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同学问:《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中,作者为什么按时间顺序介绍书籍演变的过程? 说明文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得准确、清楚、明白,必须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主要根据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和目的来进行安排。说明顺序常用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以时间为序。《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重点说明了书籍演变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点。而书籍的演变从三千多年前的有文字的“甲骨”到当代许多奇妙的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头绪纷繁,内容庞杂,若不采用合理的顺序,必然很难说清楚。课文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说明,有助于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地说明书籍演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中提到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这个成语后来被用于形容读书勤奋。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很多,有不少传为佳话。最著名的有凿壁借光,断齑划粥,画荻教子,囊萤映雪,刺股悬梁等等。  相似文献   

3.
第一步,泛读。方法:快读文章标题、首尾段,浏览中间段。通过泛读,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文体和篇幅。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以下简称《图书》)一课,通过泛读可以了解到:1.文体是说明文;2.内容:写书籍的演变,书的起点是甲骨文,目前已经发展到缩微图...  相似文献   

4.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一篇文章的篇名。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将此篇名改为《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笔者认为,不论是《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抑或是《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其说法均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5.
拓展作文思路,即写作思维具有多视角、多侧面、多方位等特点,避免孤立地、片面地、呆板地从门缝里瞧。构思文章要打破常规,沿着不同方向、不同途径,多层面、多角度推进,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古今中外,全方位扫描,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切入点,确定行文全程。下面介绍五种基本方法。1.时空变换。《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以时间先后为序,介绍了我国自殷商甲骨文的出现到现今的缩微图书,各时期书籍制作的材料、优缺点等清楚明白,给读者留下了书籍演变发展的整体印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展示了少年鲁迅在“百草园”的自由欢乐和在“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6.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故宫博物院》、《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和《活板》是讲读课文,《万紫千红的花》属自读课文。这是一个说明文单元,课文分别说明建筑物的构造、书籍的演变状况、古代活板印刷的程序及花的颜色变化规律。学习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明确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把事理说明白,说明文既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又要根据说明目  相似文献   

7.
阅读说明文,要学会分析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是由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就会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谋篇布局,一般情况下,介绍建筑的说明文,主要运用空间顺序(包括方位顺序)可抓住行踪或方位名词作推敲,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凡尔赛宫》;介绍事物发展,演变或工作程序的说明文,主要借助于时间顺序,可抓住时间名词和序数词作揣摩,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活板》,其中程序顺序从属于时间顺序。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主要运用逻辑顺序,如《万紫千红的花》,《统筹方法》。有许多文章,由于说明的需要往往综合运用多  相似文献   

8.
精读篇目《故宫博物院》《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万紫千红的花》训练角度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作文训练题作文范围:全面地、细致地、准确地  相似文献   

9.
霍中粉 《现代语文》2006,(2):114-114
《从甲骨到缩微图书》一直是中学语教学大纲说明单元的必选篇目,经过多年的试用,篇名由原来的“从甲骨到口袋图书馆”而变成了今天为大家都能普遍接受的“从甲骨到缩微图书”,后来就一直没有作再次的变动。笔认为以此作为定论仍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0.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中介绍了我国最早的书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毛笔写字,……有的把竹简和木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策’,也可以写作‘册’。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了一条绳索的样子。”汉字最初就是用描摹实物形状的方法造出来的,叫做象形字。反过来,富有创造性的作者又极其巧妙地用字形的形象性摹状事物,使  相似文献   

11.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是一条关于孔子读《易》的掌故,语出《史记》。该书的《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柔软的熟牛皮。中国古代的书籍是由刻了字的竹、木片串成的,以竹为质料的称「筒册」,用木为质料的叫「版牍」,然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在内容面存在的问题和语言中存在的用字,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问:什么是经书?经、传、注、疏的关系如何? 答:按我国传统的图书四部分类,“经部”是四部之首,而“经部”所藏之书,皆为儒家典籍。“经”本是书籍的通称。“经”字,最初写为“巠”,就其字形来看,像纺织中的纵线形,本义是经纬的“经”,又指纵的丝,就是订书简的线。《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韦编就是订书简用的皮条,因为常常要读的书,必须用线订牢以免错乱。“经书”也就是经常必读的书,这是它的原始意义。到了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开始把书籍称为“经”,“经”字才有了“经典”的意义。“经”作为书名最早见于《国语·吴语》的“挟经秉桴”之语,韦昭注说,“经,兵书也”。  相似文献   

14.
简策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早有定论。那么,简策是在何时出现的呢?初中第五册的《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下称《甲文》)一文中写道:“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干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这是值得高榷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易经》之文献载体“韦编三绝”中“编”的对象及孔子时代“易”之流传特点.通过考证认为“韦编三绝”所“编”对象为甲骨,孔子之前“易”的主要流传载体是简册,但也不排除甲骨一类载体.  相似文献   

16.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例如,要说明“万紫千红的花”,如果没有有关的生物学知识,你就无法把它说明白。如果不了解书籍发展演变的历史,怎么能把“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问题说清楚呢?掌握有关知识是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其次,要让学生弄清事物的条理。事物是...  相似文献   

17.
一篇课文标题的再推敲江苏丰县李寨中学高霭亭1987年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曾选入《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对于此文标题,记得曾有人提出过异议。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三册,亦将此文收入,只是把标题修改成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然而,修改后的这个...  相似文献   

18.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是一篇说明文,我虽已教过多遍,但每次效果都不太好,学生精神不振,有厌倦之感。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我根据学生心理,根据课文内容和说明文的特点,作了这样一个设想:能不能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语文教学呢?我决定试试。课前,我并没让学生细读,只是在课上让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看书,要求学生把各个历史时期书籍的名称、特点,在书上勾划一下。学生看完后,我问:“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说明事物的?”学生回答得非常正确:“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我又问:“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什么的?”学生又答得很好:“说明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接着,我说:“我想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直角坐标系,把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用图像显示出来。”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一下,看到学生一个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有两个句子成分不搭配。(一)课本178页第1段末句:“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在这两个句子中,后句中的“这”是指代前句中的“甲骨文”。因此,可把后句写成“甲骨文是书籍的雏形”。仔细分析换词后的句子,就会发现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所指的不是同类事物。主语“甲骨文”是一种文字,它不是书,更不是书籍。而书籍的雏形只能是书,因此应把后句改为:“这些刻有甲骨文的‘龙骨’(或‘龟壳兽骨’)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同理,第182页表格中的“书的名称”栏的第一项“甲骨文”也应改成“刻有甲骨文的龙骨(或‘龟壳兽骨’)”。  相似文献   

20.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绿化精神荒园的绿草,是陶冶人格情操的花香.纵观古之圣贤,近之伟人学者,都己在读书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光辉的典范,自孔子汗牛充栋、韦编三绝的故事,到马克思与大英图书馆的不解情缘,再到毛泽东与图书馆的峥嵘岁月,这无不是在用钢铁般的事实说明,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就相当于我们长了一双飞向成功圣地的翅膀,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