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国富 《科教文汇》2007,(3S):167-168
现在的历史教学如同古代社会一样,主要关注政治。其实,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也应该是历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物勒工名”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手工业制度。它的出现和消失演绎着历史发展的另一个脉络,反映了古人的智慧,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本文拟对这一制度出现、发展、消亡作一简要的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2.
论官营手工业作坊对我国古代技术创新的特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营手工业作坊虽不是我国古代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其产品毕竟代表了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这一组织也为一些杰出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试验、革新乃至创新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官营手工业作坊虽不是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但并不是完全与市场隔绝,一旦其产品投放到市场,必然激起我国古代技术创新诸主体的学习、效仿、创新,而且官营手工业作坊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即使在其发展态势较好的时期,官匠也可能招致某些开明君主的遣散,这就导致官匠向民匠转化,这些民匠有雄厚的技术基础,成了我国古代技术发展和创新的主力军。在研究我国古代技术创新史时,应该肯定官营手工业作坊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中,历来宋元时代数学的成就(主要指秦九韶、李冶、朱世杰、杨辉等人的数学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数学的顶峰,对后来影响力很广的明代珠算的却评价颇低,人们不认为明代珠算是宋元时期之后中国古代数学的必然发展主流,明代珠算一般被评价为"民用"数学或者"商用"数学而不被数学研究人员所重视.那么,在宋元时期出现发展并在明代得以全面应用的中国珠算,是不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必然呢?客观的历史地位到底如何呢?  相似文献   

4.
官营手工业作坊虽不是我国古代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其产品毕竟代表了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这一组织也为一些杰出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试验、革新乃至创新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官营手工业作坊虽不是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但并不是完全与市场隔绝,一旦其产品投放到市场,必然激起我国古代技术创新诸主体的学习、效仿、创新,而且官营手工业作坊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有一个由蛊而表的过程,即使在其发展态势较好的时期,官匠也可能招致某些开明君主的遣散,这就导致官匠向民匠转化,这些民匠有雄厚的技术基础,成了我国古代技术发展和创新的主力军。在研究我国古代技术创新史时,应该肯定官营手工业作坊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时期,出现了士族门阀政治.关于这一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与贵族社会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没有确定的说法.在这一方面,日本学者提出“六朝贵族制”论说,它是在比附西欧中世纪贵族社会基础上,同时结合日本自身历史而提出的.但是这种论说还是存在一定缺陷,没有准确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没有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政治不同于西欧中世纪贵族社会,也不同于日本古代贵族社会.因此,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政治虽然具有贵族社会的一些特征,但是它已经不属于贵族社会.从宏观考察魏晋南北朝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南朝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皇权政治在这一曲折反复的变化过程中,本身也起着变化.  相似文献   

6.
金谷榕 《今日科苑》2010,(16):264-265
先秦时代的历史教育是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先秦时代历史教育发展主要特点和促使这种发展形成的原因,对于搞好今天的历史教育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本文从先秦时代历史教育的教师队伍专职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教育目的明朗化、受教对象扩大化这四方面来探讨先秦历史教育发展的特点,而对其产生发展的原因则主要从史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文献典籍的出现、历史观念的进步、知识分子为主的"士"阶层的兴起来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官僚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萌芽,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了清朝时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王权统治下权力运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官僚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萌芽,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了清朝时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王权统治下权力运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翟胜利 《百科知识》2021,(31):22-29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商周以来3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考古学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来,把尘封已久的历史揭示出来,把典籍中的文字变为有迹可寻的存在,为我们展现了真实的古代历史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0.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12,(11):54-55
正男女成婚,组成新的家庭,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古代社会,婚礼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五礼"中的"嘉礼",有一套特定的程序和仪式。在后来的历史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婚礼又形成一些习俗,并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中国编辑的历史现象,认为中国古代编辑工作有五个特点,即:①编辑产生的历史悠久;②编著合一现象居多,著名编辑多是文化巨人;③编著分工早已出现,早期众多编辑多被佚名;④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编辑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点最为重要,是古代编辑工作的重要特点,也是编辑历史现象的根本规律;⑤中国古代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多为辑录、校雠、注释。中国古代编辑的历史终于1879年。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中的"人本意识"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中的"人本意识"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研究和借鉴这一历史传统,对于我们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和"农学思想"的分析,揭示了蕴含其中的"人本意识"及对现代的启示.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农本思想"和"民本意识";"传统农学"与"人本传统";传统"人本意识"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7,(4)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在5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其中古代北方民族更是经历了多民族的变迁与融合,成就了如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那么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是怎样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将就此为中心,通过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沿袭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风水先生"无疑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古代官吏出将入相,走马上任,都要请"风水先生"占卜天时地利,确定良辰吉日.解放后,封建迷信做为一种精神毒素,被社会主义荡涤扫除,"风水先生"随之偃旗息鼓,成为历史的过去式.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汉武帝组织制定并实施了极具实用性的系统的科技政策,促进了天文历法、水利、冶炼、农业等方面的科技进步,也初步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体系建立的基础和发展的特色,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法律体系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它在各个历史发展进程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即使在现代的社会中也同样光彩夺目.中国法律历经千年的漫长发展,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近现代社会发展中逐渐完善. 由龙大轩编著的《中国法律史》(2020年8月法律出版社)一书正是以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法律制度发展演变作为全书行文脉络,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不同历史时期独特的法律制度、立法指导思想、立法特点、主要法律概况、狱讼制度和相关历史成就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并在对应章节后设置问答题,以供思考和阅读.全书的撰写是作者对以往教学和研究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对重新认识和解读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精髓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芮瑄  王娣 《科教文汇》2020,(10):169-170
在中国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铜钱是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态,作为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使用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发行的“交子”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清光绪年间开始机器制币,铸造新式的铜钱和铜元,实现了古代货币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南朝郊庙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郊庙乐即古代用于郊祀、宗庙、朝会的仪式用乐;它包含一套繁复的表演程式,有特定的乐曲、登歌、乐舞等内容.周朝初封确立的封建宫廷礼乐制度,无不为历代封建帝王所追崇.南朝各代宫廷礼乐中的郊庙乐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表现出对传统的承袭与革新,上乘两汉,下起隋唐,对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国60多年来,中国科技战略思想经历了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的演进.认真梳理这一历史进程,可以看到"自主发展"是贯穿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要义.在推进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进程中,进一步明确中国的自主发展的内涵及历史地位,对于深刻把握自主创新战略、坚定地走自主创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人物品评的方式,指在不同主体之间以统一标准做出相提并论的评价,将一些可以等量齐观的人物、事件、现象等并举的一种称谓形式.将并称、文学流变和文学史放在文学发展的长流中做通观审视,确定其意义和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推动文学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张珊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并称现象研究》一书,借助大量实例论证,对并称的流变历程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文学史、文学批评以及文化意义三方面的并称为研究对象,将整个并称的历史流变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研究中国古代并称发展历程的重要理论借鉴书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