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多年来,我国的学校课程总体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学科结构。活动,在学校中通常被叫做“课外活动”,也就是课堂教学和课程之外的活动,没有被当作学校课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样,活动无论在学校法规中或课程计划中都没有“法定”的地位,因而  相似文献   

2.
学科实践是实现新时代课程育人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课程是结构化的学科体系,为学科设置总体框架。学科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课程育人价值要通过学科实践来实现。学科实践是课程育人的主要实现方式。不同学科实践实现课程育人的方式各有侧重。学科知识类科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是“探中学”和“用中学”;活动技能类科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是“做中学”和“创中学”;教育活动类科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是“悟中学”。学科实践实现课程育人的策略主要有:凸显学生主体,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紧扣核心素养目标,激发学生的实践动力;设计真实性学习任务,打开学生的实践张力;建构“教—学(做)—评一致”的实践育人路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教育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本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 (简称课程目标 ) ;2 .根据课程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3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本文仅就如何确定中学生物课程的教育目标谈一些管窥之见。  一、正确处理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取 ,都有一个首当其冲而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也就是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能够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  相似文献   

4.
生物活动课是实现生物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它与学科课程共同组成中学生物课程结构,学科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活动课程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中学生物课程中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在目标、内容、条件和功能等方面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中学生物学完整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5.
国家教委从1993年开始试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改革了课程的总体结构.在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同时,把“活动”纳入了课程体系,以弥补学科课程的缺陷,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但是如何才能将活动课程的建设落实到实处?这仍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本文结合我校在加强活动课程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从五个“落实”谈谈活动课  相似文献   

6.
武海英 《教育与职业》2012,(23):140-142
课程一直是教育界关心与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课程作为一个外部环境复杂的开放系统,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学科资源与课程建设、课程与教学以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实现程序性课程与策略性课程结合,教学方法与学科课程适配,增强活动课程,是改变我国现阶段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现状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高钜杨 《中国教师》2014,(14):18-19
<正>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应注重挖掘农村乡土课程资源优势,着重从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自然生态、社会环境出发,并力求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课题,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和求知的热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具有本质区别,那就是:它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传统的经验,没有专业的师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农村中学,由于校内课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设置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打破原有课程的知识本位做法,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从这一理念出发使原来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转变为尊重学生经验和生活情趣的课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恰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及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呢?下…  相似文献   

9.
数学素质教育的探讨哈尔滨市第60中学袁乃超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是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为主体的板块结构,不仅教给学生扎实的书本知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每个维度都是一个有明确起止点的体系,即从知识出发,经过一系列学习活动,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学历史教学材料,具有系列化、开放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历史教科书正文,可分为客观史实、历史叙事、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等四个层次.历史的学科性特征,决定了史料在教学材料中的重要地位.历史课程的实施,是一个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实现高效益,就是要整合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切因素,使其高效服务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1.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近年来,浙江省奉化中学较为系统地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的实践研究,主要包括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跨学科主题课程教学、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等方面。这样的研究,无论是对丰富跨学科教学理论,还是对促进跨学科教学实践,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活动结果的不可预见性,使教师不仅成了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更成了学习的促进者,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学科教学的素质要求,也就是说传统的中学学科教师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型师资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建设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而要搞好师资建设,就必须首先明确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师资的具体要求。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设置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打破原有课程的知识本位做法,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从这一理念出发使原来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转变为尊重学生经验和生活情趣的课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恰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及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薛琦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121-123
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今后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基本取向。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够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全文阐述了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并从中学历史的学科角度探讨了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反思的问题 :现代社会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生存与挑战的基本能力与基本观念。这是传统的“双基”教学目标所不能替代和涵盖的 ,必须思考如何使中学历史课程更加适应社会、学生、学科本身的未来发展。改革的方向 :课程教育目标应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教育目标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把学习与发展联系起来 ,把课程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 ,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 ,各种学科的教育作用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应该发生整合作用。建立一种大历史课程 ,使中学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更加广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教学就广义而言应是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大课堂,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三大块内容。中学学科园地,作为学科教学的有机延伸活动和环境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学生多读多练的机会和校内刊登学生习作的阵地,有不少文章可做。从美化校园,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办好中学学科园地,对于加强环境课,推进学科整体教学,积极创设、繁荣校园文化,发挥课内育人,课外助人的环境育人功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新的课程实施方案规定":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这改变了过去单一学科课程结构模式,以新的课程观念明确了活动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我们也欣喜地看到,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把"双基"变成"四基",但其中的"基本活动经验如何落实"是我们这些实践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原有的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正式纳入活动课程,是获得  相似文献   

18.
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学生与作为客体的课程之间的一种需要关系的反映.任何课程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课程的价值取向反映了课程开发者和课程实施者的教育价值观,它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传统的学科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在学科课程领域建立起了完备的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其价值取向是追求技术解放.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对中学生的一种心理教育活动,旨在追求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种课程研究的对象是中学生复杂的心理行为,着眼于学生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发展,课程知识主要是个体的自我知识,而不是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知识.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决不是传统的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那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什么为价值追求?它又有哪些基本价值取向呢?研究这些问题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组织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王镇生 《考试周刊》2013,(83):171-172
活动课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二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在我国,受宏观条件的限制,洋思中学主要在活动课程的第二个方面进行尝试.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构的基础.以学生自主性探索为基础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应有大的变动.也就是说,不是围绕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的逻辑体系展开,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组织、引导学生的活动上.活动课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科课程同样应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拓展型课程化学实验活动的主题叙述为:"提倡应用化学知识,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化学探究实践途径和步骤;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记录和数据处理;提倡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解和体验."拓展型课程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选择性的课程,而高中化学实验是拓展型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一、高中化学实验在拓展型课程中的教学改进1.注重学科课程的整体性高中化学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密切配合化学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把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与学科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让学生在拓展型课程中学到一些与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