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作者将自己目击到的或经历过的新闻事实描摹或拍摄给受众看。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现杨报道”;从报刊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新闻特写”。规觉新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作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成经历者;二是采用描摹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三是现场感强。 一、视觉新闻的构成 视觉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观察并描摹出事件,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觉”。另一部分,是受众通过作者的描摹看到新闻事实的真相,我们称之为“受众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觉是主动的,作者视觉的内容决定着…  相似文献   

2.
李强 《新闻爱好者》2006,(10S):53-53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名记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陶正泉 《新闻界》2001,(5):59-59
新闻摄影是视觉新闻,又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是用形象揭示新闻的内涵,以直观生动的可视形象记录新闻事件的现场,以争得读者的第一视觉。一张优秀的新闻照片,能形象、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又因其不受语言隔阂的特点,可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多种途径与国内外群众广泛接触。因此,新闻摄影是我们新闻宣传中的重要工具之一。从多年的新闻摄影和现场采访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摄影记者面对瞬息万变的新闻现场和新闻事件,不仅需要有冷静、果断的心态,还必须有“预见性”。当然这种“预见性”并非是“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4.
陈颂英 《新闻窗》2005,(5):10-11
“视觉新闻”是著名记者穆青同志提出的一个新闻写作命题,为的是使新闻增强可读性,提高吸引力。特别是在“电视统治一切”的传媒时代,对报纸、广播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有声有色的鲜活报道,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和耳朵。而写好视觉新闻,关键在于要通过精彩的细节描述,去抓住受众的感觉。张善炬同志提出的“胸中存大局,笔下有细节”,确实是切中要旨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5.
新闻写作的“视觉化”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安 《军事记者》2004,(3):23-25
优秀的新闻往往有共同之妙。人们谈到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时,常津津乐道于它们的生动和形象,说它们“栩栩如生”;说读过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说“连字都带有了风景的特色”。这些形象的说法揭示出蕴藏在字背后的视觉之美,即新闻语言的画面感和可观性。  相似文献   

6.
新闻虽为文化快餐,但随着新闻改革的发展,新闻竞争的白热化,围绕“受众阅读习惯”,不断深化对“视觉冲击力”的认识,报纸上的新闻标题的理念也不断创新,强调当代性、时尚性、通俗性,进行新的探索,放大和强化标题,增加卖点,吸引眼球,扩大报纸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在讲究视觉冲击力的阅读需求下,新闻组照脱颖而出,它凭借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回放“新闻进程”的强烈现场感,受到报纸编者和读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张薇 《记者摇篮》2009,(9):25-25
新闻现场的重要性 摄影记者既要拍摄新闻,就要到新闻现场,新闻现场就是摄影记者的第一工作现场,只有现场感强的新闻图片才会有感染力。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拍摄或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9.
现今社会,审美意识已不自觉地贯穿于生活和工作的每个环节,同时,审美意识也决定着生活和工作的质量。电视作为集视觉和听觉于一体、具有“双通道”功能的传播媒介,其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形象化”。它能把新闻真实、形象、快捷地传递给观众。但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吸引观众,除事件本身所具备的新闻价值外,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任旭辉 《新闻传播》2006,(10):38-39
将新闻“感性”化,是提高非动态性新闻可读性的路径之一。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看,人们接受外在事物、形象性的东西总是比抽象的东西来得印象深刻并易于接受。就新闻来说,记者要善于对工作总结、会议材料进行深加工,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取代中性的表述和枯燥的数字,将非事件性新闻,尽量事件化、视觉化。  相似文献   

