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令人心痛的作品,《李尔王》一剧无疑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本文在文学伦理学理论指导下,阐释《李尔王》这部家国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李尔扭曲了关于自身双重伦理身份的认知,并在家庭伦理层面以及社会伦理层面做出了错位的伦理诉求,导致了自身的悲剧结局。通过设置李尔王从威严国王到疯癫老人的身份剧变并最终以死亡结局收场,莎士比亚表明了他关于时代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秩序进行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结构主义者看来,二项对立是意义和叙事的起点,它规定了文本的叙事结构。自然意象和服饰意象是《李尔王》中主要的意象,它们扩大了该剧的悲剧意义,标示着人物地位和命运的变化,与剧作的主题密切相连。有序和混乱是这两种意象中最基本的二项对立,以此为起点,该剧的叙事结构可以归纳为:有序被打乱到混乱,再从混乱恢复到有序,这也是《李尔王》的深刻主题所在。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李尔王、泰门、高老头,分别是十六世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雅典的泰门》和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这三个人物虽然形象各异,性格不同:一个是骄横刚愎、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国王;一个是家财万贯、慷慨大度的贵族;一个是靠法国革命发迹,被誉为“父爱基督”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但他们都不免以悲剧告终,而且其悲剧命运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4.
悲剧《雅典的泰门》(1606)是莎士比亚在其创作活动的第二个时期中写成的 这个悲剧虽不及他的被人们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的影响大,但就此剧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 艺术构思、题材选择、以及结构形式等方面来看,在他的众多的悲剧作品中,也仍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莎氏通过这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在封建社会衰落、资本原始积累产生这一历史过渡时期中具有主宰一切的力量的金钱的罪恶,愤怒地控诉了金钱对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腐蚀作用。同时,这个剧本也反映了莎氏的人文主义思想由高潮转入低潮、甚至是失望的过  相似文献   

5.
记述周氏屈赋“层次分析”法提出经过,指出《屈原赋解析》一书务求作品“本心本旨”利于教读屈原作品,也指出该书并非“十全十妥”。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诗歌史上占有显赫的位置,它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是研究莎士比亚生平思想的珍贵材料。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写爱情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性,写友情,抨击了社会的不公平。联系《李尔王》与《哈姆莱特》可看出它丰富的思想性。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表现技巧、艺术形式方面也有丰富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作家韩石山对《药》、《阿Q正传》、《社戏》、《故乡》等鲁迅作品入选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提出若干质疑,本文则力图据实据理地指出韩文在艺术评判、逻辑运用及文体辨析等方面的偏颇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8.
分析《简·爱》和《呼啸山庄》在题材、主题、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声音、意象创造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指出两部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区别,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对于理解该作品以及文学创造规律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对于<李尔王>中的悲剧因素及其诱因,向来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本文试从有序与无序的对比角度来呈现宫廷内外的各种矛盾,并哲理性的指出,正是有序和无序的转化才导致了李尔的逊位和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文学概论》教材,内容疏漏欠妥,作品评析不当,引征画蛇添足,逻辑错误,观念僵化,为搞好高校教材建设,特慎重指出。  相似文献   

11.
以历史时间为序,对《水浒传》不同阶段的续书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的回顾与评述,并指出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明清时期的续书《水浒后传》、《后水浒传》、《荡寇志》三部作品,或略及清末两部续书《新水浒》,而对民国时期出现的《水浒传》众多续书,大多数研究却少有论及。今后,有必要对民国时期的续书,展开个案分析,探讨原因,从而完善并发展《水浒传》续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金瓶梅》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品主要人物的分析,指出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即金钱的力量和对金钱的热衷,必然导致晚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裂变。  相似文献   

13.
古典现实主义巨著《水浒》以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反映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而显示了作者进步的世界观和作品高度的思想性。《水浒》的艺术成就也是很高的,它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塑造方面。一部《水浒》塑造了众多的面目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对于《水浒》塑造人物的方法,茅盾同志在《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指出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  相似文献   

14.
指出方方由于受五六十年代文化观念的局限,因而削弱了《行云流水》一书的审美价值。认为作家只有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以开阔、宏观的视野把握文化观念审视生活,才能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厢记》突破了《莺莺传》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严重缺陷、在宋金许多作品、特别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创作,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我国古代爱情戏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6.
《镜花缘》的结构是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作者不但从整体上构筑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因缘结构框架,而且作品的内在叙事结构又与《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的结构颇为相似,或对这些作品存在不同程度地借鉴。  相似文献   

17.
《卖油郎独占花魁》和《茶花女》描写了沦为妓女的莘瑶琴与玛格丽特的不同命运,两篇作品虽产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而且所表现的民族习惯、社会风尚各异,作家所接受的文化传统与创作个性也不尽相同,其间却有很多相通之处.我国古代白话小说有着强烈的现实精神,但也不乏浪漫色彩.相比之下,《茶花女》更具有严格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然而却不能指出妇女解放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哈金的两部作品《等待》和《自由生活》的主要华人形象,由处于中国文革时期边缘化的停滞落后形象转型为容身于美国社会的华裔移民新形象,对比分析了两种华人形象具体的异同点,揭露了哈金作品中华人形象转型背后的意义,即哈金作为作家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消解和作为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建构的变化,并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移民的文化身份是一种在异质文化中不断从冲突走向融合,并摒弃了二元对立的更为开放性的、包容性的杂糅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王炳根 《职大学报》2013,(6):30-34,50
《再寄小读者》是冰心在反右运动之后,在大跃进的声浪中创作的一部作品,但这部企图衔接《寄小读者》的作品,却没有了心灵与描写的自由,民族情绪、阶级观念、制度立场将这部作品汇入了意识形态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20.
《意象集Ⅱ》是法国伟大作曲家德彪西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在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意象集Ⅱ》中共包括三首乐曲,分别为《金鱼》、《透过树叶间的钟声》、以及《月落荒寺》。在这些乐曲当中,德彪西通过对创作意识以及手法的大胆革新,使作品体现出了独具个性的价值,彰显了德彪西对和声配合以及声部织体的驾驭能力,彰显了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能够使我们对《意象集Ⅱ》的演奏更加驾轻就熟,进而达到深化与升华《意象集Ⅱ》音乐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