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画家都赞同“胸有成竹”的比喻说法。西洋画家要是听见这个说法,料想也会赞同。整幅纸或布是个小天地,要在这上边画上几竿或几丛竹子,必得先在胸中有个准确的数,远近疏密,枝叶位置,考虑得越周妥越好。画竹子当然要像竹子,可是你为什么不画别的东西而画竹子呢?必然是你从这几竿或几丛竹子中见到了难以言传而可以笔达的精妙的东西。该怎么下笔才能够真正表现那自得的精妙的东西,考虑得着实妥贴,有根有据,也就可以称为“胸有成竹”。不知其然未必竟能然,因为知其然是心思活动的产物,竟能然是手腕运动的结果,不经过勤奋不懈的锻炼,后者往往会跟不上前者,以致引起笔不能达意的遗憾。所以画家  相似文献   

2.
怎样写景物     
同学们每次遇到写景的作文,总有一种写不下去的感觉。在此,我想跟大家谈一谈怎样写景物。写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一点同学们都清楚。要把景物写好,关键的是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同学们都读过宋代画家文与可画竹子的故事吧。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曾经在骄阳下观察,在月夜里观察,在狂风中观察,在大雨中观察。最后做到了“胸有成竹”,他画起竹子来才那么得心应手。我想写景跟文与可画竹子差不多。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竹子的风采,光知道画竹子的顺序,那有什么用呢?所以,要写景,观察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3.
宋朝时,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最为有名。一天,他的好朋友晁补之前来拜访,看到他正挥毫泼墨,转眼间几株栩栩如生的竹子便跃然纸上,晁补之不禁拍案叫绝,吟诗称赞:“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便是“胸有成竹”这句成语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教学机智"?这个概念很难准确地界定。不过,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图》里有一段题词非常精警,值得我们思考:"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耳;板桥之无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莫道如是。"我们不妨"移花接木",教师的教案与"胸有成竹"差可比拟,"胸无成竹"则是对教学机智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本次习作与本组课文有关联,要求运用学到的一些说明方法介绍一种物品,属于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练习。要完成这次习作,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选定物品,了解物品物品可写的内容太多,哪件是你要介绍的呢?那就需要从蔬菜、水果、文具、电器等物品中进行挑选,要从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了解的几方面去考虑。有个成语叫“胸有成竹”,是说画竹时心中已有竹子的形象。同样,我们介绍一种物品前,要对这种物品非常了解才行。首先,观察要仔细。仔细就是要求观察得深入彻底,抓住物品的特点或本质,对选定的物品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观察不但要用眼看,…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画里有一段题辞:“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玩味之余,让人颇有感想。  相似文献   

7.
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不歇。”可见,要写好日记,首先要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才能积累写日记的素材。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四十年如一日地观察竹子,因此“胸有成竹”,画  相似文献   

8.
上次象博士指导小熊修改第一段话时,是这样讲的“:要想把文章的语言修改得美一些,要记住三个‘尽量’:能新鲜尽量新鲜,能生动尽量生动,能简洁尽量简洁。你记住这三个‘尽量’,在修改的时候就能找到下手处。面对一句话,你觉得它不新鲜,就想想是不是可能换一种说法,让它变得新鲜一些;你觉得它不生动,就想想它为什么不生动,如何改一下能让它变得生动起来;你觉得它不简洁,就看一看是不是有多余的东西,是不是在说法上有些啰唆,然后再看该删去什么,或该换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就避免了啰唆??小熊回到家,又把象博士帮他修改第一段时说的那些话琢磨了一…  相似文献   

9.
《板桥题画三则》中,郑板桥说:文与可画竹是"胸有成竹",而自己画竹是"胸无成竹"。所谓胸有成竹指的是动手作画之前,对所要表现的对象从形状到结构要有清楚的认识,对构图、用笔、用墨的方法要有深入的考虑;画还没动笔,心中已然看到了画完之后的效果。这样通盘考虑之后,再开始作画,干脆果断,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10.
正胸有成竹宋代苏东坡看到文与可所画的竹子,十分赞扬,他分析其竹画得好的原因是"故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句话和"意存笔先"一样,既可以指导绘画,也可以指导人们的其它行动。中国画所凭借的材料是毛笔和宣纸,假定没有成竹在胸,用笔稍存迟疑停滞,就会造成笔致气韵不畅,水墨溢出;如立意未周,又会使意境不显豁,便会影响观画者领会作画者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1.
晏红 《家庭教育》2011,(12):7-9
“我们买不起”,这可能是你常用来拒绝给孩子购买的说法,但这是不诚实的。因为,孩子常看到你不假思索地买你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你说,因为东西太贵或超出了家里预算,能使孩子更理解合理花钱。可见,生活细节影响孩子对钱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许卓娅 《山东教育》2004,(12):24-25
问:请问是否可以教幼儿画简笔画?答:许多画家和心理学家不太赞同教儿童简笔画。问:我们不是都讲:应该满足儿童的需要吗?答:这与你刚才的问题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你举个例子说说看?问: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外出写生一个广场雕塑,孩子都抱怨画不像,并表现得很沮丧。后来我自己用简笔画的方式给他们画了一个样子,最后所有孩子都画出来了,并且都为自己能画出来而感到特别高兴。这样的结果不是说明了:他们需要这样的帮助吗?答:你的问题是个好问题!这说明你会不轻易屈从于“权威”的看法,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下面我们尝试用一种更复杂的眼光来看看…  相似文献   

