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归纳在"非遗后"时期背景下,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非遗保护的研究中汲取灵感,为当今及未来的体育非遗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对市场的过分投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变异;政府的"功利性"保护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沦为"政绩砝码";城市的迅猛扩展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受到侵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认同危机;传承人的渐渐老化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建议:保护传承主体,营造活态传承模式;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奖惩鼓励制度;做好非遗项目分类工作,加强市场准入鉴别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突出体育非遗保护的整体性;提高对体育非遗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助力体育强国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苏州手工艺发达,非遗资源丰富.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众多非遗项目举步维艰,传承发扬创新受到了严重的抑制.本地高职校在弘扬本土文化方面肩负历史责任,将非遗项目引入高职课程,对传承实践做出有利的尝试,提出了建传承基地、单元化课程、名师工作室、校本教材等多种模式,提升非遗影响力,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冀潜  刘海峰 《精武》2008,(2):54-55
唐氏心意六合拳是南阳心意六合拳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由清朝唐万仪宗师所开创。唐万仪身兼李祯和刘万仪两位心意六合拳大师的衣钵,并融合了家传的六合枪绝技,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唐氏心意六合拳体系,是南阳心意六合拳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大师。唐万仪艺成之后曾以教拳、保镖为业,在河南、湖北等地活动频繁,并留下了很多史迹和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4.
心意六合拳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史上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武术品种之一.在河南境内又分别在豫西洛阳、豫东开封与周口、豫中许昌与平顶山以及豫南南阳、驻马店等多地进一步形成的流派分支.笔者通过对于心意六合拳所生成、发展的地理、文化、民族等具体的条件与环境进行分析,将其置于具体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之中进行考察与审视,在其孕育和生成、维持它成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探寻其形成并传承的内在机制与动力,以达到透过传统体育文化事象来剖析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根源之目的,具体阐述文化事象与其所处"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河南心意六合拳是回族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主要有宗教传承、宗法传承和地域传承。研究表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清朝对回民的政治压制和回汉矛盾是形成宗教传承的主要原因;宗法思想对回民产生很大影响,直系血缘传承明显多于旁系血缘传承;清真寺促进心意六合拳在本地域的发展,经商活动推动拳术向外地域传承。  相似文献   

6.
高职校为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承载着,非遗项目课程引入高职校的现实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是深挖本土文化、弘扬古老艺术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单元化研究性课程有利于非遗在高职校的教学实践,推动非遗文化在本地高职校的传承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刘海峰  冀潜 《精武》2008,(7):45-45
丁长汉生于1913年,回族,河南南阳河街人,1988年归真,为南阳地区心意六合拳重要传人。丁长汉自幼习武,曾先后向唐万仪一脉的孙春元、水家心意拳一脉的马五顺、买壮图一脉的买学礼和丁兆祥四位名师学习心意六合拳。丁长汉练功刻苦,功力深厚,拳可透壁。过去,心意六合拳十分保守,不轻易教徒弟,  相似文献   

8.
丁唐颍  陶颖  金璐  温国旗 《收藏》2023,(11):162-164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流变的资源,正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冲击,陷入缓慢消亡的困境,保护和传承非遗成为国民普遍关注的话题,乡村非遗问题尤为引人关注。乡村非遗作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祖辈们的智慧结晶,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乡村非遗正在被遗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乡村非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精武》2007,(8)
丁长汉(1913年~1988年),回族,河南南阳河街人,为南阳唐万仪一脉心意六合拳传人。丁自幼习武,曾先后师承马五顺、孙春元、买学礼、丁兆祥四位老师学习心意六合拳。1982年5月10日,河南省首  相似文献   

10.
非遗传承保护的关键在何处?如何为非遗创新更好地赋能?2019年12月12日上午,“论非遗辉煌成就展非遗美好未来一一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200余位来自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以及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为非遗发展建言献策,成为这个岁末非遗领域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11.
在比赛和训练中,“时机”与“时机感”问题,始终成为教练员、运动员非常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足球人文环境的内涵与结构,根据“人文环境理论”提出了优化人文环境是“校园足球”和谐发展的根本。通过总结当前足球人文环境发展的掣肘因素,提出机制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和气功等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锻炼方法,具有保健、养生、增强体质和开发潜能的效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初学者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很难理解,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太极拳中的“力”与“劲”的关系、力学简析和强身作用几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孔子在文学上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形成了他颇具个性的文艺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发端.文章着重探讨了其"文质观",在阐释其内涵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孔子的经历思想进行分析,力图打破就"论"而论,零碎散乱的思维模式,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评价孔子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15.
陈彩燕 《体育学刊》2007,14(7):10-14
通过对美国体育思想发展的回顾,分析美国当代学者对体育的认识,进而辨析“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观点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即“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体育观的主要分歧不在体育手段上,而是在体育目的上。“通过身体的教育”目的众多,与目的的唯一性不符,在实践中表现为教授运动技术,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无从知晓;“针对身体的教育”目的明确,就是完善人的身体,、在实践中表现为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  相似文献   

16.
"虚"与"实"是辩证法中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虚与实作为矛盾的双方,贯穿于武术运动的各个环节,虚可变实,实可变虚,虚实相生。文章从虚与实的释义、虚实的文化、技术层来详尽阐释其在武术中的作用。武术正是有了虚实,才使这种"战斗语言"更神秘,"虚""实"让武术进入了一种变幻莫测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该文主要让人们了解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 ,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推手也即搏击为其运动形式。论述了在习练太极拳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并要熟知 :“武”是太极拳的内涵、“舞”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没有技击含义的“舞”不是“武”、“武”和“舞”是互为基础 ,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等。正确认识太极拳中的“武”与“舞” ,尤其是“舞”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 ,因“舞”而健身和有“武”而防身的双重价值得以实现 ,使太极拳运动得以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关于太极拳的研究大多围绕教学展开,缺乏在社会背景下对于太极拳传承的专门研究。笔者以文献研究法、走访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城镇化建设中太极拳的传承进行研究,针对太极拳传承中出现的危机,提出对策:通过新媒体传播太极拳;政府鼓励企业定期举办太极拳赛事活动;加强城市宣传力度,推广太极拳;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就业岗位,正确传授太极拳拳理及技法;正确引导人们的健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理论基础、训练周期观、早期专项化训练观、"元因素"主导地位观对"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进行了辩证分析。结果表明:(1)两者注重的训练内容不相同;(2)"一元论"训练理论是对"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延续和补充;(3)两者研究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视角不相同;(4)两者"元因素"主导地位的共同点是运动成绩。通过对两种训练理论内核的辩证分析,导出"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是协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论整体设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体设置"是人体在"复杂调控网络"统率下的一项本质功能。它自动地贯串于运动训练的全过程。正确地研究认识之,会大有裨益;无视其存在和作用,会对训练工作招致重大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