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曹明海教授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打破语文教育理论长期拘囚于经验化描述结构的局限,建构了以生命的成长与完整性建构为主体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体系,开创了语文教育文化学、语文教学解释学、语文教学本体论等理论新结构,在国内外语文教育界引起广泛的关注,极大地推动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洋溢着灵性的课程,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个性。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飞扬着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开始生命的旅程。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宇宙本体论、理性本体论和人类学本体论三个阶段,其美学和悲剧理论也进行了同样的嬗变过程。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美学话语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阐明悲剧的内在本质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勤 《考试周刊》2012,(20):38-3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明确指出:"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5.
林健康 《考试周刊》2012,(47):34-35
语文教学存在缺失的一面:轻视生活,漠视生命,无视生态。"生活"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是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所在,创建和谐平衡的语文教学内外"生态"关系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要很好地把这三者统一协调起来,发挥语文教学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从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尝试构建了“知行式”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其操作过程如下(以余秋雨的《都江堰》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在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认知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儒家文化的育人思想和践行尽性的做人理路,是语文课程进行生命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理解好"儒家生命哲学的三大要义",构筑好"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完善"生命教育的三个体系",可以有效利用儒家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9.
从2003年秋季学期开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使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试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转变语文教师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部分,由三个方面组成: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我认为这三个部分的核心就是要强化“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的意识。审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担的语文教学,已把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爱和生命意识放置其中,让我们去开掘、去探索,让我们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并把爱的种子播撒到他…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建设已经走过了30年,其发展历程令人瞩目,发人深思。大体来说,这30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是它的"黄金"时期,文学批评回到自身,从独断式政治批判转向社会性文化批评,再到审美批评;1990年代,文学批评一度在政治和"商品化"潮流及外来理论、批评等因素的冲击下,迷失自我,陷入困惑和低落中,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在之前发展的基础上,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趋于平实、稳健,有走向"交流对话、综合创新"的自觉意识。无疑,对30年文学批评的检索、剖析与反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而且能够为建构充满学理、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当下文学批评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从大力弘扬到逐渐消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整整一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特殊的影响.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客观分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教育中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的利弊得失,及对时代发展的制约作用,对探索如何对儿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不断演变,教育政策重心经历了"政治为本"到"经济为本"再到"育人为本"的嬗变。教育由工具功能向本体功能回归,体现了对教育功能认识的深化;教育政策变迁中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应保持适当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华民族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和人物“同情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家常从生命本体论出发评诗论文。因此,中国诗学重视生命体验,讲求物我同一境界的营造,带有明显的生命美学之特点。通过对“兴”“味”“意象”几个诗学范畴进行简单梳理,探求其生命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与外延随高等教育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多年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之治"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追求",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探索"的发展果实,彰显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中国优势"。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之治"是对现代世界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凸显了中国优势。高等教育的"中国之治"是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在纸质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 ,我国报刊的深度报道也经历着历史演变。第一阶段为深度报道的探索期从辛亥革命始 ;第二阶段为深度报道的自觉期 ;第三阶段为深度报道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目前学界对其美育思想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全面的探讨。王夫之美育的终极目标即使人实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王夫之认为美育应与人生过程相始终,是人面向理想境界对自己当下人生的无限超越的过程;王夫之重视培养完美和谐人格的美育过程中诗乐所起的作用;他还探讨了教学过程中美育原则的应用等。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王夫之的美育思想处于集大成又使之走向历史终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计划走向市场。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改革经历了免费上大学、试点收费、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和高等教育收费并轨制等几个阶段。高等教育收费需要理论支撑,对高等教育收费的理论依据进行探析,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收费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墨人物画在近些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在笔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笔墨成为感情真实流露的痕迹.而当代水墨人物画画家秦修平运用独到的笔墨语言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并利用绘画本身的形式美感对艺术作品加以创新,张扬了一种情绪,传达了一种“笔墨随时代”的精神.秦修平对笔墨情趣的热爱,充分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当中,他的笔墨特色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东突"问题是影响中国西部边疆安全稳定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东突"问题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并且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东突"问题的由来及发展演变离不开国际大环境及各种国际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伊斯兰原教旨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为"东突"问题的发展添加了助燃剂,国际恐怖主义为其增加了力量,而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增加了此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