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抚救民放危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全面进步,从而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人,字又陵又字几道,是晚清社会一位学贯中西的启蒙先驱,是思想敏锐的学者,是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的中国人。严复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此,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名著。严复在译介西学名著同时,引进了与文化同姻的西方现代版权制度,并对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版权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版权思想。  相似文献   

3.
洋务思潮与王船山政治思想在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脉相承。洋务思潮汲取了船山经世致用论、西学中源说、体用论、变法观、尊王攘夷论的思想精华,摈弃了船山政治思想的一些糟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近代资产阶级色彩的启蒙思潮。  相似文献   

4.
郑观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教育救国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他主张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主张兴西学以增翔实 用人才,提倡女子教育,倡导考试制度的改革。郑观应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体是知识界,即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倡导者。他们当时充分运用了报纸、学堂和学会等新型传播媒介,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新学,致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与观念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本文主要探讨学会组织与维新派传播西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组织在西学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郑观应的教育思想是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从变革观和西学观两个方面阐述其教育思想内容,并介绍他的一些有益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徐娟 《文教资料》2010,(1):100-101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浸洗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随之变化,传统的封建婚恋观和婚姻制度发生裂变,渐渐不被所有人接受,而是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反对专制思想,提出了对婚姻家庭进行现代的拯救。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从封建科举仕途、转向“西学”,以求救国。一方面,他的改良主义的变法思想和维新理论,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新精神;一方面,此于出身、地位,又与封建主义思想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未能彻底决裂。虽然,却为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严复(1854—1921年),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他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学、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用以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1867年考入左宗棠、沈葆桢等创办的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派往英国留  相似文献   

10.
康熙的西学观,是在学习、反思和批判地吸收西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康熙对待西学的态度是:批判吸收,学以致用,凡不利于巩固统治及不适合中国国情者坚决取缔;其西学观的实质是“节取技能,禁传学术”,并大力倡导“西学中源”说。在西学观的指导下,康熙应用西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严复把教育看成是救国的根本。他在正确解决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从中国教育的症结入手,通过强化教育救国观念,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改进基本的教育方法,实现其教育救国的主张。严复教育救国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严复对西方教育文化认识上存在着矛盾性,二是对教育的过分依赖,忽略了政治变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鸦片战后"中体西用"论的流行,李鸿章虽是晚清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名重臣,但他却对西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接受西学、学习西学和利用西学等。在这一时期"中体西用"思想比较流行,但真正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却是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他们本想借西学来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戴震集清代前期学术诸家之大成,不仅有淹博的经学素养,识断精审,不泥于古人成说、汉唐旧注,从经文原典求索圣人文意,而且,他治学能够博涉经史百家之学,兼采汉学训诂、宋学义理,并融汇训诂、义理于一体,贯穿他一生的学术生涯。本文通过类比、综合的论证方法,阐述了汉宋学术在戴震治学生涯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严复学贯中西,突破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反对"西学中源"说。他特别崇尚西方科学的原理精神,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源在于其学术、制度与风俗;中国欲救亡图存,强国富邦,"以西学格致为不可易",应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中学"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陶炼",学习西学的目的旨在"归求反观"中学。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知识的社会性、建构性本质的关注,学习共同体研究已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建构与阐释方面,鲜有中观或微观层面的探究。为此,分析知识观的嬗变及其课程教学诉求,从课程教学层面上探究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构建及其培育问题,不仅为学习共同体研究从宏观理论层面走向微观、走向实践提供了途径,还为变革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采西学”思想是他成就较大的部分。他对西学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技”、“器”观念,上升到了学理阶段。他认沩西学是“富强之术”,因此积极倡导学习西学。更可贵的是,他提出了新的文化价值判定标准“善”,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李大钊提出学习西方文化精华,中西文化互补,形成了具有强烈爱国主义和辩证色彩的西方文化观。他与时俱进选择西方先进文化,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对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和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必然。图书馆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抓住当前的良好机会,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学习中心。  相似文献   

20.
孙家鼐总结和吸收前人及同时代中外人士有关中西学思想的经验,较早地提出和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他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等主张和实践或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或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他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实践上的主要成果是筹办了京师大学堂,并对光绪帝的变法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