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5 毫秒
1.
我是个不易动感情的人,可是当我读完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的时候,却久久不能自已,一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时隔一二十年,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强烈的感情仍然记忆犹新,我想,这大概就是通讯的力量吧。从读者到记者,从读通讯到写通讯,使我愈发认识了这样一条规律,即人物通讯的教育、激励作用,是通过思想上的启示和感情上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河南日报记者聂晓辉写的通讯《市委书记赶山集》,令我想起当年一篇好新闻.  相似文献   

3.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自愿到乡下一偏僻的中学教书.那时,乡村文娱活动很少,精神食粮奇缺,我就托舅舅给我找几本书看,舅舅给我找了一些《河南日报通讯》(《新闻爱好者》  相似文献   

4.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读到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眼睛总是格外明亮,心里总是高兴难言.宋汉炎、肖邦明、王清三同志撰写的人物通讯《大山提供确证》——记郧县枧沟村小学民办教师徐家明(载湖北日报1995年5月11日一版正头),就是这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记得通讯发表的当天,我一口气读完,又佩又喜.而时隔1年多,当我再次捧读这篇通讯时,不由得又兴奋地用笔在上面画了些红圈和红线.这些圈和线,像摇曳的鲜花, 像明亮的火焰,令我细细琢磨,读了再读.而诵读之间,仿佛听到了这些文字发出的美好声音,看到了这些文字构成的美好画图,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这篇通讯何以有如此魅力?它的写作成功之处在哪里?通观全篇,我认为除了提炼主题、谋篇布局、材料取舍之外,在写作技巧上,有这样几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有这样的感觉,读《深情》犹如看电影中的一组分镜头,两位农村妇女在田野里“喷药”、“养蚕”的美好画面,清晰明快地浮现在眼前。我赞赏《深情》这篇人物通讯。短短三百八十字,就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领都体现了出来,如同上了一堂新闻业务“讲座”课。  相似文献   

6.
2007年4月29日,《襄樊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通讯《姐姐,你慢些走……》。随后,多家网站先后贴出了这篇通讯的全文。通讯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读  相似文献   

7.
我从事新闻工作半辈子,自(?)文思不足,自己动手写的通讯不多;更没有写过什么好的通讯. 但是,我爱读通讯(我相信广大的读者也会有同样的爱好),每当编发一篇好的通讯,总要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看到别人编的报刊上发表了好的通讯,我也总是乐于为它宣传,扩大影响,衷心地希望它能被更多的读者读到。通讯在新闻中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比起一般的新闻来,它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状物写人,使读者能够多侧面地进行观察,从事情的表象一直追溯到它的背景,从人物的行动一直深八到他的内心。因此,它也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从五十年代过来的人,大概很少有人不记得魏巍同志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八十年代的中国人认识张海迪、朱伯儒、华山抢险的英雄集体等等,也主要是通过报刊的通讯。  相似文献   

8.
一个刊物,办得是否成功,不在堆砌着华丽词藻的“办刊宣雷”,而在于这个刊物是否和着时代的脉膊,按照读者的需求,真心实意地向人们捧献出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这种看法,在我认真地读了今年的《湘图通讯》之后,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了。我不讳言,我是比较喜欢《湘图通讯》的。  相似文献   

9.
刁斗写的小说很多,我读的却很少,这是第一本.我在这本小说中看到了刁斗作为小说家所精心掩藏的某种野心,还有他的聪明和底气.  相似文献   

10.
在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上经常刊登记者写的通讯,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像李庄写的一系列朝鲜战地通讯,纪希晨写的旅行通讯《从宝鸡到成都》,田流写的人物通讯《金星奖章获得者——任国栋》,陈勇进写的地方通讯《在白山黑水间》,引人入胜,都曾在读者中产生过轰动效应。当时胡乔木对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很感兴趣,他说“我大部分是要读的。”正因为如此,他在颐园的报纸评读会上,或是在同新闻工作者谈话的时候,经常提到通讯的问题,他说“通讯这种文体不可缺,那种概括性强,鸟瞰式的通讯,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时,一位读者郑重其事地找我询问:"以前看过麻风医院的报道,那里科是人间地狱.可是读了你写的江志国事迹通讯,麻风医院原来还有那么多享受和乐趣,麻风病也不可怕.  相似文献   

