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活性炭处理含酚废水实验中把溶液褪色现象简单归因为吸附苯酚的做法提出质疑,并通过实验探讨证明活性炭对苯酚、Fe3+等都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进而提出了活性炭处理含酚废水实验的改进方案,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相似文献   

2.
活性炭具有优良的吸附性和还原性,已广泛用于废水处理工业.采用静态试验的方法,考察了活性炭加入量、吸附时间、pH值、温度等因素对含Cr(Ⅵ)废水去除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活性炭的投加量为0.6g/mL,pH为4,吸附时间为150min,温度为20时℃时铬的去除率为97%.在适宜的条件下,活性炭可以较好的去除废水中的Cr(Ⅵ).  相似文献   

3.
利用造纸厂废水污泥制备活性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造纸废水处理厂污泥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考查了活化剂的浓度、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固液比等方面对污泥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氯化锌溶液为40%、活化温度为600℃、活化时间为15 min、固液比为1∶3的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污泥活性炭碘值达到320 mg·g-1,而加入10%的茶梗添加剂制备的活性炭碘值可达503 mg·g-1,因此引入添加剂可以改善污泥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利用该污泥活性炭处理含苯酚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因此加强开发并推广污泥制备活性炭新技术,实现废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成为处理剩余污泥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活性炭吸附甲基紫废水过程模型,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以试验所得的28组试验数据为训练样本,建立了以甲基紫废水浓度为输入变量,以不同甲基紫废水浓度下活性炭处理后甲基紫溶液的吸光度为输出变量的吸附模型,模型输出的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说明该模型对活性炭吸附处理甲基紫废水过程模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二维非稳态吸附模型,运用MATLAB语言对活性炭固定床吸附处理甲基紫废水过程进行模拟,得到了吸附中甲基紫流出相浓度随处理时间及床层高度的三维及二维分布图,所得模拟结果与文献中实验所得结果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模拟活性炭吸附甲基紫废水过程中活性炭粒径、流动相流量与流出相浓度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影响此吸附过程的因素,这将为反应器的设计和最优化操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活性炭的应用可以去除其中很多难生物降解污染物.通过对活性炭单独吸附以及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处理渗滤液的分析可知,活性炭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渗滤液COD、NH3-N和重金属等的去除率.同时分析了活性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体的有机污染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在不断的加剧,对有机污染物采取有效的去除措施一直是污水处理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苯酚废水的处理就是其中之一。活性炭在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方面应用较多,但也常常存在吸附率低下等问题。而通过对活性炭的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表面围观结构,增强其吸附性能。本文通过对活性炭改性方法的研究,总结了酸性改性、碱性改性、金属离子改性以及Fenton改性活性炭的研究方法,为研究苯酚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8.
以甲醛/硫酸为改性剂,对龙眼壳活性炭进行改性制备吸附剂(LCSF),并用LCSF对模拟废水中的Pb(Ⅱ)进行吸附,考察了Pb(Ⅱ)初始质量浓度、p 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铅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CSF提高了对Pb(Ⅱ)的吸附性能,最佳工艺条件为:荔枝壳活性炭用量0. 05 g、铅初始浓度为120 mg/L、p H=5、吸附时间45 min、吸附温度298 K,在此工艺条件下,改性龙眼壳活性炭对Pb(Ⅱ)的吸附量可达229. 72 mg/g.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其热力学参数△G <0、△H> 0、△S> 0,说明该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桐壳为原料,采用以氯化锌为活化剂的化学活化法制备桐壳活性炭,研究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物料比(氯化锌/桐壳质量比)等条件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SA3100型表面积和细孔分析仪、亚甲基蓝和苯酚吸附值等对活性炭进行表征,确定了制备活性炭的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氯化锌/桐壳比为3/1,在400℃下活化1 h时所制备的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和苯酚吸附吸附值分别为373和450 mg/g;对染料废水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对改性粉煤灰处理含铅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铅离子的去除效果优于等量未改性粉煤灰和活性炭。吸附时间、废水的pH值、吸附剂用量、温度以及废水中Pb2+浓度都能影响改性粉煤灰的吸附效果。最适宜的吸附条件是:在室温,pH=8.0,吸附剂用量为1.0g,Pb2+含量小于0.005mol/L,吸附15min时,改性粉煤灰对废水中Pb2+的吸附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11.
加添加剂制活性炭的实验表明,成品炭的孔隙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变,吸附性能增强,缩短.活化时间,降低活化温度,添加剂对环境和设备均无不良影响,酸洗之后可脱除约1/3的灰分。  相似文献   

