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基本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也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基本的标志。但是,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够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课上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和“研究写作方法”等偏重于抽象思维的训练上,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读读、说说和写写等语言因素的训练。这样,不少学生没有练好语言基本功,作文时文理不通,语病甚多,缺乏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基本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目前不少教师对语言训练不够重视,课上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等偏重于抽象思维的训练上。这样,不少学生没有练好语言基本功。写作文时文理不通,语病甚多,缺乏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把语言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语言与思维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应当把语言训练和思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读写基本功。语文水平主要看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朱作仁教授语)“写”实质是书面语言训练,它能使学生语言更趋标准和规范。“当前课堂上只练说而不练读写(尤其是不练写)是多年来语文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课要重视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二是尤其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新课标用“尤其”一词提醒和强调语文课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良好的思维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鉴别欣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学习语言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袁微子先生说过:“知识之中有技能,技能之中有知识。学生从具体实践中获得新知,综合成为能力。这样反复进行,不断提高,便成为一种新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便是语文的基本功训练。”由此可知,这种训练就是把课文所提供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通过理解,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口头与书面)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对语言材料的识记、理解、积累和运用四个不同的水平。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握教材实质,抓住教材的语言特色,在教学中着力于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语文基本功训练,来实现上述转化,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6.
王芳 《江苏教育》2008,(14):12-12
一、重视基础,要着眼语言的运用 长期以来,我们关于“双基”方面的语文考查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不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测试应着力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言运用的能力。经过探讨,我们确定,语文考试命题仍然应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运用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说 :“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它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各门学科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呢 ?一、重视语感培养。叶圣陶先生很早以前就指出 :“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语感能力是对语言感知和运用起监控作用的语言审析能力。语言的这种审析、监控能力是客观语言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 ,不断沉淀的结果。培养准确、敏捷的语…  相似文献   

8.
李定钊 《文教资料》2005,(18):188-191
仿写与句式变换是高考考试说明“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考备考中必须着力训练的一个项目。如何训练才能保证实效?我们通过对历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在训练中抓好几个“着力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重视语法和修辞基础仿写和句式变换其实很重视对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的考查,各种解题技巧的训练,如果不建立在学生扎实的语法和修辞基本功的基础上,只能是空中楼阁,再怎么强化,不过是隔靴搔痒,功效甚微。为此,我们主张首先应对学生的语法基础和修辞能力进行调查,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才能从根  相似文献   

9.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语文能力的整体 ,这四种能力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听说是读写的基础 ,如果不重视听话说话的训练 ,那么 ,读写的效果必将减损。要重视和加强听说教学 ,提高听话说话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听话说话的实践活动。抓好课堂教学中的听话说话训练。(1)重视教师的示范 ,语文教师要练好口头语言的基本功。课堂上 ,教师的口头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能够准确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语言规范、用词确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讲课要通俗易懂 ,注意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转移到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上。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向来多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而对于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注意较少。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学生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经过扎实的语言训练.如何提高语言训练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语言训练指导的三个落脚点. 一、落在"超常语法"上 不少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只停留在指导理解文本内容,引导体会文本语言的精美和寓意上,往往忽略了对语言形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2.
语言训练举隅陈桂芸目前语文教学仍存在“情节分析”模式。教师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一问一答的课文内容梳理方面,虽然耗时不少,但学生只记住故事梗概,对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方面帮助不大。因此,语文教学应加强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  相似文献   

13.
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上.坚持阅读过程的实践性、训练性,把教学的重点从内容的理解转移到语言行为的实践和语文基本功的形成.从思想上明确:课文内容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材料”.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为了让学生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训练包括理解、积累和运用等方面的训练。理解是为了积累,积累是为了运用。语言训练是融听、说、读、写之中的,听、说、读中的语言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说写的能力。其落脚点都在一个“写”字上,所以说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冉伟 《少年读者》2009,(7):94-96
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进一步深化。读写结合就是全面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也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16.
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为基础。因此,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着重检查了考生对汉语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了把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抓到实处,下面想根据中学生掌握汉语的规律,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 一、明确语言训练的重点、途径,避免四处撒网,在“题海”里乱抓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功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读的训练是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加强“语言技巧”和“表演技巧”两方面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将有利于语感的形成。学生将习得的语言文字内化成为自己头脑中的语言,呼之欲出,畅所欲言,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已得到提高。我们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由简单至复杂,对学生分步展开朗读的  相似文献   

19.
一、每日“十个一”:语用技能的常规训练准确纯熟的语言运用,必须以扎实的语言和思维基本功作保证。语文教学需要建立一套常规来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常进行这种基本功训练。我在教改实验中,经过长期摸索,慢慢形成了如下每日“十个一”的常规。 1.背诵一首古诗。学生每日自选一首古典诗词抄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课为什么要上成语言训练课?第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什么是“语文”?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中的“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指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本文所说的“语言训练课”中“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这就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可见,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语文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