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他在文艺理论作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见解。他的文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胸无成竹宋人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出胸有成竹的写作原则:“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宋人晁补之诗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但郑板桥却提出“胸无成竹”的主张。他  相似文献   

2.
怎样写景物     
同学们每次遇到写景的作文,总有一种写不下去的感觉。在此,我想跟大家谈一谈怎样写景物。写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一点同学们都清楚。要把景物写好,关键的是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同学们都读过宋代画家文与可画竹子的故事吧。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曾经在骄阳下观察,在月夜里观察,在狂风中观察,在大雨中观察。最后做到了“胸有成竹”,他画起竹子来才那么得心应手。我想写景跟文与可画竹子差不多。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竹子的风采,光知道画竹子的顺序,那有什么用呢?所以,要写景,观察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3.
红与黑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画家,一天,他在一所寺院里看见一位老和尚在作画。画家走过去一看,原来这和尚在一张白纸上用红色的墨水画一棵竹子。画家问:“大师,您为什么用红色的墨水画,这样画出来的竹子不就成红的了吗?”和尚听了笑着问:“那么请问,你认为画竹子该用什么颜色呢?”画家说  相似文献   

4.
成语十二问     
《广西教育》2006,(7C):52-52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相似文献   

5.
胸有成竹     
古代有个画家叫文同。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啊,文同非常喜欢竹子,所以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他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看上去都像真的一样。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There was once an artist whose namewas Wen Tong.He was famous for his bam-boo drawings.A lot of people asked him forone of his bamboo drawings.People wanted to know wh...  相似文献   

6.
郑燮,号板桥,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人物,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一生都在细致地观察竹子,自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他有很多描写竹子的名句,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题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板桥画竹的甘苦,也道出了他画竹成功的经验。诗中的“生”,是新的意思。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竹子,把不断在笔下生出新意看作是真正的成熟。无怪乎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神韵各异了。郑板桥这种“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经验,也适用于教学。我们有些同志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有的甚至比郑板桥画竹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8.
一认识竹子那年我读高三,竹子并不是他的真名,可我一直都是这么叫他的。那是个星期天,刚下过一场雪,我兴致很好地去公园看雪景,我在一丛竹子下看到了这个大男孩,他正全神贯注地画着什么。我好奇地走过去,见他正在画雪竹。  相似文献   

9.
弟弟今年5岁了,走起路来笨笨的,像只小企鹅,语言和想象力却异乎寻常的发达,常常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开心果”。一次,我发现他把“鸟”字头上的一撇写成一点了,让他改正。他却睁大了眼睛说:“小鸟的头就是这样的。那是小鸟的嘴巴。”我仔细一看,那一点自上而下微微倾斜,还真像是小鸟的嘴巴。我指着“鸟”字的右边揶揄他说:“你咋不把那一点放在这边?”他小脸一仰,说:“放这边也对,小鸟的头扭过来了。”一天,弟弟拿回一幅画来,上面画着一些不规则的三角形,我问他画的是什么,他骄傲地说:“竹子。”我让他看书上的竹子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6,(3)
[话题引申]传说宋代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冒着似火的骄阳,全神贯注地看着一片竹子,脸晒得通红,衣服被汗水湿透,但他好像是毫无知觉一样。不知何时乌云盖住了山头,随后狂风大作,文与可撩起袍襟,迎着咆哮的狂风,攀登到山顶,继续观察狂风吹乱的竹林。突然一声雷鸣顷刻大雨如注,竹叶子上晶莹的水珠又吸引了他。他不顾雨急路滑,向竹林跑去,心神完全溶入了竹的海洋。由于文与可彻底地了解了竹子,因而才能画出最出众、最富有特点的竹子。天下的景或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有的流水潺潺,有的水…  相似文献   

11.
《少年读者》2008,(10):24-25
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为了画好竹子,文同在自己家里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经常去竹林研究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竹叶的形态、颜色。  相似文献   

12.
胸有成竹     
<正>古代有个画家叫文同。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啊,文同很喜欢竹子,以至于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都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情  相似文献   