12.
我的经济条件不算太好,但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还是坚持订了一些报刊。作为读者,既然花钱订了报刊,每期报刊到来必仔细认真读上几遍。时间久了,竟发现一些报刊总爱老生常谈,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同一新闻上了一版又上二版,发完消息发通讯,发完通讯又登照片,强迫读者把“旧闻”当做新闻看。  相似文献   

13.
好久没有这么受到感动了,好久没这样一家人聚在一起认认真真看电视、读报纸了.到6月7日晚上止,关于任长霞的电视报道我已经看了八遍,<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读了三遍,网上的新闻和专题不知浏览了多少次.  相似文献   

14.
杨玉辰是我的战友,但我在部队时没有见过他的面,只是从《解放军报》和《解放军报通讯》上经常见到他的大作——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思想评沦、杂文、新闻理论和诗歌,散文、山东快书、快版书和诗歌等方面的作品。有的文章,被我作为范文来读。 1990年8月的一天,我到军报通联处索取《新闻  相似文献   

15.
我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已经十五年了,热情很高,然而也有不少忧虑和苦恼。概括地说,有四个“难”和“盼”:一、新闻业务学习难。报社业务学习资料发得少,内部通讯刊物很少收到;在农村书店里发行的新闻业务书籍简直没有,除能订阅公开发行的《新闻业务》、《新闻战线》、《新闻通讯》、《新闻记者》而外,想多读些新闻书刊,真是难得很。  相似文献   

16.
我写的一篇农村通讯《灾年》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出来之后,有些同志觉得这篇东西材料丰富,较为动人,要我谈谈采写这篇稿子的经验。过去我很少写通讯,谈经验是说不上的,现在只把采写的一些过程闲拉呱一阵吧,对别人不见得会有什么用处,谈得不好,切莫见笑。《灾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用前后对比比方式,报道了苏北人民一九六一年由于有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公社,怎样战胜了此一九二九年还要大得多的旱灾,而且获得了好收成。  相似文献   

17.
点睛     
我喜欢读报纸上的评论,尤其喜欢读配合新闻和通讯的编后、编者的话一类的“小评论”。最近两三个月以来,各地报纸上这类“小评论”日渐增多、日渐活跃起来了。有些一二百字、三四百字的“小评论”,往往词约而义丰,能针对新闻和通讯作出生动而又扼要的理论上的说明,这就增加了报纸的理论气氛和革命气氛,使报纸对读者发挥更多教育作用。试举两例,以概其余。  相似文献   

18.
前年,我在地、市、县的通讯干事和通讯员会上作过一些调查。我把当天的陕西日报拿给他们,让他们看后给自己喜爱的稿子投票。结果一张报纸他们喜欢读的新闻不过三、五条,还多是文艺版和时事版的小稿。有一天,甚至一条也没有。有的通讯干事告诉我,他看报纸是从后往前看(最后看一版),从下往上看(先看下半版的小消息)。  相似文献   

19.
好久没这么感动了,好久没这样一家人聚在一起认认真真看电视、读报纸了。到6月7日晚上止,关于任长霞的电视我已看了8遍,《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读了三遍,网上的新闻和专题不知浏览了多少次。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播出任长霞的事迹,就深深地感染了我,近来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读,每看一次,每读一次,都会受到教育,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不已。尽管看了许多,读了许多,以后的电视肯定我还会看,而且还会找来更多的报纸仔仔细细地研读。  相似文献   

20.
色诺芬的《远征记》中译本已经出版20多年,而且不断重印,但我国读书界仍然很少提到这部名著。也许,这本书真要读起来的话,会觉得平淡寡味。我就多次试着读过,的确不大容易有耐心读下去,直到前不久我读到施特劳斯(Leo Strauss)的一篇长文《色诺芬的(远征记)》。通过这篇文章,我终于找到了读色诺芬《远征记》的感觉,或者说,读平淡无奇的经典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