

18.
浮力的大小     
淀粉们,去年的7-8期,我们感受了浮力、认识了浮力。你们知道吗?它还有许多密秘,本期小编将带你继续研究水的浮力。浮力与体积你知道水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吗?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科学小实验探究水的浮力大小与浸没在水中的体积的关系。实验1:同种物体的体积不同,所受浮力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9.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片断选登中卫县城镇三小许卫华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20.
本学期我共听达标课80余节,下面就其中的几节科学课谈谈我的看法。案例一:《有趣的沉浮现象》这一课,教师直接导入课题,提出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2.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描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目标制定上具体、层次清楚,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学习目标体现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目标出示简洁明了。可是接下来教学过程的设计就不理想了,本来这是一节实验课,应该先让学生观察现象,独立思考——猜测,提出问题——然后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可是在这里教师代替了学生,教师做了演示实验。学生当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