13.
做 了 班 主 任 , 就 像 踏 进 一 块 花 草 丛 生 的 园 地 , 有 梦 幻 , 更 要 有 护 理 的 爱 心 。   怎 样 使 这 块 园 地 春 意 盎 然 , 充 满 朝 气 ?怎 样 能 将 这 些 孩 子 领 进 知 识 的 殿 堂 , 学 会 做 人 ?那 么 , 请 接 纳 我 的 一 些 体 验 吧 , 它 或 许 能 助 你 一 臂 之 力 呢 。   无 论 是 什 么 样 的 学 生 , 你 给 他 的 应 是 忠 告 、 建 议 , 而 不 是 冷 冰 冰 的 命 令 。 因 为 一 旦 有 了 命 令 , 师 生 情 就 开 始 死 亡 。 因 此 , 尽 管 他 们 已 经 是 你 的 学 生 , 你 也 不 …  相似文献   

14.
奶奶的镜箱     
现在的年轻人对“镜箱”这个词的概念很模糊,尤其是中学生,简直不知道镜箱是怎样的东西。其实镜箱就是带有镜子的一个小箱子,以前做新娘时才有镜箱。我奶奶就有一个长约20厘米、宽12厘米左右、高约10厘米的镜箱。镜箱制作非常精致,盒面上镂刻着几竿亭亭玉立的竹子,挺直的枝干,疏密有致的竹叶。竹子下边还有一簇菊花,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竹子上方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右上角题着“花好月圆”四个字。盒面中间有两个铜环,可以把镜箱提在手中。镜箱的一边有一个小巧的铜扣,盖上盖,扣住后,可以挂上那把古色古香的小铜锁。打开镜箱,竖起箱盖,里…  相似文献   

15.
阿宝的新家搬好了,妈妈让他买一盆竹子和一盆仙人掌来装饰新家。阿宝听命来到花卉市场,挑了两盆就搬回家,放在了阳台。夜里,整个小区安静极了,所有的人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这时,竹子和仙人掌开始对话了。竹子说:哎,终于可以说话了。喂,你是个什么东西,怎么能和我待在一起?这都怪人类有眼无珠,竟然把你与我归为一类!仙人掌小心翼翼地说:  相似文献   

16.
当你有"作文"这门功课,却不知道要写什么的时候,怎么办呢? 教你一个快速又可以写得多彩多姿(zi)的方法:这个方法我暂时叫它"XX的联想":方法是:请你先画个圆形。 想一想:这个圆形让你想到什么东西? 再想想:这个东西,让你想起-件(两件以上也可以)什么事? 然后按顺序(xu)写出来,但是写这件事时,要顺便把"感想 写出来。 先看看下面的范(fan)文: 形状的联想  相似文献   

17.
红与黑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画家,一天,他在一所寺院里看见一位老和尚在作画。画家走过去一看,原来这和尚在一张白纸上用红色的墨水画一棵竹子。画家问:“大师,您为什么用红色的墨水画,这样画出来的竹子不就成红的了吗?”和尚听了笑着问:“那么请问,你认为画竹子该用什么颜色呢?”画家说  相似文献   

18.
聪聪和辉辉一起去王叔叔家玩。王叔叔正在家中设计图纸,聪聪看了,好奇地问:叔叔,你在画什么?王叔叔神秘地一笑,说:如果你们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告诉你们。没问题,你问吧。辉辉胸有成竹地说。王叔叔先画出一张图(如图1),然后问道:你们知道①、②、③这3部分各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吗?  相似文献   

19.
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东坡《惠崇春江晓景》这是惠崇的画作《春江晓景》之外的另一处妙境。东坡,你从画中读出了春天的生机,读出了春天的妙趣,读出了画家的喜气,也融入了自己的欣喜,融入了自己的智慧。春风,想要再一次吹绿江南岸。只是这绿尚在酝酿,尚在孕育之中。几丛苍劲的竹子,经几番疏雨的滋润,冒出了嫩绿  相似文献   

20.
    
一位画家画了许多精美的画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画出一幅“真实”的画。他沿着一条尘土飞扬的路寻找着,遇到一位年老的牧师问他要去哪里。“我不知道,”画家说,“我想画出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说不定你能够指点我。”“多简单啊,”牧师说,“在任何一座教堂里或任何一条教义中都能找到——‘信仰’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