12.
粉煤灰活化及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粉煤灰的活化改性条件:焙烧温度为300℃,Na2CO3加入量为20g,硫酸浓度为70%。将此条件下活化的粉煤灰用于含油废水的处理,在温度为20--25℃,pH值近中性,慢速搅拌时间10min,活化粉煤灰投加量为50g/500mL,含油废水中的COD去除率可达到68.59%,去除效果与活性炭相当,实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污水回用是解决城市和工业用水短缺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回用目的和国内外实际应用例子对污水再生工艺流程作了简要介绍 ,并从混凝、化学除磷和脱氮、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和反渗透等几个方面 ,对污水深度处理和方法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法,以果壳活性炭为载体,制备活性炭(AC)/二氧化锰(MnO2)纳米线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同步热分析仪(TG)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所得材料的组成、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热法可实现活性炭与MnO2的有效复合。在复合材料中,MnO2纳米线多以无定形态的形式存在且尺寸均一,将活性炭有效胶结在一起,从而使得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降低,但其孔径大小保持不变。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AC/MnO2复合材料对于有机染料具有明显、高效的降解效果,对亚甲基蓝的降解主要是吸附和光催化两者协同效应的结果。该结果拓展了活性炭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藻菌共生系统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藻类可用于污水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及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利用藻菌共生处理污水的工艺包括传统稳定塘、高效率藻类塘(HRAP)、“活性藻”工艺和固定化藻菌共生处理系统等。国内外对藻菌共生处理污水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和试验性研究应用。本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利用藻菌共生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微波辐射处理生活废水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颗粒活性炭为催化剂采用微波辐射技术处理生活废水过程中,活性炭用量、微波辐射功率和微波辐射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2g活性炭处理50mL浓度为50mg/L的溶液时,在微波炉功率为800W,反应时间为6.5min条件下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活性炭和硅藻土对3种实验废水在不同吸附条件下(吸附剂量、时间、pH值)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活性炭在投加量为40 g/L,振荡时间为1 h,无机、有机、混合样品pH分别为4、6、10时,可使样品色度和COD去除率达到最佳效果;硅藻土在投加量为30 g/L,振荡时间为20 min时,无机、有机、混合样品pH分别为8、4、4时,可使废水COD去除率达50%以上,但色度去除效果较差。实验表明硅藻土和活性炭串联吸附为较优方案。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吸附时间、pH值及活性炭负荷比等对含铅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对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分别以去除率、得率和再生后去除率为考察指标,依据L16 (44)正交表和L9(34)进行实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处理前后溶液中的铅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正交试验得出的优选条件:去除废水中铅时的超声温度为20℃、超声时间20 min,吸附时间20min、pH=5、活性炭负荷比为667∶1;活性炭再生处理时的超声温度40℃、pH值为1、超声时间40min.对优选的实验条件进行方法学考察,各项考察结果均符合要求.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具有简单、高效、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花生壳活性炭吸附苯酚及对硝基苯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生壳为原料所制备的活性炭对酚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实验测定了苯酚、对硝基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两种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或Langmuir等温式分析,吸附动力学曲线可用假一级或假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在苯酚与对硝基苯酚的混合溶液中,当活性炭投加量不足时,两种酚之间存在竞争吸附机制,对硝基苯酚的吸附平衡常数大,因而优先吸附,混合酚的总吸附量与总平衡浓度、吸附时间的关系与单一酚溶液中的吸附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