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会",即会议采访,是每个记者都要执行的例行任务.很多记者乐此不疲,原因是会议一般都有材料,甚至有统发新闻稿,记者不须动多大脑子,不愁完不成任务,而且有吃有喝可能还发纪念品,何乐而不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对"跟会"不胜其烦,认为那是奉命行事、命题作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写,忙乎半天,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记者参加一次会议,或者跟领导调研、或者参加某项检查回来,就写了事件本身,而且是千篇一律的标题,干巴巴的文字,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有限,大量有血有肉的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东西被舍弃了.  相似文献   

2.
丁安 《中国记者》2018,(1):103-105
什么样的新闻漫画能获中国新闻奖?本文以三年来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漫画代表作品为例,对构思、夸张、幽默、构图、绘制、标题等新闻漫画艺术性的构成元素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的获奖"秘笈"。  相似文献   

3.
当今,报刊林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作为科技报,如何抢发独家科技新闻?尽快提高记者的科技新闻敏感性尤为重要。科技新闻是新闻中的晚字辈,入门不难,熟练也不易。你虽然写成了新闻,但没有科技内容,不是科技新闻无法发表在科技报上。因此说,写科技新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记者不喜欢写科技新闻,所以写不出多少科技新闻,有的记者想写科技新闻,又因为把握不住科技新闻的本源,新闻敏感性不强,抓不住科技新闻线索,也写不出科技新闻来,即  相似文献   

4.
《当代传播》2003,(3):27-27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要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但丝毫不放松对写作水平包括文风的要求,入选作品特别是获一、二等奖的作品,不说洛阳纸贵、街巷传诵,至少应叫人啧啧赞叹。从参评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看,落选作品甚至个别人选三等奖的作品存在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有的作品写得不够规范。一篇消息作品,最起码要做到“5个W”齐全,但是有的篇目恰恰在这个最基  相似文献   

5.
李凡 《青年记者》2012,(15):82-83
我国每年都有很多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但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寥寥无几.这些获奖作品究竟比别的新闻专题好在何处?它们的共同点在哪里?又有哪些特色?本文希望通过对历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的分析,为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准新闻人"在求学、实习、就业及今后的职业成长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困惑,本刊以"准新闻人"的口吻设计了九个问题,求教于本刊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一问:为何学了多年新闻专业,毕业后却不适合媒体的要求,甚至连消息都不会写?媒体要求我们毕业了就能拿来用,合理吗?  相似文献   

7.
威海劳动部门计划组织一个2000人的失业职工培训班,但实际到场的只有200人左右。有的记认为劳动部门搞了个失败的活动,没法写稿子,但有的记转换视角,却写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实际上记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事情并没有像采访之初预想的那样去进行,最终的结果甚至和预期的相反。这时许多记都会自然地想到:这个新闻没法写了。有的记就此放弃;但有的记却从别人的“没法写”处写起,写出了与众不同的好新闻。功夫就差在会不会“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8.
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共同参加某一个会议或某一个大型活动,所报道出来的新闻往往千差万别。有的记者写出的新闻新鲜、生动、有深度,有的写的新闻则十分肤浅,还有的记者干脆没有写出新闻来……其实,其中并非没有新闻,关键在新闻敏感上的差异。什么是新闻敏感?我认为,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9.
左志新 《传媒》2019,(3):36-36
2月12日,中国记协发布了《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和《关于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报送工作的通知》,启动今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在《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2019年度)》中提到,开展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旨在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作用,推动新闻媒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努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四向四做”,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今年《新闻爱好者》杂志第一期刊载了介绍付海厚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的有关文稿,读后令人感到关爱基层新闻工作者就应如此把工作做得仔细实在。用付海厚获奖的事例,鼓励广大业余写稿者解放思想写精品稿。付海厚是  相似文献   

11.
阮观荣 《青年记者》2008,(10):47-49
现场短新闻奖拉开了中国记协新闻评奖的序幕,随后,就该是全国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登台亮相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会议新闻中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包括宏观思维、换位思维、反向思维、动态思维、发散思维,寻求做好会议新闻报道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07,(6):114-116
用事实说话,这是中外新闻界公认的报道基本原则之一,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新闻靠事实影响受众,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工作者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要善于用事实说话.对此,中国记协原主席吴冷西曾指出:现在我们有的记者不会写新闻,特别是不会用事实写新闻.他以徐州酒厂女工吴继玲,在粉碎葡萄时一只手被机器轧断后,在各方大力协作下送到上海抢救的报道为例说,这件事本身就已十分感人,足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但记者偏偏加上一笔:"真是社会主义好啊!"似乎不这样写,别人就不晓得.  相似文献   

14.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被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作品深深吸引了,阅读中它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欲罢不能.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  相似文献   

15.
生活服务类报纸还要不要做新闻,做什么样的新闻?信报曾经为此徘徊过,最终落脚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处理新闻."没有新闻就没有冲击力,就不能抓住读者",信报对新闻做了另类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有些刚迈进新闻单位的同志。不知内参怎么写,甚至有些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也未写过篇内参。究其原因,一是有的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内参列入记者编辑工作任务;二是有些人不愿写或不会写内参。下面结合工作体会谈谈内参采写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出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竞争当中,历来就有所谓"抓准问题写新闻"之说.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抓住重大问题进行报道,是产生影响社会、震撼人心的好新闻之源.因此,在新闻精品生产的过程中,问题性新闻的写作,自然就受到了新闻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关于这一点,在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相似文献   

19.
牟国志 《当代传播》2007,(3):118-11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媒体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的开通了民生热线,有的定期推出"民生在线"等专题、专栏,还有的辟出专版来做民生新闻.但是在关注民生问题的同时,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深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肖珺 《网络传播》2007,(9):46-47
2007年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延续了首届网络新闻评选的基本标准。此次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网络新闻评论及专栏(论坛)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期展现我国网络新闻作品发展的基本状况。2007年5月下旬,我国各级新闻工怍者协会及中央新闻单位共计报送16件网络新闻评论、20件网络新闻专栏(论坛)作品参加了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的复评,经过复评阶段的评选,6件网络新闻评论和4件网络新闻专栏(论坛)作品进入了中国新闻奖最后的定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