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鹃 《当代传播》2012,(5):89-91
在近年发生的大型公共危机事件中,由于手机短信传播谣言而导致负面效应扩大的现象一直存在。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形态,兼具大众传播的广度和人际传播的深度,成为危机传播管理必须直面的媒介力量。本文以2011年日本福岛核辐射引起的"抢盐潮"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谣机制,并据此提出谣言控制管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级大地震,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核辐射等危机层层推进,也在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引起了恐慌。一条"吃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传忽然传遍大江南北,并引起了大面积抢购市场碘盐的行为,在17日、18日两天达到高峰。在各类媒体的大力辟谣、多方引导下,这场"抢盐风波"在短短两三天内便趋于平静。  相似文献   

3.
吕熙  汤洁  余琳  于长谋 《编辑学报》2011,23(4):298-299
透过日本核辐射危机引发的“抢盐”闹剧看科学传播的问题。认为科技期刊可在突发事件的本质释义、举办专题、新闻媒体和民众的意识建设上寻找突破口,借此契机使科学知识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3月中旬,因日本大地震核泄漏事故引发的抢盐风潮(被媒体称为"谣盐"),从引发抢购到渐渐平息,仅一两天时间,可谓来去匆匆.国内的一些传播学者认为,正是因为媒体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让"谣盐"几乎在一夜之间粉碎.粉碎"谣盐"凸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同时也考验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申辰 《青年记者》2013,(2):25-26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引发核泄漏危机,随后几天内,"抢盐风波"在我国爆发,又在大众媒体的权威信息发布、食盐恢复正常供应之后迅速平息。而此种近乎疯狂的抢购行为,源自环境危机事件带给人们的恐惧心理。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访谈对象共10人,均参与了抢盐)对该事件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分析。"抢盐风波"背后民众的恐慌环境危机是大范围的,对公众生活乃至生存有极大影响的危机事件。在环境危机面前,人类的应对措施显得相当无力,因此环境危机事件带来的恐慌,范围更广、程度更强、流传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16日,由于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中国海水导致以后所产食盐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盐可防核辐射,从而导致了席卷全国的“3·16”抢盐事件.本文在对“3·16”抢盐事件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此次谣言的成因,进而提出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媒体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个方面实现了从突围到跨越:短视频和直播电商成为提升新媒体传播力的新标配、政策导引+舆论引导实现了新媒体引导力的双向提升、全媒体传播格局助力主流媒体影响力提升、技术赋能下国家数字化治理质效倒逼新媒体公信力提升.然而,面对"四力"突围中媒介技术、短视频、媒体融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网络空间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应着力于构建情感与信息传播的共同体、丰富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实现优质内容与用户的深度连接、媒体融合注重存量和质化改革、加快建构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内容风控和预警机制、推动网络治理向数字网络治理转型,为"十四五"时期新媒体"四力"的跨越提供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抢盐”风潮下的媒体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阶段的传播策略关键词1.初期:先声夺人.处在危机爆发初期的公众容易患上信息"饥渴症"和"盲从症",这个阶段媒体要尽可能及时、准确地告诉公众"到底发生了什么""应当如何去做".2011年3月16日,谣传日本地震后的核泄漏会污染海水进而影响食盐生产和供应,另一个传言是吃了含碘盐可抗核辐射.受此影响,16日下午起,一股"抢盐"风潮在浙江绍兴出现,继而快速蔓延到浙江各地.接到观众报料后,浙江省内收视最高的新闻栏目"小强热线"立即派出记者前往绍兴采访,16号当晚就播出"绍兴食盐卖断货,盲目抢购没必要"和"我省食盐库存充足,市民完全没有必要抢购囤积"两篇报道,第一时间给这股"抢盐"风潮狠狠地泼了盆冷水.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兴起,媒体生态发生深刻变革,舆论格局也迎来了重大变化.在融媒时代,如何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温州晚报》以创新社会活动为抓手,通过整合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资源,以全媒体手段,把报道做成活动,以活动延展新闻,实现了从"信息发布"到"资源发动"的转变,努力把"平面报"办成"平台报".  相似文献   

10.
林宇 《传媒》2017,(14)
在百舸争流、众声喧哗的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如何保持发展定力,搭建新型传播平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如何通过生产特色内容和发挥运营特长,不断优化产品的用户体验?这些都是地方党报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功能成为传统报媒的短板,其制作出版周期,注定了其在抢信息、抢时效方面无法与网络、电视、电台、手机报等媒体比拼.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报纸是否就无法"突围"了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新闻舆论引导的角度,论述疫情舆论引导"时""度""效"的把握及其基本遵循,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疫情舆论引导力提升的实现途径。文中指出,新闻舆论引导在应对舆情事件引起的公共危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有利于妥善处理危机事件,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再现的同类危机、防范同类危机的再现;疫情舆论引导是对舆情进行宏观调控,推动正确、正面、积极、健康的舆论形成;新闻媒体疫情舆论引导力的提升,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更好地化解舆情危机;在媒体多元化发展新时期,主流媒体对于疫情舆论引导的作用更加凸显,它发挥着主力军、主阵地的作用,舆论引导实践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集中表现在审时度势、积极跟进、回应关切,较好地把握了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同时,强化"融合传播"功能,创新传播手段和报道方法,实现融合引导。  相似文献   

13.
"中央厨房"是推进媒体融合的"标配",是融媒体中心,是最终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媒体融合发展的指挥平台,更是助力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对主流媒体增强国际舆论引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媒介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国际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场域,正深刻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方式,也给国际舆论引导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我国主流媒体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舆论引导实践,提出在新的传播场域下主流...  相似文献   

15.
余福 《新闻前哨》2022,(8):31-32
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宣传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有效方式.在"三明实践"主题报道活动中,通过议题设置、精准定位、协同作战、创新形式、转变视角等报道策略,产生了具有引导力、品牌度、联动性、裂变式、亲和力的系列报道效果.通过"三明实践"系列报道探求融媒体...  相似文献   

16.
黄娴  陈超 《当代传播》2021,(5):87-89
当媒体融合走入深水区,一个正在形成的共识是:主流媒体理想的"变现"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宣传中心工作不走偏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本文通过检视主流媒体"新闻编辑室"的内容生产,认为由融合进而变现要着眼于传播对象从受众向消费者的转变,瞄准当下融合传播流程、体制机制和传播生态等领域的难点与堵点,以创新性的变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黄暐 《新闻爱好者》2011,(21):18-19
社会危机爆发时滋生的谣言、流言往往导致群体恐慌、抢购或斗殴等集合行为。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波及我国国内民众情绪,由主流媒体传播"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的报道引发国内抢购碘盐风潮。此事件的产生与手机媒体的高效传播、主流媒体的权威效应、国民心理素质以及抢购人群等密切相关。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框架,笔者对手机谣言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指出谣言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规避谣言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重大主题报道是各家媒体呈现自身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产品",重大主题报道如何才能成为爆款,其核心要义就是报道自身要有强大的价值力,而"高端、高论、高频""三高"组合无疑是锻造重大主题报道价值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科技金融时报的实践证明,"三高"有效提升了重大主题报道的含金量,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周志懿 《传媒》2006,(8):49-51
纵观学界对"传播力"的研究,除了广告界与电视界对传播力一词有所关注,"传播力"似乎还是一个没有被赋予完整意义的新词.然而,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传播力"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到底什么是传播力?它在媒体竞争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本期的"传播力专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高效、迅捷,“食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的谣言衍变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公共危机——“谣盐”事件。本文通过对这次事件的分析,探讨手机短信在此次“谣盐”事件传播中的新特点和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