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学校名是一所学校的招牌,更是大学理念的体现,对一所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近年来中国高校更名现象的反思,对我国大学校名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更名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举办的第一所财经院校。1949年11月6日学校成立时的校名为中央税务学校,1951年改称中央财政学院。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将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的财经系科并入我校后更名为中央财经学院,直属高教部领导,后改由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领导(“文革”后改为财政部领导),校名改为中央财政金融学院。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2000年2月独立建制划归教育部管理。  相似文献   

3.
"民族"在高校校名中译为"Minzu"被效仿,同时这种译法也引发争议。把民族院校的更名与译名变化置于高校校名音译的趋势中观察,Minzu译名只是顺应了这种趋势。由于校名升级限阈、专名去属性化来扩大校名内涵,以利于学校品牌树立和大学形象构建等动因构筑了校名翻译攸关方心理空间外化共同作用的这种结果。  相似文献   

4.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最早建立的高职院校之一,原名邯郸职业大学;1984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题写校名,改名为“邯郸大学”。1996年,我院成为15所国家示范性职业大学试点院校之一;1997年更名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支持建设院校”。  相似文献   

5.
正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从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到今天的清华大学……可以说,校名的更替,镌刻了一所大学厚重的办学历史与文化传承。然而,当下的许多高校热衷于更名,却多无关历史沿革。近日,更换新校名仅3年的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再次更名为"武汉工商学院",这已是该校自2002年创办起所用的第三个名称。据媒体报道,曾经三次更名的高校并非只有这一所,两次更名的高校更是  相似文献   

6.
近年,有很多高校因为各种原因更改校名,无形中给考生了解学校增加了难度。教育部2008年1月30日公示的《关于2008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筹建到期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公示》中表明,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二次会议的专家评议,18所高等学校获得通过,而在教育部2008年4月公布的《2008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本科院校名单》中,公示院校中的17所院校名列其中,而2008年4月,上海水产大学又正式经教育部批准更名,标志着它们的新身份正式得到了认可。这就意味着,考生应该对这18所院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了让考生对近来改名的高校有所了解,我们选择了其中部分高校介绍给各位考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I0001-I0001
辽宁大学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是一所拥有文、史、哲、经、法、外、艺、理、工、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院校之一是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朱德同志亲自题写了校名。1978年,学校被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84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学校;1997年7月,学校通过211工程主管部门预审,成为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相似文献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F0002-F0002,F0003,F0004
中国计量大学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计量、标准、质量和检验检疫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78年由困家计量总局创建的杭州计量学校,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2017年,学校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建大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院校校名英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名是一张名片、一种资产。我国民族院校不仅是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教育的承担者,也是我国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体现者和宣传者。民族院校校名英译是大学标识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大学形象构建的先锋。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体现的不仅是大学人自身的一种诉求,也是一种文化翻译取向,因此对我国民族类院校校名英译开展研究对大学形象塑造和文化翻译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职业》2007,(20):I0002-I0002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于1983年6月,原名为“邯郸职业大学”。1984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为学院题写校名,更名为“邯郸大学”。1997年,更名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1987年,学院成为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联系中心”(简称APEID联系中心)成员单位;1991年被推选为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的校名作为学校品牌的主要载体,其价值是很高的。同样,高等院校的英文校名在对外科技文化交往中,其隐性价值也不容低估。文章拟对目前国内尚无人专门撰文讨论的高等院校的校名英译进行探讨,指出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不同规模性质的学校校名的英译处理原则,并提出了高等院校校名英译的一般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曾几何时,高校更名成为一种时髦,这种现象至今未曾改变。一些高校为了更名而更名,无视大学的内涵建设,造成大学的品牌流失等。高校更名实质上不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导致的。本文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高校更名,认为高校更名应回归理性,实现科学更名,规范更名的程序。通过更名,实现大学的内涵式发展,注重大学品牌建设并守护好大学的传统,进而实现高校更名的和谐、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高校如火如荼的合并、升格,带来了高校大规模的更名之风。尽管近年来高校更名之风得到了有效控制,其更名也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和规律,但一些高校更名求大求全、热衷虚名、追求时髦、缺乏特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质量和声誉。因此,高校更名要名实相符;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标准,严把更名关;社会对高校的评判要客观,不能"以貌取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更名回归理性,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报和其他出版物一样,需要打造品牌,需要有品牌效应。但是,高校学报因其主办单位是各高校而深受主办单位办学层次的影响。因此,对高校学报的品牌要求,不能以是否被SCI、E1收录,是否进入“一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等来衡量。不同层次高校的学报应具有不同的品牌,发挥不同的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5.
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战略举措。借鉴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探索高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将有助于普通本科院校通过办学体制创新优化治理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人才、服务社会发展,加快实现自身办学转型。推动高校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体系、保障产权利益。  相似文献   

16.
校名是大学的首要品牌,也是大众接触的第一印象,是大学吸引生源的利器。研究依据权威大学排名,选择中国和美国数量相当的代表性大学,运用同一质性研究方法加以分析,借助编码归纳大学校名的命名模式。针对中美799所大学校名共获得2172个初始编码、68个关联编码、13个核心编码。研究发现:中美大学校名的主要命名模式分别有五种和八种。其中,中美大学校名相似的如地理影响、办学内容、办学层级、补充地址等四种命名模式;差异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中国大学校名的历史特色命名模式,以及美国大学校名纪念人名、宗教传承、历史特色和办学主体这四种命名模式。以此为基础,对比中美大学命名模式的特征和差异,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就中国大学校名命名提出反思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等院校的校名、标识是有特殊意义的无形资产,应该及时对高校校名、标识等进行商标注册。在商标注册过程中,需要学习有关商标的知识并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确定需要注册商标的类别,判断商标是否有显著性,查询在先注册近似商标,了解商标查询的盲区,制定商标注册方案。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等学校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法人组织,法人组织应当具有自己的名称,法人名称是区别不同法人组织的主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法人名称有一些规定,但规定不够具体、不够明确,特别是没有规定高校名称的法定构成要素,导致普通高校名称不统一、不规范。建议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高校名称构成要素和登记制度,规范普通高校名称的使用范围和标准。  相似文献   

19.
When Geoffrey Sherington and I set out on our project on the Australian Public University, which culminated in Sydney: The Making of a Public University (2012), we wanted to move away from the emphasis of conventional institutional history on chancellors, vice-chancellors and governing council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university as a social institution. Using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of social history, we studied how students, academics, researchers, philanthropists along with the university's governing body were all important characters in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ustralia's first university. This essay explores some of the influences in this approach,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history and women's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administration in the story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uch as universities, and examines th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for historical analysis of bringing together these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