11.
“高度决定影响力”、“丢大石头起大波澜”……作为肩负着领唱主流舆论重任的党报,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主流新闻,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笔者以为,问题破解的关键是求新思变,从视觉传播形式入手,重祭主流新闻改革大旗,坚持在包装方式与报道内容的融合创新中做优做活主流新闻,以创造性的差异化优势重塑党报的竞争强势。本文拟通过对主流新闻操作个案的具体分析,探究“细节化包装”的版面操作路径,探讨省级党报主流新闻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度决定影响力”、“丢大石头起大波澜”……作为肩负着领唱主流舆论重任的党报,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主流新闻,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笔以为,问题破解的关键是求新思变,从视觉传播形式入手,重祭主流新闻改革大旗,坚持在包装方式与报道内容的融合创新中做优做活主流新闻,以创造性的差异化优势重塑党报的竞争强势。本拟通过对主流新闻操作个案的具体分析,探究“细节化包装”的版面操作路径,探讨省级党报主流新闻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程前 《军事记者》2001,(11):23-23
网络媒体不仅为摄影记者提供了新的舞台,而且给新闻摄影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冲击,这不禁使人思考,怎样才算一个“E时代”的摄影记者? 1、研究网民的视觉需求,拍摄适合网络媒体播发的新闻图片。2、向“市场”型记者转变。在讲求“点击率”的“E时代”,因特网将摄影记者推向了市场,摄影记者如果不动脑筋认真研究市场需求,不下大力气提高图片质量,最终会被市场淘汰。3、熟练掌握数码设备与因特网知识。4、利用因特网发现新闻线索。因特网新闻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给摄影记者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新闻源。5、使用个人主页展示作品,…  相似文献   

14.
读过荣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江泽民自费购书送一汽职工》,掩卷而思,眼前闪现的是那一幅幅人物活动的画面,耳旁回响的是那一句句真情浓浓的人物语言,确有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快感。如果把这篇获奖消息比作是一幅反映中央最高领导与基层职工情深意浓、有声有色的速写画,是不以为过的。 近些年来,为了克服新闻作品枯燥、呆板、干瘪、老套的痼疾,新闻界一些同志不断呼吁要写“视觉新闻”、“现场新闻”。笔者认为,“视觉新闻”也罢,“现场新闻”也罢,它的核心是要彻底摆脱新闻写作只是平面叙事的表现手法,应多采用…  相似文献   

15.
阎安 《新闻导刊》2004,(6):24-25
优秀的新闻往往有共同之妙。人们谈到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时,常津津乐道于它们的生动和形象,说它们“栩栩如生”;说读过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说“连字都带有了风景的特色”。这些形象的说法揭示出蕴藏在字背后的视觉之美,即新闻语言的画面感和可观性。  相似文献   

16.
在报纸竞争面临网络媒体冲击的今天,为抓住受众的目光,图片的地位更加突出,大照片、多组照铺天盖地,各类图表也跃上版面,视觉新闻风头正劲——社会生活的巨变使报纸和图书、杂志等印刷媒体纷纷进入“读图时代”,呈现出泛视觉化的倾向。新闻院系作为培养新闻摄影人才的重要阵地,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与“读图时代”的需求、媒体的需要尚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新闻图片是反映正在发生中的新闻事件的瞬间视觉新闻。由于受新闻现场的条件制约,拍摄者往往难以把新闻现场完美地表现出来。怎样弥补这一缺憾?需要在编辑过程中进行二次再加工,通过艺术地剪裁来弥补视觉新闻的“先天不足”。剪裁图片,不是简单地将图片切割,而是通过二次再构图,对画面的主题、视觉点进行再提炼。在整个编辑流程,  相似文献   

18.
当今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已越来越重视图片新闻,从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极力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于是,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报社专业摄影记者的图片供稿量早已无法满足版面需求。那么大多数文字记者如能掌握摄影技术.在新闻采访中将会如虎添翼。既会文字,又会摄影——同行们把这种会“两栖作战”的记者戏称作“双枪手”。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视觉新闻?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曾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入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是以社会大众为视觉,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把他们身边和生活中的事作为报道的支点,把话筒、镜头对准他们,把画面、时间留给他们,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播报形式来报道与大众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以“平民化、主人翁、贴近性、服务性、低视觉、广参与”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