13.
小朋友,我们知道,“木”是象形字,画一棵树——“?”(如果画两棵就成了“林”,意思就变了);“竹”也是象形字,但是却画了两根竹子——“(个?)”——来表示,这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国画家都赞同“胸有成竹”的比喻说法。西洋画家要是听见这个说法,料想也会赞同。整幅纸或布是个小天地,要在这上边画上几竿或几丛竹子,必得先在胸中有个准确的数,远近疏密,枝叶位置,考虑得越周妥越好。画竹子当然要像竹子,可是你为什么不画别的东西而画竹子呢?必然是你从这几竿或几丛竹子中见到了难以言传而可以笔达的精妙的东西。该怎么下笔才能够真正表现那自得的精妙的东西,考虑得着实妥贴,有根有据,也就可以称为“胸有成竹”。不知其然未必竟能然,因为知其然是心思活动的产物,竟能然是手腕运  相似文献   

15.
!!!!!!!!!!诗文诵读心灵氧吧口语交际课标阅读【注释】①题画竹:在自己画的一幅画竹图上所题的诗。②这句是说,自己画竹“减枝减叶”,以少胜多,不仅突出竹子瘦劲孤高的神韵,而且寄托了画家的情怀。③这是总结性的诗句。由“熟”到“生”,由“极工”到“写意”,这就是郑燮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2006,(Z1)
我国清代有位著名的书画家——郑板桥。在他的一幅名叫《竹石》的画中,几株竹子顽强地从岩石缝里生长出来,清脆挺拔, 傲然耸立。作者在图边题诗赞美这些竹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因为竹子将根牢牢地扎于岩石中,坚定而强劲,狂风无论如何也吹不倒它,于是,人们常用“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句话来比喻认定一个目标便坚持不懈,努力进取。  相似文献   

17.
七彩童年     
一年一度的森林画展又要举行了,小动物们欢欢喜喜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动物大会。狮子大王大声地宣布“:这一次,我们画……“”画桃子,画香蕉。”小猴子迫不及待地说。“呵呵,我看还是画竹子好。”小熊猫也不紧不慢地提议。大家都纷纷议论起来。“安静,安静。”狮子大王提高了嗓门“,这一次我们画童年,一个星期以后,请大家带着作品来参赛吧!”话音刚落,小猴子又跳了起来“:画童年好,画童年好,大家都有童年。”一个星期里,森林里出奇地安静。小动物们都在家里画童年,连平时最顽皮的小猴子也在静静地思考:我该画点儿什么呢?他闭上眼睛,看到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画家都赞同“胸有成竹”的比喻说法。西洋画家要是听见这个说法,料想也会赞同。整幅纸或布是个小天地,要在这上边画上几竿或几丛竹子,必得先在胸中有个准确的数,远近疏密,枝叶位置,考虑得越周妥越好。画竹子当然要像竹子,可是你为什么不画别的东西而画竹子呢?必然是你从这几竿或几丛竹子中见到了难以言传而可以笔达的精妙的东西。该怎么下笔才能够真正表现那自得的精妙的东西,考虑得着实妥贴,有根有据,也就可以称为“胸有成竹”。不知其然未必竟能然,因为知其然是心思活动的产物,竟能然是手腕运动的结果,不经过勤奋不懈的锻炼,后者往往会跟不上前者,以致引起笔不能达意的遗憾。所以画家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他住在重庆,他住的地方旁边是竹林。有一天,他屋里地上冒出了一棵竹笋,他没有时间去搭理。竹笋渐渐变成了竹子,竹子渐渐长大了,他还是没有时间去搭理,任凭竹子长。后来,竹子一直长到天花板上去了。他想起晋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典故,于是给这茅屋起了斋名,叫“有君堂”。  相似文献   

20.
观察出真知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曾得到一幅不知名的古画。画上绘有一丛牡丹花,花瓣红白交杂,非常艳丽。花下有一只猫,懒洋洋地躺在那儿。这幅画画得栩栩如生,但是欧阳修仍觉得不解其意。他几次三番地向行家请教,可也不得要领,说不清其中的道理。有一天,他的亲家吴育来访。吴育揣摩了这幅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花呀!”欧阳修感到十分惊诧,问:“你怎么知道?”吴育指着画说:“你看,牡丹的花瓣都被晒干了;花的色彩绘得干燥,不鲜艳,这正是烈日当空直晒造成的结果啊!”接着他又说:“花下的猫,眼睛好像一条线,这也正是中午的猫眼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