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和一体化的逐步深入,突发事件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席卷着整个世界:从“9.11”特大恐怖袭击事件到俄罗斯人质事件,从东南亚非典到印度洋海啸,从“苏丹红”食品危机到“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如何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报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潜藏着危险性。如果政府处理不当或媒介引导失当,将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本文主要从媒体角度出发,分析突发事件是如何演变成危机事件,浅议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舆情危机事件的处理,关乎社会稳定,一直以来都被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社会舆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各类媒体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合作对象,在危机舆论走向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公共危机舆情管理进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期,这种挑战在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鲜明地呈现出来。本文以此事故为引,通过分析当前媒体面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走向暴露出的问题,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走向。  相似文献   

4.
刘峥 《新闻世界》2012,(8):266-267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由于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影响力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重大,更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执政,因而此类新闻的报道更需要媒体承担好责任。本文以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大型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为例,分析我国媒体对于该类事件的报道现状,并围绕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应怎样承担好责任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政府、媒体、公众作为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本文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个案,运用传播学中的"风筝型"互向模式对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在这一危机事件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危及公众生存与生活以及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大紧急事件和灾难事件.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频发重大公共危机.从南方雪灾、西藏拉萨打砸抢事件到汶川大地震等,这些事件无不直接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危机应急和处理能力.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社会的主要舆论机构,传统媒体当仁不让地成为危机传播的主力军,肩负起了危机中沟通各方和协调组织的重要使命.但以手机、博客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在这些危机事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7.
沈捷 《编辑之友》2011,(11):61-63
新闻发言人作为某组织的代言人,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发挥着沟通组织、媒体、广大公众的功效。由新闻发言人担当主角的新闻发布会是事件危机公关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从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角度入手,探讨当前风险社会环境下,新闻发言人如何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事件。  相似文献   

8.
冯晶  赵华 《新闻世界》2010,(7):167-168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媒体作为社会的口望哨,如何积极发挥作用,承担沟通社会的功能,对危机事件的解决至关重要。本文以芬克的危机阶段论为基础,探讨危机事件中的媒体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9.
孙榕 《新闻世界》2013,(3):152-153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近些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危机新闻发布制度逐步完善。但是从以渤海湾漏油事件、“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代表的一些突发的公共事件中也暴露出我国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在应对危机、发布新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全媒体时代,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急需学会如何与媒体沟通,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更是需要提升应对技巧。  相似文献   

10.
空事件也叫突发性危机,主要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突然引发的事件,包括恶性事故、人为灾难、自然灾害,涉外事件以及其他敏感事件,具有不可知,危害公众利益、易引发媒体关注等特点.突发事件往往携带规模信息和形象杀伤力,最易触动人们的感应神经,能否及时恰当地报道突发事件的信息,对于社会稳定、政府决策快速有效发挥、及时调动民众参与救灾至关重要.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就传媒在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功能及其如何发挥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日益增多,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对主流媒体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有力引导社会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而增强应急能力、提升引导水平正是其中的关键。笔者认为,应急能力是媒体快速、持续和深入开展报道的基础,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作为系统结构,应急能力不是某种单一能力,而是由快速反应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应变创新能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那些在较大范围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社会恐慌和社会运作机制混乱的事件,它对经济、社会、个人的心理冲击不可低估.而媒体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当中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审视今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系列校园伤害案时,却不得不反思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的背后,是否无意识地引导了事件向非良性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对新形势下媒体的责任观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孙宇科 《出版广角》2015,(15):88-89
随着微媒体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其作为信息传播的公共平台,公信力问题开始凸显.在突发事件中,微媒体对事件的走向可能会产生巨大作用.本文时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提升微媒体公信力进行探讨,以期助力全媒体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王海龙  田野 《青年记者》2010,(16):48-49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政府、媒体、公众作为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本文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个案,运用传播学中的“风筝型”互向模式对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在这一危机事件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当下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时期,社会矛盾凸显,多发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政府管理部门是处理公共突发危机事件的重要力量,把握好其在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特别是政务微博运用中的身份状态有利于事件的解决和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局内人和局外人是突发危机事件中的两种身份状态,2017年的"11.26宁波爆炸案"是近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中成功运用政务微博的案例。对比2018年"11.4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故",前者由于处理得当而未引起谣言传播。可以发现,"局内人"是政府管理部门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的最佳身份,且政府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身份可能发生从"局内人"沦为"局外人"的过程。这取决于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是否能在最快时间内积极、主动、公开透明地处理突发事件,否则将会在媒体、民众,尤其是微博时代网民的声音中失去天然的"局内人"身份。  相似文献   

16.
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媒体的舆论引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例,在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学特点尤其信息传播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有效应对该类事件的角度,讨论了媒体舆论引导的主要职责,并对媒体在事件中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社会问题与自然灾害频发,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媒体如何报道危机事件,如何定位,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德国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1986年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个概念.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呈递增趋势.作为"社会雷达"的媒体,对于风险传播有了更深远的责任和意义.他们所担任的角色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危机事件发生前的预警者、危机发生后的指导者.媒体在应对危机事件时准确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屡屡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给民众的情绪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我国的情况也如此。为把这种影响缩减到最小程度,国务院于今年初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其中强调了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要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作为举足轻重的信息、舆论平台,在危机发生时,新闻媒体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如何发挥信息沟通和舆论指导的重要作用,以帮助政府缓解以至化解危机?这是值得媒体从业者认真探讨的课题。为此,本刊在《决策参考》专栏里,将连续两期发表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事业正处于历史转型期,公共突发事件日益增多,进入多发高危期。而公共突发事件与一般的新闻事件相比,影响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在微博等新媒体推波助澜下,也使得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如何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如何增强应急报道能力,如何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简而言之,如何加强媒体在  相似文献   

20.
在公共危机频发的社会背景中,高校管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些年经由媒体报道出来的一系列高校突发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向高校管理者敲响警钟。毫无疑问,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介环境下,如何正确应对媒体、疏通各种信息渠道、妥善处理高校突发事件已成高校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