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包含生态文明发展的内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表现为外在环境的保护和相应的设施建构,也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其中生态伦理教育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加强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有助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实践执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强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扭转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缺失现象,提高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探索有效的环境伦理教育方式,加强制度建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的立规立范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同一社会发展范畴下道德与文明依次递进的伦理哲学命题。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低碳经济时代,推动着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行发展的同时,提示着生态伦理的建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伦理的立规立范和教育用语研究发展,并经过生态伦理教育实施向生态法制伦理建设的强化,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下性发展的逻辑命题。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四个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规范为参照和思维对应,从日常社会生活中探寻生态伦理规范用语的提炼为基点,力求提出供学界探讨的生态道德用语研究及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性发展论题。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我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加强生态伦理教育。高职毕业生作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理应具备较高的生态素养。在对部分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加强高职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的勃兴是对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反思,而生态文明的提出则使生态伦理由理论开始向实践转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转变过去主客二分的哲学思路.文章主要论述了高校生态教育的内容以及生态教育对生态丈明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使命与时代诉求。与环境教育不同,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致力于使受教育者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具有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雄心抱负与精神气质。在教育内容上,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生态认知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等五个方面。为了使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中顺利推进,我们亟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高度,在全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要求,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现状,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从高等院校的哲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道德伦理教育、跨专业教育以及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社会中的地位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研究生态教育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带动更多学者关注大学生生态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9.
生态风险本质上都是人为的。生态风险形势越来越严峻,主要是由于人类在错误的伦理价值与文化观念引导下的错误行为造成的。有效地防范生态风险,需要我们从工业文明的末端治理模式向生态文明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转变,注重观念创新和消费方式的变革。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进行生态启蒙,加强环境教育,提升公众生态意识,提高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设一套科学合理的环境伦理规范和运行有效的道德约束机制,促进人们实现生产方式生态化和生活方式绿色化。  相似文献   

10.
了解目前农民的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教育状况是一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态道德认知水平低、生态道德情感缺失、生态道德行为失范;农民生态伦理教育不仅没有得到各方应有的重视,而且教育内容枯燥、方法单一,教育效果更是欠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必须增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实效性,探索贴近农民实际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教育吸收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果,把教育提升到改变整个文明方式和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高度.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环境自身发展和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需要,是高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创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和生态环境法制教育.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倡导生态文明教育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需要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意识来统领。理工科院校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加强科技伦理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文章以生态文明为视角,从科技伦理教育入手,对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科技伦理教育的现状及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王博 《林区教学》2010,(11):71-73
工业文明带来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使人们开始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生态文明的审美维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丰富内容、完善教育、创新方法、优化环境为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的审美维度建设,使该领域的发展更加符合当前生态文明的需要,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好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杨学龙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46-47,142
2009年12月25-27日,江西省伦理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宜春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农村社会建设中的伦理问题",会议的主要创新观点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培育农民的经济伦理、社会公德、环境伦理和政治伦理等四种伦理道德意识;农村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中蕴含着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等伦理道德的韵味;在村民自治、乡村治理、新型人际关系建立等方面农村公共伦理的作用和价值日渐显现.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端正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基本态度、理念、认识,并付诸开发与利用自然的实践的过程。它可以分为伦理层面、操作层面以及保障层面等三个层面。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丰富与发展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和谐社会理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有改革社会经济评价体系、改革政绩考核体系以及丰富环境管理手段等等。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人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生命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生态认知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机械工具论认知,从有机整体的生态认知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伦理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功利主义看法,从“推己及物”的生态伦理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审美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审美,从“天地大美”“自然全美”的生态审美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培养出人们真善美相融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环境危机日益凸显,出现了环境哲学问题和环境伦理问题。当前我国已提出环境友好型环境观和生态文明型环境观,生态文明型环境观是对环境友好型环境观的更高层次发展。生态文明型环境观已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全面发展的灵魂理念,而作为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黄河三角洲开发自始至终都应树立、贯彻和遵循生态文明型环境观。生态文明型环境观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的生态文明存在于校园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和谐关系中.在市场化进程中,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在"义利之辨"中赋予大学"义利合一"的伦理价值取向;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平衡体现其存在的伦理责任;在情感认同中追溯其发展的伦理限度;在文化创新的氛围中体现其应担当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地位、本质、伦理和制度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重要性、根本要求、准则和保证等问题,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学具有生态意识和现实干预性,展现了人和自然关系,反映出了人们为了利益而抛弃伦理、道德甚至文明的现实.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研究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思想并利用其思想对人们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熏陶,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构建我国的生态文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