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论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塑造的人物形象系列来论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来论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在于其作品塑造人物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考察其作品中人物形象能展示作家的人格理想,这对当前的人文精神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老舍先生有关人物形象塑造问题的论述和创作经验 ,做了较为全面的综合、梳理 ;重点辨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目的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以及老舍先生创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等问题 ;概括阐明了老舍先生在人物形象塑造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地理学角度重新审视张抗抗的文学创作,发现张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言的使用、南北对比的叙述方式、追求自由的文学主题都与张抗抗丰富的地理经验密不可分。故乡经验作为地理经验的一部分更是张抗抗文学创作的原点,为张抗抗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相似文献   

5.
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赛珍珠的《龙子》和老舍的《四世同堂》同样都是以日军侵华战争为主题的小说,但由于作家的文化身份不同,所以他们的抗战小说也呈现出诸多相异之处。以《龙子》和《四世同堂》主要人物为例,分析了作品中的几组同类型人物形象,探析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人物形象书写的影响,归纳了他们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为研究异质文化身份下的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滨州学院学报》2018,(5):46-50
《彰善感义录》是朝鲜朝作家赵圣期创作的一部章回体小说,在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以宣扬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具有较明显的传道、劝世意图。作品中诸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小说的创作主旨都打上了儒家伦理文化的烙印。对《彰善感义录》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做专门的探讨与研究,并结合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其文学价值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长时间广为流行一种理论观点,这就是:在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必须区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文学创作应当努力塑造这两种人物,以便完成文学的“歌颂”和“暴露”的任务。这种观点,究竟是否正确?它在我国文学创作中起了一种什么作用?它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是否符合文艺的特殊规律?我以为有必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写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艺术概括塑造人物形象,不拘于真人真事;一种是要求写真人真事,不能虚构、塑造。前者指文学创作,后者就是本节所说的一般记叙文中的写人。  相似文献   

9.
修辞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功能有四:创造独特的艺术韵味功能、描绘丰富的想象世界功能、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功能、展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思想主题、情节模式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对丁玲的《在医院中》和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述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也论述了它们的差异性。从而论证了它们的现代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地位,并且对于它们曾经遭遇错误批判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塑造英雄人物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解决的问题.打倒“四人帮”以来,有的同志提出以“写普通人”去代替“写英雄人物”;也有一些同志认为,既然提出“写社会主义新人”,就不必再强调“写英雄人物”了.但是,也有一些作家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紧扣时代的脉搏,在注意塑造多样化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特别是新人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为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鲜经验.从近几年来的文学创作实践出发,研究在塑造英雄人物问题上的经验,这对于推动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学的社会职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旨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晚清小说理论对小说艺术的形象性以及为达到这一目的所进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对小说的典型化问题的深入和系统化的论述,标志着晚清小说理论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塑造人物形象是古诗词的常见内容,虚实结合手法经常被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塑造上,它可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饱满、真实可感,有感染力,从而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在厘清虚实结合范畴的同时,着重论述古诗词中常见的虚实结合方式,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具体说明虚实结合手法在古诗词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韩少功是湖南人,他的文学创作深受楚地民间巫性文化的影响.其小说<爸爸爸>不论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展示、环境叙述、语言表现还是写作思维的形成,都带有鲜明的巫楚民间文化特征.小说在对巫楚民间文化进行批判的同时也体现出对这种文化的留恋和皈依.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中重要的经典名著,在宏篇叙事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改变了传统正面人物都善、反面人物都恶的叙事模式,作品中所应用的诗词对人物形象描写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与读者更好地了解《红楼梦》,本文从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勾勒、人物命运暗喻、人物对照、女性意识展现几个方面对《红楼梦》诗词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直觉是一种不同于理性的认识,其主要特点是心灵凭借意志钻入对象内部。直觉对于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文学意象的整体把握,消除语言的杂语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藏族传统的八大戏剧是藏族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传统学作品,为了继承和发扬藏族历史化传统,本对八大传统戏剧在塑造人物形象、结构方式、语言特征等方面作了一些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阳刚与阴柔之美为探讨对象,着重从文学角度加以阐释,以《史记》塑造的人物形象——项羽、刘邦为例,层层剥析阳刚与阴柔之美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情趣,力求引发人们对阳刚、阴柔之美在文学创作、鉴赏的思考与重视。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传统武侠小说人物塑造是按照符合传统文化思想规范的原则来进行的.金庸以现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改造从而塑造了全新的武侠小说人物形象.文章从人性、人格、人心和人生等方面来分别论述上述特征,从而给予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塑造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侧面描写,顾名思义,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又称间接描写,是指文学创作中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描写对象的写作方法,是记叙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它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可以让塑造的对象更加血肉丰满,形象生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出使秦军,通过他人之口来反映烛之武的才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缪贤向赵王举荐蔺相如出使秦国,通过他人之口再现蔺相如的气魄。这些都收到了"未见其人,先识其胆,先闻其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