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完《小珊迪》一文,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人感动?”学生有的说,小珊迪再三请求“我”和同事买火柴时让人感动;有的说,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后,还不忘叫弟弟送零钱让人感动;有的说,小珊迪临死前心里还想着弟弟小利比……学生  相似文献   

2.
“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几句话摘自人教版九义六年制小语第七册《小珊迪》一文,是小珊迪临死前对“我”所说的一段话中的最后几句,是全文的匠心所在。可惜的是该教材在  相似文献   

3.
《小珊迪》讲的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穷苦孩子小珊迪在一次卖火柴的途中,为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地死去,他在临死前,表现出的诚实、善良的品质,使“我”受到深刻教育的事。作者按两条线索行文:一条是通过小珊迪的行为揭示他诚实、善良品质...  相似文献   

4.
“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是小珊迪临死前对“我”所说的一段话中的最后一句.廖建华老师曾就此在《小学教学参考》1998年7、8期合刊上发表了题为《是“他”不是“你”》的文章.文章说既然小珊迪此时说话的对象由“我”转向了小利比,就应当把“你”改为“他”.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里用“你”不用“他”,并非如廖老师所以为的“人称混乱”.  相似文献   

5.
《小珊迪》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时,穿越马路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我”零钱,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语言质朴,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教学本文,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优秀品质,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小珊迪》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课文,文中通过对小珊迪外表的描写以及作者与小珊迪的对话,揭示了小珊迪“没有幸福美好的童年,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的品质。教学时可抓住作者与小珊迪的“对话”有层次的导读来理解、体会,并注意对难  相似文献   

7.
《小珊迪》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其训练重点是检验一下一学期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8.
《小珊迪》是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的一篇作品,讲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换零钱时不幸被马车轧伤致死的故事。课文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守信、善良的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我”对小珊迪的认识经...  相似文献   

9.
《小珊迪》是人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 ,在为“我”换零钱时 ,穿越马路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 ,临死前托付弟弟还“我”零钱 ,牵挂弟弟没人照顾 ,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语言质朴 ,但富于深刻的人文内涵。一、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1 师 :(板书课题后)《小珊迪》这篇课文 ,讲述的是一百多年前 ,发生在英国爱丁堡的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书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读过之后 ,看谁能把这个故事具体地讲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读课文后 ,抽一学生讲故事。)2 师 :刚才的同学把故事讲得…  相似文献   

10.
《小珊迪》一课,这几年来笔者已经反复教过多次了,诚实善良的小珊迪形象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小珊迪的遭遇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1.
【教学案例】《小珊迪》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小珊迪》,大致了解了小珊迪的为人。谁来说说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生答)师:课文中的"我"是当事人,一开始并不了解小珊迪的为人,文中有一段话写了他第一次与小珊迪接触后内心对小珊迪的评价,你能找出来吗?  相似文献   

12.
加强考究重视朗读培养能力──《小珊迪》一课的教学设计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李平《小珊迪》一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小珊迪卖火柴被车轧死的经过的描写,表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也表达了作者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  相似文献   

13.
《小珊迪》是浙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对小珊迪卖火柴被马车轧死的经过的描写 ,表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也表达了作者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先写卖火柴 ,再写遇车祸 ,最后写小珊迪惨死。其中 ,在“卖火柴”和“遇车祸”两部分中 ,有一个过渡段 ,写了作者对小珊迪换零钱不回的猜想 ,但又觉得他不是“那种人”,然后 ,顺畅地引出小利比的到来 ,道出了小珊迪不回的缘由。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 ,我采用从过渡段切入 ,导读全文的教法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 ,读中…  相似文献   

14.
李明 《四川教育》2006,(6):36-36
[案例]《小珊迪》 (一生在熟读课、小组合作探究后提出了“小珊迪的死”是否与法律有关的问题。) 生:“我”让小珊迪去换零钱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该负法律责任,马车车主把小珊迪双腿轧断了也该负法律责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何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有一篇课文<小珊迪>,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小珊迪》是英国作家安·斯坦雷的作品,原名《卖火柴的小男孩》。作者用了第一人称,以“我”的言行为线索,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这样不仅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文中“我”的心理活动更有力地烘托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品质的可贵。具体说来,“我”的心理活动经过了厌烦、同情、感动、赞扬几个阶段。故事开始,当“我”和同事站在旅馆门前,小珊迪过来卖火柴时,“我”和同事都显得厌烦,表现在同事极快表态“不,我们不需要”。当小珊迪再请求时,我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到底该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异域经典”呢? 对现实困惑的质疑与拷问《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凡卡》……这些历久弥新的“异域经典”,长期扎根于  相似文献   

18.
教学案例 《小珊迪》中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动人心魄,催人泪下,为让学生深切感悟,一教师这样引导: 师:学了课文,小珊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生:小珊迪是个诚实的孩子。他饥寒交迫,很需要钱,  相似文献   

19.
还有1便士呢     
人教版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一课讲了诚实善良的小珊迪为了换回零钱而被过往马车轧断双腿。文中讲了那位先生给了小珊迪1先令(等于12便士),小珊迪的弟弟送回找回的4便士时说道:“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细心的学生发现:“老师,你不是说1先令等于12便士吗?可这里只有11便士,还有1便士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疑感,也让我感动一片茫然。是啊!在备课时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小珊迪给留下了1便士。  相似文献   

20.
一、形象分析法教《小珊迪》《小珊迪》文章情节曲折,形象典型,事件和人物间关系明显,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好品质,是随着情节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顺序时,激发想象,有助于帮助学生感知小珊迪的美好心灵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学第一段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